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 卷第期:【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武剑倩(),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钞秋玲(),女,通信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年月 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老年人积极心理与疾病恢复的关系研究武剑倩,曾卫红,赵偏偏,钞秋玲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金禾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摘要】促进疾病恢复对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探讨积极心理健康与老年人疾病恢复的关系。共 名 岁以上中国老年人参与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健康、老年时期确诊过的生理心理疾病及其恢复情况。调查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疾病恢复的保护因素,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水平高(繁荣)的老年人,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低(衰弱)的老年人疾病恢复的可能性降低,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为中度的老年人疾病恢复的可能性降低。老年人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疾病恢复状况越好,治疗花费、治疗时间、治疗经历和共病数量越少。将积极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干预融入老年人健康计划,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疾病恢复;疾病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图分类
3、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国老龄化主要表现为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预计到 年,中国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亿人,约占总人口的,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快速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复杂严峻。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多病共患情况普遍,近 的老年人患有种及以上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最常见的疾病,近 年来,心脏病死亡率,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增加。中国老年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为,养老院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总患病率为,数据仍在普遍上升。中国 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 万人。此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快速增长,年将达到 万人,年均增长率在以上。从宏观上
4、看,日渐增高的患病率使得医疗费用支出持续增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养老保障系统都带来巨大压力。从微观上看,疾病会导致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衰弱。生理衰弱表现为行动不便、疼痛、疲劳、体力和活动能力下降、体重减轻等,增加跌倒、残疾、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心理衰弱表现为认知功能受损,自我认同和自我形象破坏,心情低落,紧张焦虑,应对困难等一系列情绪障碍;社会衰弱表现为社会参与减少,逐渐丧失一部分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如何促进老年人疾病恢复,减轻疾病带来的破坏和负担,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疾病恢复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疾病恢复能力,保持其独立性和生活能力,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效益。
5、一、问题提出对疾病恢复()的研究同样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展开。传统医学中,疾病恢复被理解为没有疾病或疾病被治愈的状态,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尤其是心理疾病、慢性病和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都涉 :武剑倩,曾卫红,赵偏偏,钞秋玲老年人积极心理与疾病恢复的关系研究及漫长的治疗过程,存在时限性,是一种单维取向。疾病恢复 的 含 义 发 展 到 多 维 积 极 取 向 受 到 恢 复 运 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为进一步定义和研究疾病恢复提供了科学框架,提出疾病的存在不等同于虚弱和损伤,个人应为健康而努力,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增强性格优势和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来应对疾病 。疾病恢复逐
6、渐从传统单维概念发展为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要素的系统概念。认为,恢复是一个深刻改变个人态度、价值观、感情、目标或角色的过程,是一种即使在疾病的限制下,依 然 过 着 充 满 希 望 和 有 贡 献 的 生 活。等 认为,恢复与其说是摆脱现有问题,不如说是要超越现有问题,重视人的能力、可能性、兴趣和梦想,恢复社会角色和关系,赋予生命价值和意义。由此可知,与传统恢复中仅仅以疾病是否治愈为标准相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疾病恢复包含更高层次的意义,不仅更切合人们疾病恢复的实际过程,也更加重视个人管理,重视探索个人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包括人的态度、希望和信念。据此本文提出,疾病恢复是以症状消除或缓
7、解为前提,超越疾病的消极影响,强化心理应对能力,发展出更高级的人的价值、生活意义和目标的过程。积极心理最早应用于物质成瘾的恢复治疗和干预,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有哪些性格优势,如何有效利用自身性格优势提升幸福感,能够降低患者的戒断压力,促进他们戒断成瘾。后来,积极心理的应用拓展到脑损伤和心理障碍的恢复。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客观的恢复状况与心理弹性存在中度正相关。心理弹性不仅促进了大脑的生理恢复,还参与了认知能力的恢复。在积极心理特质方面,脑损伤患者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适应性应对和毅力等性格优势水平越高,他们的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就越好。此外,性格优势与心理健康也存在关联,希望、对美和卓越的欣
8、赏等性格优势是抑郁症状恢复的重要预测因素。对那些能够从心理障碍中恢复过来的人来说,他们的勇敢、好奇、公平、宽恕、感恩、幽默、善良和热爱学习等特质水平都比没有心理障碍史的人要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个体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情绪和心理状态、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在保障健康、预防疾病的过程中,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应对健康问题,即不能仅仅关注寻找生物致病因素,还必须重视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将社会心理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所讲的疾病恢复就是包含生理、心
9、理、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等所有组织层次的系统变化。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传统上人们更多关注抑郁、焦虑、孤独、压力等消极心理对疾病恢复的影响,而本文更关注积极心理在疾病恢复中发挥的作用。影响疾病恢复的不仅仅是心理因素,还有心理功能,强调其功能性。那么,分析疾病恢复的内在机制时,不仅应该考虑临床治疗、营养支持等生物作用,还包括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地,要想探索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对疾病恢复的影响,就需要提出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指标,在本文中即为 等 提出的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概念。等 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是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
10、幸福感(,)的系统整合。积极心理健康包括以积极情绪为主导,取决于个人体验的快乐、满足和对生活的兴趣,属于情绪幸福感;还包括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掌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生活意义和目的,自我接纳等积极的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幸福感;还表现为有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相信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受到他人认同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属于社会幸福感。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健康能够降低老年人的生理衰弱速度、心理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等 通过走路速度、平衡和站立等指标,追踪记录了 名老年人长达 年身体功能变化,发现较高的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与身体功能下降较慢以及最佳的身体功能维持显著相关。对积极心理健康和心理
11、障碍的纵向变化数据分析发现,获得或保持较高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参与者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明显降低,而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参与者患心理障碍的几率显著增加;积极心理健康的变化是心理疾病流行率和发病率的有力预测指标。一项针对积极心理健康的纵向追踪研究发现,保持最高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心理疾病恢复的可能性是那些保持最低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倍。以提高心理幸福感为目标的短期疾病干预策略,不仅能够促进成年人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恢复,还能缓解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意志消沉和失落感。此外,较低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对于所有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来说,积极心理健康缺失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增加了 。
12、积极心理健康理论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同时拥有积极心理状态的程度。即使患有疾病的个体,也存在一些积极力量,帮助他们抵御疾病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 卷第期所带来的衰弱和损伤,有利于个体恢复健康。积极心理健康可能促进老年人的疾病恢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从生理变化来看,积极心理健康的维度 积极情绪可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轴)作用于个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缓冲疾病压力的消极影响。个体患急慢性病,或者发生失能半失能等负性压力事件时,会诱发消极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产生应激反应。长期处于疾病所带来的慢性压力,会导致 轴分泌皮质
13、醇功能失调,表现为过度反应或者反应失活。轴功能与人体的免疫、神经和其他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慢性压力条件下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增强也可能导致静息心率升高、血压升高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和 轴调节功能障碍与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炎症、脑卒中、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等。积极情绪能够撤销交感神经系统所引发的心血管系统反应。许多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的撤销假说,即积极情绪可以撤销与消极情绪和压力相关的交感神经唤醒,降低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态,包括心率、脉搏和血压升高,恢复体内生理活动到平衡状态。例如,在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方案中,加入以积极情绪提升为主题的
14、心理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命衰竭程度,降低冠心病复发风险。另外,老年人的皮质醇日分泌量较高与衰弱相关,而皮质醇的日分泌量较低则与长寿相关。积极情绪与每日的皮质醇平均值负相关,并且与炎症标志物水平的降低有关。因此,从生理机制来看,积极情绪对老年人维护健康、降低疾病风险非常重要。进一步推测,积极情绪(情绪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健康的一个维度,可能对老年人的疾病恢复也存在影响。第二,从疾病恢复轨迹来看,积极心理健康的维度在疾病恢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影响。等 认为疾病恢复有三个关键部分:一是接受以恢复为中心的治疗和照护。在此过程中,老年人与专业医疗人员积极合作,获得家人的支持鼓励,是治愈和恢复的基础。这
15、属于积极心理健康中的心理幸福感部分,即良好的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对老年患者的恢复起积极作用。二是制定疾病管理策略。老年人需要学会自我护理,增加恢复所需要的个人决心和毅力,保持积极情绪,增加信心和力量。老年人患病时的情绪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们的适应水平,是走向恢复还是沉浸于苦恼中。保持积极情绪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参与恢复锻炼,并成功应对疾病压力,这与积极心理健康中的情绪幸福感相对应。三是重新建立生活连续性或适应疾病后的生活。疾病恢复反映了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建自我和生活的连续性。老年人需要应对疾病导致的正常生活间断,重新评估和适应疾病后的生活。恢复过程中重建社会联系能促进老年人疾病恢复,得益
16、于积极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幸福感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健康可能促进疾病恢复有其生理机制和疾病轨迹机制为基础。综上,目前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性格优势、心理弹性等心理因素对于物质成瘾、生理创伤和心理障碍的恢复和干预。而积极心理健康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虽然已经被证实能够减缓身体功能衰弱,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全因死亡率存在关联,但是对生理和心理疾病恢复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老年人群体的影响研究很少。以往研究只讨论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单一维度对疾病恢复的影响,并且只测量了恢复状况这一指标,并没有全面分析积极心理健康及其三个维度的作用,也没有对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恢复情况综合考察。积极心理健康是否能促进老年人身心疾病的总体恢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积极心理健康是否为疾病恢复的一种资源,可以为开发更完善的老年人身心健康保护模型提供必要的证据。本文拟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积极心理健康理论结合,探讨积极心理健康与老年人疾病恢复的关系。首先,调查总体的疾病恢复状况,包括治疗花费、治疗时间、治疗经历和共病数量。其次,从积极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