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中,马孔多家族第四代奥雷里亚诺第二有一天在家里看到一幅武士肖像,一眼看上去与家族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相似,但仔细端详,却发现是一名鞑靼武士之像。1这个细节与小说中其他有关亚洲的指涉包括何 塞 阿 尔 卡 蒂 奥 第 二 的“阿 拉 伯”式 眼睛相互映照,说明美洲大陆与亚洲有不为人知的关联。马尔克斯暗示鞑靼人与美洲克里奥约人有着某种血缘纽带,这是作者想象的世界史,是小说在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历史框架之外提出的历史想象,也包含着一个重塑未来全球格局的乌托邦姿势。马尔克斯对早期全球化的想象是本文16至18世纪世界史书写与“比较思维”的兴起金雯(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200062)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3 年 3 月第 40 卷 第 2 期Mar.2023Vol.40 No.2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23.02.008摘要:16至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欧洲各方人士汲取新大陆及其他非欧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勾勒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勾连。早期世界史写作不仅是19世纪现代种系发生学和人类学的前奏,也是“比较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将欧
3、洲以外的“异教”民族纳入 圣经 叙事。随后,法国的贝尔尼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尝试从自然环境和制度传承的角度解释不同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强调民族间差异。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启蒙”思潮,在认可各民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观念的雏形。正是在16至18世纪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思维;早期现代;欧洲;世界史;民族学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23)02-0101-17收稿日期:2022-08-10基金项目:国家
4、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78)作者简介:金雯(1977-),女,浙江鄞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101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的一个灵感来源。百年孤独 呼应的是16和17世纪出现的有关美洲大陆人口源自欧亚大陆的猜测,是借助早期现代的世界想象发自己之所思。15世纪末开始的欧洲殖民扩张开启了全球化的新阶段,导向了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的完整面貌逐渐浮现出来,欧洲传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在与亚洲、美洲和非洲“异教”民族交流的基础上撰写世界史,从人类历史的源头开始想象全球不同民族发展的历程。这个时期
5、的世界想象错综复杂,但都不约而同地依赖并强化了一种“比较思维”,即并置和比较全球各民族,显示它们之间同异关系和互动关联的话语模式。这就是为何意大利裔学者萨巴斯提安尼(SilviaSebastiani)曾说:“启蒙时代人类科学的主要知识论工具就是比较: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也在世界不同民族(peoples)之间做出比较,比较事项包括身体特征、风俗、礼仪和生活方式。”2这一时期欧洲盛行的世界想象和比较思维脉络庞杂,本文基于“世界”观念的变迁,整理出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基督教视角下的同源论,认为世界人口可以追溯至诺亚,他的三个儿子在大洪水之后成为欧洲、亚洲、非洲民族的先祖,世界各民族最终都可以整合在基
6、督教信仰之下。第二条线索是对基督教思想祛魅后出现的民族等级论。第三条线索是在基督教思想革新基础上出现的早期多元文化观念。维柯与赫尔德是第三条线索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泛神论立场出发,提出“神意”内嵌于各民族发展史的观点,并构筑了一种新的比较思维:维柯勾勒古代各异教民族在具身经验中凭借诗性智慧发展语言文化的历史,赫尔德延伸了这种民族自发发展的理论,明确反对用统一僵化的标准衡量不同民族文化的高下。这三条线索展现了早期现代欧洲的世界史写作如何从维持世界同一性转而建构民族文化的等级差序,同时又在基督教思想人文转向的基础上致力于建构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元文化秩序。这三种比较民族文化的模式都牵涉追溯影响
7、和分析同异的问题,因此成为19世纪比较文学和其他比较研究学科(比较宗教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等等)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流。回顾这三条线索,一方面是对比较文学的观念基础做出历史性梳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学术上的乌托邦姿势,正如 百年孤独借早期现代的世界想象表达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期望一样。构建比较文学的前史并不直接干预这个学科当下的进程,但它告诉我们,遥远幽暗的过往曾闪烁过些许思想灵光,或许未来会以新的方式重现。一、基督教视野下的同源世界16至18世纪出现了许多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书写,产生了不同的称呼。“普遍历史”(universal history 或法语中的 l histoiregnrale)的说
8、法承继了古罗马波利比乌斯试图连接和整合地中海各地区历史的史学观,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 19 世纪都相当盛行。博 絮 埃 的普 遍 历 史 讲 演(Discours surlhistoire universelle,1681)将犹太基督教民族置于优越地位,伏尔泰的 风俗史(标题在英语中的翻译也是“普遍历史”)对这种观点做出一定的修正。1747 年到 1768 年,伦 敦 出 版 了 65 卷 的普 遍 史(UniversalHistory)。1789年,苏格兰人杜格尔特 斯图亚特(Dugald Stewart)提出“理论或推测史”(theoretical or conjectural histor
9、y)这个术语,所描绘的就是普遍史的世俗化版本,即根据 102第2期“人性原则”和“外部环境的情况”对人类社会演进的源头和历史进行推演,发现这个过程的“自然缘由”,并勾勒18世纪通过殖民探险发现的“野蛮部落”(rude tribes)与欧洲民族之间联系的历史。3这些历史写作都可以被当作早期世界史写作,在伏尔泰和赫尔德等启蒙思想家的笔下转变为“历史哲学”。以全人类为对象的普遍史得以出现要归功于16至18世纪大量有关异域自然环境与道德风俗的书写,许多欧洲传教士和旅行者以客观描绘和游记等不同形式记录异域和异教民族的发展历史。下面要提及的 西印 度 地 区 的 自 然 史 和 道 德 史(Histori
10、anatural y moral de las Indias,1590)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早期实例。18世纪晚期已经出现“民族志”和“民族学”的词汇,“民族学”的拉丁文表达ethnologia在1783年由匈牙利学者科拉(Adam Franz Kollr)提出,随后进入德语词汇,“民族志”(ethnographia)这个词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德语中被使用。因此,也有学者将这些著作归于早期人类学写作。4彼得盖伊(Peter Gay)就将 18 世纪休谟提出的“人类科学”(science of man)这个概念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相关联,5当代学者也热衷于探讨18世纪出现的早期人类学研究。6“民
11、族特性”“民族精神”等观念都在全球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出现,古老的“民族”一词在比较思维的孕育中开始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与自然环境、语言、法律和习俗紧密勾连,成为最重要的具有精神特质的人群单位。当然,16 至 18 世纪的普遍史和民族志写作具有明显的杂糅性。当时有不少著作的标题都包含“源头、发展和现状”这些字眼,或者被称为某种“描绘”(description,中文常译为“全志”),一般从信仰、语言表达、农业、经济、政治、军事、法律等各方面描述异教社会状况,并将这些现状追溯至该民族的早期发生史。首先参与到世界史写作的人士一般有基督教教会背景,抱有通过考察世界民族关系来证明希伯来 圣经 历史叙事的初衷
12、。荷塞 德 阿科斯塔(Jos de Acosta)是一位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一位自然学家,他于1570年离开西班牙来到美洲大陆,在秘鲁和墨西哥等地传教17年。他在1590年出版西印度地区的自然史和道德史 一书,声名大噪。此书被誉为是一部奠定了新大陆史写作之“神学与科学基础”的著作。7 121阿科斯塔想要证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与旧世界的民族具有同源性,他们在许多年前从欧亚大陆来到美洲大陆,两个大陆定然曾在某处交接或非常接近。8 60正是这一点在 百年孤独 中被提到,成为小说世界史想象的一部分。阿科斯塔的同源论导向一种较为温和的殖民政治。一方面,他认为印第安人缺乏判断力的观点是错误的,明确地批
13、评西班牙殖民者针对本土人的“过度行为和暴行”。8 390另一方面,他也以西班牙人的胜利为由,试图说明上帝以西班牙殖民为中介传播福音。他在这部著作第二卷的最后一章“神圣意旨处置西印度群岛并使其进入基督教的方式”中强调,基督教在人称“新西班牙”的美洲中部地区和秘鲁印加地区的传播都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与智利等其他地区相比,这两个地区都有较为统一的语言,都忍受着“魔鬼的暴政与不可承受的奴役”(魔鬼使这里的人们接受偶像崇拜和相关宗教仪式),所以传教也相对容易。8 530阿科斯塔特别指出,用强力征服这些地区说明基督教在美洲的开端并不和平,“福音书进入之际并不诚挚,也没有使用基督教手段”,但仍然可以给印金雯
14、16至18世纪世界史书写与“比较思维”的兴起 103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安人带去自由意志,说明上帝自有其高明之处。8 532有关新大陆印第安人的来源问题,比阿科斯塔晚些的西班牙多明我修会会士加西亚(Gregorio Garcia)也有所讨论。他在新西班牙和秘鲁传教12年,著有 新世界印第安人 的 起 源(Origen de los Indios del NuevoMundo,1607)一书,支持鞑靼和中国是新大陆印第安人源头的假说。9西方现代自然法理论奠基人格劳秀斯同样参与到全球人口迁移的讨论中。他认为大部分印第安人来自北欧,是诺斯人后代,秘鲁的印第安人则来自中国。格劳秀斯
15、的推测因为缺乏专业性而受到地理学权威、荷兰西印度公司总管约翰德莱特(Johan de Laet)的批评和指责,但格劳秀斯的参与证明新大陆印第安人起源的问题对维护基督教视野下世界同源论有着重要价值,牵动着许多与殖民传教并不直接相关的欧洲人。对世界人口迁徙做出推测的欧洲人士都以古典时期和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历史、地理学为先导,将古代史知识与同时代民族志写作相结合,一方面拼接世界版图,一方面构建世界纵向发展的演变谱系。上述阿科斯塔的著作还有一重要之处。他不仅从人类迁徙的角度论证世界民族的同源性,也尝试说明新大陆族群(如印加人和玛雅人)与基督教世界在精神上的同源性。阿科斯塔在西印度道德史这部分特别指出,魔
16、鬼试图与上帝争夺权威,诱使印第安人陷入偶像崇拜。不过,即便如此,印第安人还是对基督教所信奉的唯一真神有所了解:秘鲁人也有创世主的说法,将之称为Viracocha(今天一般拼写为 Uira-cocha,意思是“绝对之神”),因此,异教徒虽然有各自的宗教偶像,但都没有否认有一个“握有至高权力的主和天国之王”(soveraign Lordeand King of heaven)。8 303将世界各地的异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加以勾连整合的思维在16和17世纪上半叶相当普遍。从中世纪开始,教父哲学就认为包括古希腊宗教在内的异教都在摩西之后产生,本质上包含一神教的核心元素(创世主、三位一体观念等),是可以被基督教同化的。不过,这种观念不断受到地理发现的冲击,16和 17世纪的基督教辩护士们为应对这个难题,创立了一种更富有弹性的普遍主义世界宗教思想,延续了教 父 神 学 中“教 外 一 神 教”(primitivemonotheism)的观念。10 52荷兰古典学家和神学家沃西厄斯(G.J.Vossius)的重要著作 异教神学和基督教生理学,或偶像崇拜的源头和进展(De theologia g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