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述 技术在临床治疗四肢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吕 宁 梅洪亮摘要 近些年创伤性疾病的创面愈合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方向,常规治疗中的加压包扎、定期换药、清创、消毒在促创面愈合方面收效不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创面清创引流技术,通过负压持续吸引、清理创面,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并能降低创面感染目的。技术在临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广泛用于皮肤缺损、软组织损伤、筋膜炎等各种创伤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术后切口的促愈合等。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优化,临床在 技术的应用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同的侧重,由此也导致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和论断的多样性。为此,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
2、报道,对 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临床应用 技术提供经验性参考。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四肢创伤;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作者单位: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湖北 武汉 通讯作者 前言四肢创伤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类急慢性创伤性疾病,通常是由急性外界创伤和自身慢性感染导致的,具体的疾病形式有皮肤缺损、软组织损伤、关节损伤、骨髓炎、筋膜炎症等。通常四肢创伤患者均有较大的皮肤创面,创面面积大并伴有复合软组织损伤等特点,这也使得四肢创伤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修复难度增加,皮肤缺损部位的美观度降低,患者同时还伴有创面感染等引发更为严重的临床事
3、件。目前,临床常用的四肢创伤治疗方法有加压包扎、定期换药、清创、消毒等常规手段,但也存在着治疗周期长、频繁换药、创面愈合慢等问题,另外频繁换药还会导致患者感染机率增加,导致创口不愈合甚至全身性感染等严重的临床事件。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四肢创伤患者的创面治疗效果已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方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创面清创引流技术,通过在患者的创面用特殊的敷料覆盖,并为创面创造一个负压密闭空间,通过负压持续引流,以清除患者的创面炎性渗出物和各种组织液,达到清洁创面,降低组织充盈度、血管后负荷、组织间压,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既往在各种创伤性疾病的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技术在临床上经历了长期
4、的实践和发展,最初在 世纪 年代就有国外一些医学专家提出了负压封闭引流这一理论概念,在 年德国著名骨科专家 博士首次采用 技术应用于骨科创伤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正式将 技术推向了临床应用中。随后在 年裘华德教授将 技术引入国内,并不断对 技术装置及应用进行改进升级,也推广了 技术在国内临床的广泛应用。目的,技术在临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广泛用于皮肤缺损、软组织损伤、筋膜炎等各种创伤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术后切口的促愈合等。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优化,临床在 技术的应用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同的侧重点,由此也导致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和论断的多样性。为此,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
5、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对 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并从 技术作用原理、临床适应症、在四肢创伤中应用现状等方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 技术的合理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性建议。技术作用原理.技术装置组成 装置通常是由 个部分组成,包括泡沫敷料、引流管、封闭薄膜、冲洗管路、负压装置。()泡沫敷料:主要包括聚乙烯醇、聚氨酯或其他复合型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主要特性应为无毒、无刺激性、无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较强的吸水性透水性,并且质软、有一定的张力,可根据创面形状进行裁剪等。()引流导管主要分为吸盘式和插管式两种,可采用含有侧孔的胃管代替,因为对于皮损范围大、渗出物多的患者,胃管的管径
6、较大,引流效果更好,使用时引流导管的一端应完全包埋在敷料中,确保能够正常的引流。()封闭薄膜通常为具有生物通透性的半透膜,应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并能防水和防治外界致病微生物的侵入,能够为创面提供密闭的环境,也应对皮肤组织无刺激性。()冲洗管路选用的是大号的头皮针,去掉针头后连接输液管冲洗,对于创面干燥的患者可以不进行冲洗。()负压装置是 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采用的是创伤负压治疗仪、中心负压,非住院患者采用的是便携式负压机,一般要求负压大小为 ,压力大小应恒定。.技术操作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的创面 第 卷 第 期 航 空 航 天 医 学 杂 志 年 月大小和形状裁剪得到与创面大小相匹配
7、的敷料,在敷料的中央位置剪开一个小孔,将引流管带侧孔一端包埋其中。然后,将带有引流导管的泡沫敷料填塞在患者的创面内,填塞时应掌握力度,避免对患者创面的二次创伤,减少操作过程中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同时也应填塞完整,尽量减少创面内的残腔和死角。其次,根据患者的创面清洁程度决定是否放置冲洗导管,若创面处的黏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较多,应放置冲洗导管,导管应置于创面与敷料之间,并能使之建立良好的循环状态。再者,用透明 薄膜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封闭处理,使患者的创面形成一个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密闭系统。最后,在引流导管的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并开启负压,见泡沫敷料和封闭薄膜有轻微瘪陷即可确认 装置操作成功。.技术作
8、用原理 技术发挥作用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高分子的聚乙烯醇水化泡沫敷料对创面的全面充填和充分接触后,并将引流管直接从创面引出,通过生物半透膜的覆盖将开放性创面变成密闭性完好的封闭区域。在负压装置产生的压力作用下,能全方位的引流并去除创面区坏死渗出物,进而有效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过程,另外负压动力驱动可及时清除毒性分泌物,由此促进创面局部血液微循环的重建,刺激肉芽组织的新生过程,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且在封闭调节,连续负压吸引能够在引流区形成零蓄积的区域,及时派出创面积液,进而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在一项动物实验中,通过对大鼠皮肤损伤创面进行 技术,进一步观察显示对创面的持续负压吸引能
9、够增强白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吞噬功能,减少创面感染机率,促进伤口的愈合。另外,也有报道表明 技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能够使得血管与创面接触更近,减少了血管生长因子的移行距离,使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度更快,有助于维持新生血管结构的完整性。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技术通过封闭创面符合早期湿性愈合,能有效避免因开放式创面包扎导致的创面区域蒸发和创面干燥。技术适应症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技术在临床上的适宜症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凡是疾病涉及到皮肤创面、软组织损伤、皮肤缺损、切口愈合等均可使用 技术进行创面的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创面处理在保持创面清洁、适宜压力、湿热度和周围环境及控制感染发生等方面满足临床需求。
10、近年来 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烧伤科、内分泌科、整形科等各种难治性创面愈合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技术最早应用的是骨科相关创面的治疗,在降低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愈合,降低骨髓炎的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最初的骨折损伤处的清创到最终的显微外科手术间实现良好的过渡,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缩短愈合时间。等人在研究中将 技术用于骨科软组织创伤的损伤修复治疗中,结果与常规的换药相比,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并且能够减少常规换药的次数,降低患者的不适感,体现了 技术的良好应用价值。安森博等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 技术治疗,确认了
11、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部感染发生率,在促创面愈合的同时还能发挥较好的控制感染作用。.技术在烧伤科的应用烧伤科也是 技术广泛应用的科室,通常烧伤科患者面临着皮损组织的大面积缺损,部分患者缺损深度很深,患者感染的风险极大,常规的清创、换药、包扎等均不能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目前,临床证实的 技术在、烧伤患者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能体现出 技术在控制感染方面所具备的技术优势。黄崇根等人在报道中对 例烧伤患者进行 治疗,通过持续负压引流 后去除负压吸引装置,结果显示 在减轻烧伤创面水肿、分泌物渗出,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方面效果显著,且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感染现象,患者对于该法治疗的接受程度更
12、高。.技术在内分泌科应用糖尿病足是内分泌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的患者足部出现的溃疡、糜烂、感染等,严重者出现深部肌肉组织病变。近几年也陆续有关于 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糜烂创面的治疗报道,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李惠东等人的研究显示,为糖尿病足患者采用 技术进行创面修复,能够促进足部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减少感染发生率,使创面愈合率显著提升。.技术在其他难治性创面治疗的应用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后超过 个月未愈合或没有愈合趋势的在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创面,常包括压疮、植皮术等形成的创面,对于这些创面的促愈合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难点。研究显示,在难治性创面治疗中应用 技术,也能获得满意的
13、治疗效果,体现出 技术在促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创面感染及促创面愈合方面良好的效果。技术在四肢创伤中应用.技术在四肢创伤应用现状四肢创伤疾病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最广的一类疾病,通常是由急性外界创伤和自身慢性感染导致的,具体的疾病形式有皮肤缺损、软组织损伤、关节损伤、骨髓炎、筋膜炎症等。通常四肢创伤患者均有较大的皮肤创面,创面面积大并伴有复合软组织损伤等特点,这也使得四肢创伤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修复难度增加。对于皮肤缺损的患者在治疗,污染的创面可先行清创处理,再结合 技术,同时进行抗生素的抗感染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对于局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常规换药方法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技术的应用能.够缩短
14、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在四肢创伤皮肤移植术中,也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需要进行清创后的植皮操作,而清除局部病变组织后进行植皮术覆盖创面是治疗的重中之重,此过程中易出现创面的渗液、皮瓣移位、伤口感染等,严重者可导致移植术的失败。装置在皮肤移植术围术期的应用,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使得移植皮瓣与受移植区域能够实现紧密的贴合状态,游离皮瓣对受体表面产生一致的压力面,可消除作用力的不均匀导致的皮瓣坏死和移植失败等,装置中的敷料、封闭半透膜的密闭性能够降低术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骨髓炎作为四肢创伤后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疾病,病情程度重、病程迁延、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全身大剂量应用抗菌
15、素抗感染,并给予局部的清创和新鲜带蒂肌皮瓣的填充等,但治疗效果不够确切,患者个体差异性大。在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中表明,在大鼠的股骨骨髓炎造模后应用 技术干预,大鼠的创面渗出明显减少,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势良好,大鼠的体温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技术在四肢创伤治疗的局限和改进进展 目前,技术在四肢创伤性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技术也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局限性。四肢创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常有大量的坏死组织或分泌物渗出,这些组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及血小板促凝因子等,在 技术引流过程中也易导致引流导管的堵塞,影响了 治疗效果,这也是 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等人在
16、研究中发现,四肢创伤患者长期应用 技术治疗时会导致局部软组织的肿胀及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分析其原因是因为 装置覆盖的生物半透膜后容易出现难以贴合导致漏气等情况,这是 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操作时应确保半透膜的贴合完整不透气,保证密闭环境的形成。另外,王洪春等人发现,在治疗骨折缺损的下肢创伤中,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护理干预,冲洗导管的放置要紧贴创面,且和了防止冲洗导管的堵塞,冲洗次数不能太少,冲洗的流量也应加大。以上这些问题也都反映了 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方面,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对 技术的改良进行了阐述,也推动了 技术的不断发展。张达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 技术装置为基础,对引流管进行改进,通过接入三通管后以生理盐水和抗生素药液进行多次冲洗,可以显著提高引流效果,避免引流导管的堵塞现象,并能进一步提高感染的控制效果。杨毅等人在研究中采用了改良型的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装置辅助 装置进行骨髓炎的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创面愈合治疗效果。这种改良方法通过可控的脉冲冲洗,增强了冲洗效率,较单纯的 技术的优势更好。另外,在部分研究中,也有研究人员尝试将 用于深部软组织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