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汇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市切实规范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通过摸清资产底数、加强资产管护、激活资产效益“三步骤”,让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一是全覆盖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将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定点帮扶资金“六类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作为摸排范围。根据资金使用性质和摸排范围,将扶贫项目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三类资产”进行摸排,确保排查对象精准、范围聚焦。分类建立排查管理台账,用好“全国防贫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乡村振兴云”,对扶贫项目资产逐年
2、逐个追溯资金项目来源、用途去向、资金状况等信息,全覆盖摸清、核准扶贫项目资产底数。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所有权确权登记,明确扶贫项目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做到权责明确、产权清晰。截至目前,正推进资产确权3883.68亿元,占比97.34%。 二是全链条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护。根据扶贫项目资产特点,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监管体系,结合实际分类制定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三类资产”监管方式,确保扶贫资产项目有人管、有成效。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责任,按照“县级统管、乡镇监管、村级直管、群众监督
3、”的原则,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职责,形成扶贫项目资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共同监管”格局。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成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公司,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实行集中统一管护运营,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综合效益。同时,市市“两级”乡村振兴部门强化指导、监督,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全程监控项目进度、质量、成效,对效益不佳的立即整改。 三是全要素激活扶贫项目资产效益。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盘活“三资”化解债务专项行动,对道路、饮水等公益性资产加强后续管护,对到户资产加强指导帮扶,对在用、出租、出借资产,明确运营主体管护责任,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对闲置扶贫项目资产,探索推行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抵押等权益。坚持精准和差异化扶持原则,严禁项目资产收益采取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进行分配,推动扶贫资产从分散式助农增收向整体性致富转变。村集体可结合实际,提取部分资产收益作为公积公益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等方面。划定集体和国有扶贫项目资产处置“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确需处置的严格按照集体资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进行规范处置,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收益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