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材料用典: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写材料用典: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 【例文】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韩非子五蠹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私”就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私欲、私心、私念。去私就是要去掉私心私念,摒弃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行为,事事出以公心,处处体现公道。 【典故】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至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 【释义】意思是,治理政事就不能想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在衙门里行走就不能谈物质利益,执行国家法律就不能偏袒亲友,为国家举荐贤良就不能避开与自己有私怨的人。 【赏析】
2、公私分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类似思想俯拾皆是。历史事实也证明,保持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的公允,追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的清明,才能过好公私关,做到公私分明。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优秀县委书记谷文昌从严要求亲属,反复叮嘱“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他发现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时,便不让孩子再去食堂买饭。一些党员、干部褪色变质、腐化堕落,大都是从理想信念淡薄、人民立场动摇开始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廉政党课、廉政谈话,侧重强调公私分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过好公私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强化宗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