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安吉: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南 浙江安吉: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南 6月1日起,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实施。作为这一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浙江湖州安吉县在“中国第一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又获得了“美丽乡村”这一全国性金字招牌。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10年来,安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 2005年,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美丽乡村”成为安吉发展的一条主脉络。在抓好工业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同时,安吉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08年,安吉被列为
2、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后,提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整体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2014年,安吉进一步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洁河、净水、绿坡、青山、清洁生产、城乡治污、城市畅通的连线成片工程,确保山青、水净、气洁、土沃、景美。 现在,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实现12个乡镇全覆盖。走进安吉农村,村村都是个性鲜明的独一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山三吃”让安吉人收获了富足。 吃生态农业。108万亩竹海,每年直接给农民带来11亿元收入。17万亩白茶园,串起1.58万余种植户、350家茶叶加工企业、3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白茶产业链从业人员
3、达20多万人次。 吃生态工业。在安吉,每一根竹子都要“吃干榨净”,竹制品从单一的竹凉席发展到竹地板、竹家具、竹饮料等七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一根竹子的价值从15元提高到了60元。安吉现有竹产品配套企业2400余家,从业人员近5万。 吃生态旅游。安吉的茶园竹海、美丽山水,仅2014年就吸引游客1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7.5亿元。近年来,安吉“农家乐”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在40%以上。每逢周末、假日,上海、杭州等地游客蜂拥而至。每年盛夏,安吉农家乐常常火爆到一铺难求。 “一山三吃”,带给安吉的变化是巨大的。2014年,安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0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0
4、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2倍和6.41倍;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62元,高出浙江省的19373元,而2005年的这一数据只是7000元出头。 依托绿水青山,安吉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2014年,安吉有18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建,总投资17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0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四成多。 作者:本报记者严红枫 通讯员陈毛应 光明日报(2015年06月18日 01版) (通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安吉县十年砥砺建设美丽乡村记事见5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省安吉县十年砥砺建设美丽乡村记事 2005年8月15日,中共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在湖州市
5、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这个科学论断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安吉县委县政府据此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安吉广大老百姓从原来对绿水青山的向往,转化为对保护绿水青山的自觉行动,让安吉实现了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 “安吉现象是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是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样本。”北京大学教授彭真怀说:“安吉模式可以在全国复制。”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虽然10年过去了,但对当年的情形,时任县委书记钱坤方、县长唐中祥仍记忆犹新。 青灰的山石曾是余村最重要的创富资源,但也曾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安全事故多发而成
6、为山间疮疤。 从粉尘蔽日的采矿加工,到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小村用什么寻回发展的“初心”?余村人开始关停矿山,争取恢复绿水青山。 对此,在余村深入调研的浙江省委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说:“余村人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过去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安吉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对,走得好。” 省委领导的这番话,当时让所有在场的安吉县委、县政府班子领导感慨不已,深为触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安吉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为摘掉贫困县
7、“帽子”,也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结果是财政上去,贫困县“帽子”如愿摘掉,但青山被毁,污水横流。弥漫着的臭气、覆盖着白色泡沫的溪水,让以鱼鹰捕鱼为生的老渔民郭生来含泪卖掉了鱼鹰。 安吉坐落于长三角腹地,境内的西苕溪注入太湖,是黄浦江的源头,承担着太湖和黄浦江生态屏障的重任。 来不及享受“小康”的安吉,就因水环境破坏严重受到了国务院发出的黄牌警告。1998年,国务院启动了太湖治污的“零点行动”。安吉首当其冲。 安吉,不“安”岂能得吉 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得名。不“安”岂能得吉? 警钟让安吉人蓦然惊醒。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决策。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污运动,20世纪末在安吉打响。 2002年,
8、安吉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还作出一项重大决定:选择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为安吉的“生态日”。 大自然的生态危机,就此在安吉逐渐化解。200多处矿山在安吉复绿了。但是,全县三分之一的税源化为乌有。安吉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县区又有了差距。 一些怀疑、否定的声音开始出现。时任安吉县长唐永祥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我们相信安吉能找到科学发展的绿色之路。” “功成不必在我,
9、建功必定有我” “守护绿水青山是对过去发展方式的反思,是一种放眼长远的理性回归。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我们必须坚定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绿水青山当成消耗品。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扩张发展只会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今后无数金山银山也换不回一座绿水青山。”单锦炎回忆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了绿水青山,必须牺牲,必须作出重大调整。和前任领导班子一样,这也是当时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共识。” 2006年,单锦炎调任安吉县长时,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数字全线飘红,唯安吉是负增长。 安吉的优势在哪里?地处浙北山区,天目山北麓,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2%,万顷竹海使得安吉名列“中国十大竹乡”
10、之首。地处长三角地区腹地,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在2小时交通圈内。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让安吉人思考如何将环境资源变为经济资源。“安吉应走出一条绿、富、美的科学发展道路。”单锦炎说。 2006年12月,安吉提出“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休闲经济的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区和长三角创业与人居的优选地。 2013年9月24日,在夺得浙江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桂冠后,按照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的“要再上新台阶,让每一寸山青、每一滴水净”的要求,安吉又出台了以“水净、山青、气洁、土沃、景美”为内容的“山青
11、水净”三年行动计划。 2014年1月24日,安吉县人大三次会议又作出一项决定,将每月第四个星期三作为全县的“环境综合整治日”,这一天,全县所有的工作都围绕“水净、山青、气洁、土沃、景美”展开。 在实践中,安吉还独辟“绿”径,抓住产业与项目这个转化的关键节点,将自然山水的“绿色效应”向产业延伸,按照泛自然博物院、县域大景区的目标,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美丽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重点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生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产业的“联姻”,成功建成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凯蒂猫家园,引进了上影影视产业园等项目。 2012年
12、7月4日,一大早,新任县委书记单锦炎接到一个电话:梅溪镇渔民张有根,3日晚在西苕溪里捕到了一条长达95厘米、重达15斤的大白鱼。“大白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这么大的白鱼,更是30年没捕到过了。”张有根说,“我要送给单书记!” 单锦炎对记者说:“我虽没有接受这份特殊的礼物,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一溪污水化清波,彰显着决策者的勇气和智慧。为了绿水青山曾作出最大牺牲的安吉,十年砥砺催生出的生态红利也让它从当年浙江省唯一经济负增长县(市),成为全省经济“点绿成金”的新标杆。2014年,安吉县经济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安吉将会向让每一寸山更青,让每一滴水更净的更高目标迈进。”站在西苕溪水旁,安吉县县长沈铭权信心百倍。(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陈毛应)光明日报(2015年06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