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2023年教育工作要点区2023年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教育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发展规划,聚焦区委区政府“五地四创”“鲲鹏迭变”决策部署,紧盯“两个走在前列”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特色鲜明、引领未来”的新时代高品质*教育,努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一流教育
2、强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坚持政治引领,把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通过理论学习、系列报告会、新闻宣传、专题培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用好课堂主渠道,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教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进一步健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继续抓好“学习强国”“智慧党建”等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健全教育系统党
3、的领导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学校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优化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一校一策”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党组织会议规则、校长会议议事规则、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逐步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培优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基层学校党建“书记项目”,进一步加强“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力度,深化拓展“立德树人”先锋行动,扎实开展“我为良师”全员行动,继续组织实施“四个一”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基层党员教师担当有为,争当先锋模范。坚持以党建推动工、团、妇和少先队建设,
4、积极培塑群团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3.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压实压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定期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专项整改措施,并推进落实。持续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完善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对各类校园社团、媒体、图书、论坛、报告会等的规范管理。 4.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四
5、风“防护堤”,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十项规定”,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及时发现、查纠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扎紧制度“铁笼子”,完善教育系统监督体系,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内问责条例和“一案双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党规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加大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力度。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到首位,突出实干导向,在严格控制干部职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干部提拔程序,严格做好学校领导班子考察、调整等相关工作。强化在职、退任干部的有效管理,大力推动干部异校交流、局机关与学校交流,逐步形成
6、轮动机制。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强化对年轻中层干部的聘用配备意识,定期组织优秀人才推荐工作,加强35周岁以下年轻党员干部、民主党派干部的跟踪培养。 二、坚持立德树人,把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6.优化德育工作实施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三全育人”主题,探索实践中小学生命德育区域一体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生命健康等重点,深入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深化情感教育班集体建设研究,推动现代班集体建设,强化班级文化、精神
7、在集体育人中的作用,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奠定基础。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开展“最美中学生”“红领巾争章”等主题活动。持续推进品格提升等项目实施,结合“八礼四仪”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实践育人方式。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优化包括成长记录档案、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多元德育评价机制。 7.巩固“双减”工作成效。聚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将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加强课后服务专业指导,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把服务内容提供与校本课程开展、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覆盖德
8、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形式多样的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发展要求,实现学生课后发展中的教育过程公平,并进一步向纵深的质量公平发展。各校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切实保障教师权益。进一步落实全区中小学校执行“双减”及“五项管理”自查机制,各校要把“双减”“五项管理”“考试管理”作为规范办学行为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减负”举措,提升工作成效。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坚决打击非法文化学科培训行为,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依法化解各类校外培训矛盾纠纷。 8.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水平。严格落实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深入推进青少年
9、“5621”计划共同体建设,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推动学校“三队”建设。强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全面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力争实现近视率比上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加强“三团”建设,推进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建设,多层次开展艺术展演、展评活动,形成普及性和社团化、精品化相结合的美育格局。完善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相应专任教师学段贯通、校际联通的一体化实施路径。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形态,统筹共建社会“基地群”,探索学校劳动“多点位”、家庭劳动“常态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完善学生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 9.保
10、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开发与优质实施,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施*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健体养心”“惠爱润心”“携手护心”“赋能暖心”“戮力同心”五大行动。要按标准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落实相关待遇,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确保所有班级按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性地开展以“阳光心灵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毅力教育和耐挫教育,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积极宣传市、区、校三级心理求助电话、信箱,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一批中小学校
11、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10.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家校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培养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细化家长学校相关要求,形成共育机制。各校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帮助家长提高家庭育人水平。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主动对接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健委等部门和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五老”
12、模范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治共建共享、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坚持内涵提升,把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1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园,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公办园覆盖率不低于65%且只增不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95%的要求。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及时调低、调优班额。持续推进优质园创建,年内争创45所省优质园和2所市优质园。持续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加强统筹部署,努力补齐短板,力争指标达标率取得新的突破。充分依托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立公办园和民办
13、园优质协同发展机制,落实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贴标准,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均衡发展。举办全区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推进会,提升幼小科学衔接水平。 12.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结合区域实际,有效落实“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对标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有关标准和要求,根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和攻坚清单,落实责任、协同攻关,确保年内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坚持问题导向,“一校一策”,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监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划分学区,稳妥调控生源,合理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全
14、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超班额问题,严格执行班学额申报审批制度。大力实施初中教育提升工程,健全保障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继续实施学校特色培育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13.推进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普通高中“双新”示范区、省锡中“双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学、新教师、新评价“六新”协同推进体系,在学校育人目标、课堂教学样态、课程组织形式、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新路径、新经验。发挥省锡中省高品质高中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一轮省高品质示范
15、高中和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持续推进中小学课程基地、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前瞻性教学改革和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项培育等内涵项目建设,促进我区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14.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以省五年制高职办学水平评估为抓手,结合省“双优计划”全面实施要求,紧扣工作重点,聚焦提档升级,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主线,多纬融合、多元协同,优化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师资团队质量,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推动省*中专高质量发展。以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力争在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重视技能大赛、教学
16、大赛、双创大赛等平台,将之作为学校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技能素养、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并形成特色。 15.促进社区教育全面提质扩容。依托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建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并行使相应职能。完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构建社区学院与社教中心校工作联络机制,高效对接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省市社指中心、省市成教协会的日常工作。以老年群体、企业职工为教育主体,树立“互联网+社区教育”的思维,启动数字化、实时化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升培训能力,开展以创建、申报、评比、竞赛为平台的特色项目建设,做精做优*社区教育品牌。加强青少年宫的管理,在生源数量、师资引进、教学方式、教育质量上要多措并举,打造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周末乐园。 16.推动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