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解读: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十大矛盾精神解读: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十大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以重大发展战略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讲:“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明确了主要矛盾,就明确了中心任务。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意味着放过其他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各项重点工作,凸显出了当前中
2、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的十大矛盾。这里面有五个主要矛盾,有五个次要矛盾。正确理解这十大矛盾的关系,就能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总体路径。 矛盾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矛盾,对中国农业提出了新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体现为以西方为代表发达国家的由盛转衰,和以中国为代表新兴市场的崛起。这是过去一百多年中世界从未经历过的重大历史转变。随之而来的,必将是全方位的挑战,和不断承压的生存发展空间。然而中国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就必须勇敢地面对和迎接这项挑战。 一方面,农业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守好三农基本
3、盘”。发展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农业发展迈过一定门槛后,才能实现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才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试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能保证丰富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投入二三产业。这既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在过去四十年来经济增长奇迹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中国在未来航程中要经受巨风大浪,农业发展基础必须要更稳更强。 另一方面,农业安全是中国发展的生存基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底线,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文共十二次提到“安全”。民以食为天,农业安全是中国发展的生存底线。只有在生存底线之上,才能谈及更高层次的竞
4、争。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尚未开启农业现代化进程之前,甚至尚未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之前,就草率地轻信采取西方宣扬的简单粗暴自由开放理论,过早地开启工业化和金融化进程,导致市场体系、产业体系、人才体系、制度体系残缺,经济发展在昙花一现后深陷泥潭,甚至丢失了农业这一生存底线的控制权,在政治上受制于人,难返昔日光彩。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须牢牢地守住农业发展基础和底线,为中国持续稳健发展提供巨大的坚强支撑。 矛盾二: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中国迈上新征程的矛盾,亟需扩大新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随着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建设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5、。然而,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过去的动能已经不能适应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农业亦是如此。过去四十年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是解决了产量、品种和产业环节体系等从无到有的问题,相对空间大,可复制可模仿经验多,发展粗放快速。未来三十年,我国农业发展要解决优产、优质和价值链竞争力等从有到强的问题,相对空间小,可复制可模仿经验少,发展需精准稳健。 20世纪80年代,通过开展水利建设和开展育种攻关,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洪涝灾害和产量稳定性的外部问题,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我国农化工业的突破
6、性发展,我国粮食安全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科技进步贡献占比不断升高,农产品出口崭露头角,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新世纪前十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开启了稳增进程,农产品进出口倒挂,农产品加工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上升。十八大以后,我国农业发展也类似宏观经济增长,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调整时期。在不断的摸索中,如何抓住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方向、扩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有了更具体的答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正是根据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紧紧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加快建设现代化
7、产业体系”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工程,既是短期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中长期推动我国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矛盾三:经济全球化退潮与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矛盾,亟需提高产业竞争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曾因为发现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空间而名震江湖,任何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管是需求引领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最终都是以需求空间的扩大为基础前提的,这也是全球化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欧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失效,世界进入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期,加上全球产业结构、贸易投资
8、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金融体系结构等长期失衡,全球科技进步放缓,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慢性长期停滞。2007-2009次贷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磕磕绊绊,欧洲经济积重难返,国内政治冲突和社会撕裂加剧,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交织,产业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本地中心化和加速重构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退潮。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这给予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市场增量空间实现农业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当前,全球产业本地中心化加速,全球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上中国崛起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前后围堵,中国农业的科技创新面临技术封锁,中国
9、农业的外部空间面临压缩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过去以成本优势占据价值链中间环节的生存空间,面对东南亚等后发国家的紧追,不断承压。打铁还需自身硬。进口供应链受制于人,技术创新滞后于人,出口贸易受堵于人,中国农业要破局,亟需利用全球产业重构机遇,抢占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塑造强大农业产业体系骨架,扩大中国农业发展市场空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正是进一步巩固国内农业市场份额和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重要基础,是应对全球农业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有效路径,和抢占第三轮农业全球化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 矛盾四:中国
10、农业尚未赶上欧美与第三轮农业全球化来临的矛盾,亟需加快产业技术革命 中国农业尚未赶上欧美已有发展水平,但新一轮也是第三轮农业全球化已经悄然涨潮,威胁中国农业已有生存空间。尽管宏观上看,经济全球化出现退潮趋势,但微观上看,第三轮农业全球化虽未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已经暗流涌动缓缓涨潮,尤其是以全球农业信息、生物、能源技术革命为代表。 20世纪50至80年代,全球农业发展经历了第一次大洗牌。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主导,对全球农业耕地和重要自然资源进行了分割,形成了主导如今全球农业供应链结构的基础,也随之把发达国家农业的先进生产力带到了全球最重要的种植生产区域,这是农业的第一次全球化发展,是农业供应链的全球化
11、。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开头十年,全球农业发展经历了第二次大洗牌。仍然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主导,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不断跟进,对全球农业加工贸易产业链进行了分割,形成了主导如今全球农产品产业链结构的基础,也随之使得全球农业产业链不断融合,关联度更加紧密,这是农业的第二次全球化发展,是农业产业链的全球化。 2010年以来,全球农业正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革命推动下,经历第三次大洗牌。技术革命不仅正颠覆性地重新定义农业产业,对未来全球粮食和农产品供应结构同样会带来颠覆性冲击,也将重新区分全球各国农业竞争力。跨国农业巨头不断合并,高科技农业企业不断涌现,对全球农业价值链进行了分割,形成了当前各
12、有所优、各展所长的价值链竞争格局,这是农业的新一轮(第三轮)全球化发展,也是农业价值链的全球化。 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原因限制,中国没赶上前两轮农业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吃了大亏,新一轮农业全球化发展不能再错过。当前我国农业虽然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均处于新一轮全球化的领跑梯队,但尚未赶上欧美已有发展水平,占据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位置也不多,相对于发达国家属于领跑梯队中的落后者,亟需加快产业技术革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
13、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等,正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追赶超,抢抓新一轮农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机遇的重要举措。 矛盾五: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共同富裕目标的矛盾,亟需加快乡村产业发展 城乡发展不协调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巨大制约。城乡二元化发展是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它过去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集中力量开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长时间的弊端积累,其已经成为了进一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短板,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长期宏观经济增长水平的结构性约束。 长期以来,城市获得支持多,农村获得支持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供需时空错配严重、人多地少、小散农业和规
14、模农业并存等国情,农业收益低,无法依靠自身良性循环支撑农村建设,也无法带动各种要素向农村集聚。农业生产率提升相对于二三产业更为缓慢,加剧了要素向城镇二三产业流向的倾斜,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经营收益的提高。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迁移,农村空心化和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乡村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农村消费市场尚不成规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速度远低于城镇。而向城镇大规模迁移的农村人口,更多为低教育学历、低劳动技能人口,在城镇从事工作往往位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占据低回报产业结构,致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
15、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通过提振就业、提升经营效益、扩大财产权益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一系列积极手段让农业、农民、农村融入和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巨大红利,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一二三产业生产率提升差距,更好地从产业结构均衡角度促进宏观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更大程度地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五个矛盾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矛盾一回答了中国能不能生存,矛盾二回答了中国能不能发展,矛盾三回答了中国农业能不能发展,矛盾四回答了中国农业能不能领先,矛盾五回答了中国农业、农民、农村能不能富强。同时
16、,当前中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五个次要矛盾。 矛盾六:中国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与多样性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紧缺,过去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才解决了华夏大地几千年来都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资源紧缺且分布零散,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相较于世界主要粮棉油糖产区缺乏成本优势,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引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增产,但仍然无法满足城乡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多样性需求快速增长。 农产品消费一般会经历糖类、油脂和蛋白消费三个升级门槛,每一次升级都需要有更大的原材料消耗。据一般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