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1227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PPP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刘玮.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刘 玮 孙双琳摘 要 本文旨在研究公私合作()框架下政府与保险机构在地震巨灾保险中的风险与风险分配机制。首先对 地震巨灾保险全生命周期公私共担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需要进行分配的主要是市场需求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之后在风险分配原则的指导下,明确各阶段不同类型风险的责任主体,并构建风险分配模型。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模拟,对不同风险分配比例的三种市场需求风险分配模式和三种偿付能力风险分配模式进行比较与选择。研究表明,通过财政补贴地震巨灾保险保费的方式,政府可以承担部分市场需求风险,提高保险覆盖率。承保地震灾害损失的偿付能力风险主要交由商业保险和再保险机构负担,超

2、出市场化机制责任分层和地震巨灾基金支持的重大地震灾害损失由政府承担,能够促进公私长期稳定合作,推进完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较优模式,本文拓展了 模式风险分配框架在地震巨灾保险中的应用,为地震巨灾保险模式选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关键词 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市场需求风险;偿付能力风险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 教育部规划基金:基于改善财政涉灾资金缺口的财政巨灾指数保险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刘玮,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心主任;孙双琳,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博士研究生,:。一、引 言作为分散地震风险的有效措施,地震巨灾保险能够

3、起到补偿受灾群众损失、减轻政府财政救灾负担、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提供灾害资金储备等作用。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号)中提出“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体现了我国要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巨灾保险作用的指导思想。年 月国家减灾委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体系,推进完善居民住房灾害保险等制度,标志着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体系中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灾害链日趋复杂,各类承灾体集中度、暴露度和脆弱性不断增加,地震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持续加剧。健全和完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成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

4、的重要课题。然而,多国经验表明,若完全依赖市场,由于地震风险可保性问题、地震巨灾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将出现市场失灵等问题。若完全依赖政府,则会产生公共财政负担重、运行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公等政府失灵问题(,)。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表明,公私合作(,)的地震巨灾保险模式可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在 模式中,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风险测算(李政宵等,)、费率厘定(郝军章和翟嘉,)、制度供给主体(王增文等,)等问题均已被探讨过,但现有理论框架欠缺对公私合作机制的深入探讨。公私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关键问题在于精准识别 项目风险并在责任主体之间合理分配风险(,)。地震巨灾风险低频高损和高度不确定性等

5、特征,使得 地震巨灾保险的风险类型和分配方式与其他 项目存在显著差异(王瀚洋和孙祁祥,)。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然而这方面研究相对滞后,实践中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建设缺少理论依据。针对这一不足,本文用 项目风险分配理论对地震巨灾保险的风险分配模式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优模式,以期为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文章聚焦的具体问题是:地震巨灾保险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有哪些?哪些风险需要在政府和保险机构之间进行配置?存在哪些可行的风险分配模式?风险分配模式比较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如何在各模式中进行选择?现有对 项目风险分配的研究主要从风险分配原则、分配

6、机制以及分配模式评价等方面开展(周小付和萨日娜,;,),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机构运营、通讯系统建设等领域(叶苏东,;丁学娜和孙叶,;王小峰等,)。聚焦巨灾保险领域的 风险分配的研究较少。对巨灾保险的公私合作机制多限于定性分析,对风险分配模式的定量研究相对缺乏。王瀚洋和孙祁祥()对 模式应用于巨灾保险的背景、特征、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做了理论评述,未涉及 巨灾风险分配模式研究。现有文献对 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的研究更注重风险分担主体、风险分散体系设计、公私合作的防灾减灾激励手段以及 模式的国际比较等问题(卓志和吴婷,;田玲和姚鹏,;,;,),从 全生命周期风险分配视角讨论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模

7、式设计和选择问题的研究不足,未将一般 项目的风险分配方法和理论应用于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使 地震巨灾保险的研究游离于 模式框架之外。此外,将国外 地震巨灾保险经验和模式应用于中国实践时,需要注意国内外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推进路径的差异。国外 地震巨灾保险多以市场主体为主导,政府在不干涉产品设计运营基础上,参与部分风险分配。针对我国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和发展实际,亟需探索和发展科学融合市场化机制的地震巨灾保险,提升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抗灾韧性。因此,在 地震巨灾保险模式设计上,需要更多考虑我国地震巨灾保险的特性。本文在对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针对需要分配的风险设

8、计不同比例的分配模式。通过对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序列的随机模拟,将各种模式中政府和保险公司的风险和收益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综合公私双方风险分担的标准,探讨中国地震巨灾保险风险配置方案及适宜的地震巨灾保险模式。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边际贡献体现在:首先,将一般 项目公私风险配置原则、机制和评价方式引入 地震巨灾保险中,丰富了地震巨灾保险模式研究视角;其次,本文通过将 地震巨灾保险的特殊性纳入 风险分配的统一研究框架中,从理论上构建了完整的巨灾保险制度公私合作中风险分配模式,并建立模式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为完善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政策制定提供关键性理论证据;最后,本文将风险分配理论模型应用于中国 地

9、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实践,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的运行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证据,并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实证证据。本文其余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并识别 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第三部分针对需要分配的风险,设计不同比例的风险分配模式;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多种模式分别对各责任主体的收支及支出波动情况进行仿真模拟;第五部分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二、地震巨灾保险风险识别及分配原则(一)风险识别全面识别风险因素是科学设计风险分配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项目全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前者包括项目设计和筹备,后者主要是项目的运营(,

10、)。模式被应用于巨灾保险领域后,除具备一般 项目的风险特征外,还存在该领域特有的风险,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因素更为多元且复杂(王瀚洋和孙祁祥,)。地震巨灾保险同样包括 保险研究 年第 期 .计划和实施两个阶段,计划阶段包括地震巨灾风险度量、保险产品设计以及宣传与营销活动等;实施阶段包括筹集保费、提供相应服务、勘察定损及理赔等服务以及投资和提取准备金等其他运营活动。地震巨灾保险计划阶段的主要风险有产品设计风险和市场需求风险。产品设计风险是指由于地震巨灾损失分布的厚尾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地震巨灾损失难以准确度量,造成保险产品定价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导致保险方案不科学的风险。市场需求风险主要指消费者对地震巨

11、灾保险的需求普遍较低且不稳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验证了人们对地震等低频高损的巨灾风险感知存在偏差(,)。在地震灾害长时间不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低估风险发生概率,地震巨灾保险需求不足。在经历地震灾害后,人们则倾向高估地震发生概率,短期内购买意愿大幅上升。若多年未发生地震灾害,人们会认为地震保险没有达到预期效用而选择退保。购买意愿低、波动大且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构成了地震巨灾保险的主要市场需求风险(,)。地震巨灾保险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有经营风险、偿付能力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相较于一般 项目,地震巨灾保险实施阶段的可变成本远高于计划阶段的固定成本,主要体现在理赔

12、支出(王瀚洋和孙祁祥,)。由于地震巨灾保险的潜在客户(尤其是农户)多居住分散,产品的营销、承保、理赔等环节成本高昂,利润微薄,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巨灾保险赔付具有高度相关和金额巨大等特点,保险公司需预留大额准备金,资金机会成本较大,保险公司分散巨灾风险需购买再保险或巨灾债券等风险分散工具(,)。在风险自留和分出之间做权衡,保险人经营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偿付能力。不可抗力风险指发生特别重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使整个保险行业无力承担损失赔偿责任,例如 年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模式下的地震巨灾保险涉及到公共政策、财税支持以及政府监管等多方面政策环境影响,政府政策变更将影响 地

13、震巨灾保险的运行。另外,由于地震巨灾保险的风险评估和费率厘定等技术性较强,保险人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可能会制定超出合理水平的费率以获取更大利润,或者在理赔中由于政府支持而缺乏成本控制等情况,使 地震巨灾保险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面临道德风险。(二)风险分配原则 模式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已经达成共识:由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该项风险(周小付和萨日娜,)。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提出了 风险最佳分配指引,分配原则是将宏观层面的风险如不可抗力和政策变化风险交由政府承担,而将产品设计、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交给社会资本承担(,)。部分无法确定最有控制力责任方的风险,需综合考虑风险

14、的责任归属、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交易成本等多种因素,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配置。在 地震巨灾保险中,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或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共保体)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是风险分担的主要承担者。风险分配也参考上述原则,而其中的市场需求风险,虽属于微观层面,但既有可能来源于地震带分布情况(公共部门责任),也有可能来自营销策略(保险公司责任),故应由政府和保险机构共同承担。此外,由于政府资金方面的优势,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上具有较强实力,可分担部分微观层面的偿付能力风险,减轻保险公司经营压力和顾虑。考虑 项目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以及地震巨灾保险的特殊情况,地震巨灾保险的风险分配方案可见表。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

15、配类型及方案表 项目阶段风险类型风险责任主体计划阶段产品设计风险保险人市场需求风险政府部门与保险人实施阶段经营风险保险人偿付能力风险政府部门与保险人道德风险保险人不可抗力风险政府部门政策变化风险政府部门 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三、地震巨灾保险风险分配模式公私之间风险配置的过程实质上是 地震巨灾保险模式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也是各方目标和利益协调的结果。合理的风险分配模式能促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有效、持续、稳定运行,若分配方式不当,则可能阻碍地震巨灾保险作用发挥。本部分针对 地震巨灾保险中需由政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的市场需求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分别设计风险分配方案,以各方的目标和利益为主导

16、,构建目标函数,构建 地震巨灾保险模式比较和选择的理论框架。(一)市场需求风险分配模式政府分担市场需求风险的主要方式有强制投保和财政补贴保费等。()和()在比较多国 地震巨灾保险项目后,认为政府强制参保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实行自愿参保的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平均覆盖率仅为 左右。即便在地震频发的日本,自愿参保的 平均覆盖率也不超过,而强制投保的新西兰地震保险()覆盖率达到 以上(,)。此外,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保费超过了通过巨灾保险转移风险获得的期望效用(,)。因此,政府可通过保费补贴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作为分担市场需求风险的辅助方式。结合我国实践,地震巨灾保险的市场需求风险分配有三种可选方案:模式一:自愿投保,政府不补贴保费。这种模式的市场需求风险完全由保险人承担,政府不参与分担。除四川、云南和河北张家口等部分地区外,目前全国其他地区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普遍按此模式。模式二:自愿投保,政府补贴部分保费。这种模式政府承担少部分市场需求风险,大部分风险由保险人承担。我国四川、云南以及陕西宝鸡市等地区则为此模式,政府部门为购买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的投保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