1、CM&M 2023.01279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扫描,从而完成“翻模”。模型构建完成以后,则应该选择模型内的功能,模型功能选择采用的是 Navisworks 软件,该软件可以将模型以NWC 格式导出系统外部。该项目中的土建工程研究模型与机电工程研究模型,可以利用 Navisworks 软件构建出管理标准选择树。3 模型碰撞检测3.1 检测流程技术人员借助软件内置的 clash detective 功能,实现对模型碰撞点的检测目标。其检测具体流程为:一是结合实际需求,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检测专业。先检测系统不对内部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测,直接选取系统中两个不同的文件进行检测。检测工作结束以后,系统会自动对
2、各个文件的碰撞点进行检测。二是选择合适的碰撞检测的类型。其可以细分为硬性碰撞、保守性碰撞、重复性碰撞、间隙式碰撞等不同类型。其中,硬性碰撞与间隙式碰撞属于是经常使用的碰撞类型。硬性碰撞是指模型构件相互之间产生的直接性接触。当硬性碰撞检测完成以后,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模型作深入检查,严格按照施工管理要求布设管线。布线时需注意:不得将通风管的通风口设置在电气设备的上侧;保温层的厚度需满足保温隔热管理要求,且风管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现行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管道间隙碰撞检测如图 1 所示。0 引言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大幅度加快,有效的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车站建设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关键影响因
3、素,对城市交通状况造成的影响很大。地铁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机电安装工程,而机电安装过程中不同机电系统同时布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复杂的机电系统有序排布,是施工关键环节之一。1 工程概况某地铁线建设工程为东西走向,铁路建设总长度为35.341km,地铁沿线总计需要建设 13 座车站。因项目规模较为庞大,为了保证管线排布的合理性,现使用 BIM 技术对地铁车站的机电综合管线排布进行管理。应用 BIM 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单位承担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整个项目顺利竣工。2 模型建立结合该项目的施工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建模软件,并编制出科学完善的建
4、模管理标准。在经过全面的考虑以后,为了保证模型与实际情况相互匹配,本文选择使用Revit 软件进行建模。在实际建模时,需保证研究模型的深度满足设计、施工的需求,将各种施工技术参数录入模型中。为体现出应用技术的强大性,在施工起始阶段就开始应用BIM 技术,委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建模,对设计单位提BIM技术在地铁车站机电综合管线排布施工中的应用张超摘要:地铁车站的机电安装工程中,主要是涉及到通风系统、照明系统、配电系统、弱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施工内容。以某地铁站建设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对综合管线的布设问题进行优化完善,保证预留孔部位设计的合理性。对车站内的碰撞点进行统计,总结出不同机电系统
5、管线安装过程中产生碰撞点的影响因素。关键词:地铁工程;机电安装;BIM 技术;综合管线(中铁十九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280工程机械与维修CONSUMERS&CONSTRUCTION用户施工3.2 设置碰撞条件并调整碰撞选项中,额外设置间隙式碰撞类型,在研究模型中选择,并确定出需要进行检查的管道。一般在选择项中选取“当前选择项”。不管是采用硬性碰撞检测方法,还是选择使用间隙时碰撞检测方法,都应该提前设置碰撞条件,确定公差值。公差值对于硬性碰撞与间隙式碰撞产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硬性碰撞而言,公差是指不需要考虑碰撞点相互之间的距离。而对于间隙式碰撞而言,公差值主要是指
6、两个构件之间的最小间距,假若两个构件的距离小于公差,就可以断定出现了碰撞点。在具体管道进行碰撞检测时,设置公差值可以参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设置,比如,管线通道的间距至少为25cm。可借助系统提供的审阅功能,对管道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系统检测完成以后,检测结果会显示在屏幕中。利用检查结果来分析管线通道的间距设置是否具备合理性,假若不具备合理性,则需要对模型内管道的分布状况进行优化调整。模型调整如图 2 所示。4 碰撞检测报告编制 碰撞检测完成后,技术人员需要编制碰撞报告,碰撞报告可以为设计变更提供依据。将碰撞报告发送给设计人员,由设计人员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内容进行确
7、认。对施工单位提出的无法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该项目的四方参建单位可以结合碰撞报告表格,确定出模型的设计变更内容、优化设计方案。碰撞报告表格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设计变更类型、优化设计类型。其中,优化设计类型的表格是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申请,由设计单位进行确认,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设计单位签字认定。5 碰撞点统计分析及孔洞预留设计单位提供的综合管线分布图管线分布杂乱,在经过仔细的梳理以后,发现共计设计 4 条通风管、4 条弱电管线、5 根水管线、门禁线路、照明线路。先对平面图中的管线进行优化设计,不同的管线在经过分段整理以后,可以将其细分为四层:第一层四条线槽,按照标准顺序进行排列
8、;第二层布设两条通风管;第三层布设两条通风管;第四层主要布设水管。通过对施工现场的标高进行测量,可以将大部分的碰撞点消除。经过碰撞检测以后绘制出的平面图与管线分布图,相较之优化设计之前,其变动不大,但确实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就是优化设计的微妙之处。对管线的安装路径进行优化,强化了管线安装的细节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后续的施工效率。结合设计变更报告与碰撞检测报告,对管线碰撞点、墙体的预留孔洞进行研究分析。车站 1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如表 1 所示。车站 2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如表 2所示。车站 3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如表 3 所示。结合以上 3 个表格中的数据来看,通风系统与空调系统中的
9、管线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优化设计过程中需对此予以重视。此外,车站的走廊过道以及机房的空间狭窄,比较容易出现碰撞点。结合研究分析获取的数据信息来看,桥架在车站中产生碰撞点的位置展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可将这种差异性作为依据对车站的桥架布设进行优化设计。图1 管道间隙碰撞检测图2 模型调整表 1 车站 1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主动被动大系统小系统空调水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动力配电桥架弱电系统桥架给排水消防系统框架结构合计大系统1124小系统123空调水系统11隧道通风系统11动力配电桥架134弱电系统桥架11给排水11消防系统框架结构CM&M 2023.01281管线分布设计应该结合碰撞检测报告作
10、优化设计。根据优化设计以后的管线安装方向,提前设置好预留孔洞,保证预留孔洞部位的合理性。基于 BIM 模型,对于需要穿墙的管线,应该设置套管,对管线作保护处理。利用 BIM模型获取预留孔洞数据,计算出套管的使用量,保证下料的精准性。采用这种施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孔洞开孔错误现象,还可以提高开孔作业的效率与精准性。6 应用效果在对综合管线进行检查时,技术人员利用三维视图完成对不同管线之间产生的几何关系观察,保证所有的管线轮廓直观且具体形象。当管线碰撞检测工作完成以后,设计人员应该使用应用软件对碰撞结果进行科学化管理,并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对碰撞点进行合理分类,使用比较显眼的颜色标记出碰撞点。当碰撞点
11、分组完成以后,将分组后的碰撞点均匀分配给相应设计人员,由设计人员对碰撞点重新进行设计。结合整体效果来看,将 BIM 技术应用在车站综合管线布设活动中,对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有巨大的帮助。以该项目而言,使用 BIM 总计解决碰撞点的数量大概为 4000个,管线综合布设图、预留孔洞分布图高达 1300 张,先后优化机电设计问题共计 2735 个,在保证设计质量前提下,节省 761 万元成本。7 BIM技术应用的不足从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将 BIM 应用技术使用在综合管线碰撞检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管理人员的个人管理水平欠缺。在检测综合管线碰撞点时,设计人员对应
12、用软件的功能了解不够透彻,未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应用软件的实际效能,如碰撞点管理、碰撞点分配等功能。由于建模人员缺少丰富的施工经验,导致模型无法保证精准性与可靠性。二是项目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未及时得到更新。施工单位排查碰撞点以后,在发布碰撞报告的过程中,缺少统一的碰撞报告格式。设计单位对于碰撞报告的认可度非常低,且模型碰撞修改功能无法达到图纸会审的效果。设计单位对于碰撞点修改方案,仅仅只是加盖项目章,不会直接加盖出图印章。8 结语综上所述,车站建设工程中的机电安装工程管理是一项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的工程,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在大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为保证车站建成后能够完全满足运
13、营需求,相关人员应该对 BIM 技术予以重视。BIM 技术可以应用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质量验收阶段、后期维护运营阶段、成本管控阶段等阶段。BIM 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建设单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还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单位的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为整个项目的顺利竣工发挥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四方参建主体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处理方案。参考文献1 段军朝,贾锐奇.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后 工程设计优化应用研究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7):204-207.2 刘占英,张振义,王辉,等.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一 期工程 BIM 全生命期应用研究 J
14、.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3):120-127.3 张秋雨.综合管线深化设计在地铁车站机电安装中的应用 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6):107-109.表 2 车站 2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主动被动大系统小系统空调水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动力配电桥架弱电系统桥架给排水消防系统框架结构合计大系统55小系统112空调水系统11隧道通风系统0动力配电桥架0弱电系统桥架0给排水0消防系统213框架结构0表 3 车站 3 碰撞点所属专业系统分布主动被动大系统小系统空调水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动力配电桥架弱电系统桥架给排水消防系统框架结构合计大系统611210小系统111115空调水系统隧道通风系统动力配电桥架11弱电系统桥架给排水消防系统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