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_关娴娴.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22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_关娴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_关娴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_关娴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集萃492022 年第 6 期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关娴娴 郭沙沙(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在封建社会,绅士居于统治阶层。他们介于官僚和平民之间,并和平民有区别。功名在秀才之上的是绅士,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掌控他们的合法地位。自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之后,绅士阶层的历史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绅士的地位,事业发生了变化,也随之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社会团体。一、科举制废除的过程从隋炀帝设立开始到清末,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从科举和学校的关系来看,科举制的废除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存在于戊戌变法之前,这个时候的维新

2、教育主张要兴办学堂,但仍然将科举作为主要方面,学校作为为辅助的一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开展到注定的程度时,就会和科举制发生一定的冲突,戊戌变法就是第二阶段的高潮,为了让学校的发展适应新形势,组合学校和科举是一个新的尝试。在这个阶段,科举制尽管没被废除,但是明显出现了以学校为主的新势头。到 1901 年以后是第三阶段,这个时候科举制的废除已经势在必行了。虽然还有要将科举和学校结合起来的说法,但事实上这时候的争论主要是集中在什么时候废除科举制最为合适,究竟是逐渐废除还是立刻废除的问题上。到了最后,原先主张逐渐废除的一派迫于形势自己主动演变为主张立刻废除的一派。在内因外因共同影响下,科举制消失了。从内

3、因来讲,科举制度从明朝开始采用八股取士,一开始是为了考试更加规范,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八股取士变得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已经不适宜当时的社会环境。再来看看外因,清末,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老百姓和上层官员的思想受到震动。改革科举制成了那个时代变法的主要目标。到了清末的新政,内外忧患干扰着清政府,统治者早就没有心思改革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在最后风雨飘摇的处境下,于 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废除之后,清末绅士赖以依存的制度基础便不存在了,他们的衰落甚至灭亡是注定会发生的。【摘要】清末废除科举制这一举措在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阶层构造。科

4、举制度是绅士阶层赖以存在的基础,废除科举制之后则使得原来阶层流动的渠道变得不再畅通,迫使绅士阶层流动到经济、军事这些部门,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空前的变动,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过,曾经的统治阶层地位的改变彻底影响了清朝末年的社会。【关键词】科举制;清朝末年;绅士阶层【中图分类号】K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49-03二、科举制为绅士阶层提供了保障封建科举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于绅士阶层有重要的影响,这一阶层的形成还有其地位的确立都会受这两种制度的影响。“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绅士阶层具有很高的地位,处于社会的上层。封建统治需要依赖绅士这一阶

5、层,通过他们来达到维护统治的效果。因为绅士阶层是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功名对于绅士而言非常重要,要想向上流动,就需要自己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机会,通过自己的实力成为绅士的一分子。绅士集团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具有很多的特权,如: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权力。和无数的平民相比,绅士们地位很高,居于所谓的“贱民”之上,绅士阶层也出了许多政治官吏。绅士乃是儒学教义确定的纲常伦理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绅士阶层和封建官员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而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正是科举制度。科举制一改之前将血缘、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将学识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形式上是一种公正的竞争方式。中国古代将血缘、门第看得很重,用学问代替门第

6、,这实质上宣告了世袭体制正在走向衰败。在之前,世代为官的贵族家族力量在政治发展机遇上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但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一局面。有更多的贫寒子弟阶层可以通过考试实现上升性流动。科举制的实施为“绅士”阶层力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对于传统社会文明秩序的稳定而言,为其打牢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当唐太宗在殿后看到新考取的进士们不由欣喜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制度最终将中国古代的士与官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先秦时代,“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比较活跃了,但从当时政治制度上看,士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科举制度的推行逐渐

7、使“士”与“官”联系在一起,使绅士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政治统治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不仅扩展了社会流动范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流DOI:10.20024/42-1911/i.2022.06.01650今古文创动频率的加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获得“功名”的“士”的人数迅速增长。官僚职位的数量是一定的,因此要想进入“仕途”,就必须取得好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功名”。而那些未取得较高功名的士子只能选择回到乡间,在乡村社会发挥作用。他们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绅士的主要来源。综上,推行科举制度使绅士阶层获得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不管绅士这一阶层的品格和特征有多复杂,它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科举制度的

8、实施。三、科举制废除对清末绅士命运的影响“功名”是成为地方士绅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权威和使绅士管理地方更加合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科举制被废除后,大大地影响了地方的乡绅集体。(一)传统绅士的继替发生困难绅士阶层中的年龄较长的人或许能够利用他们传统的影响力继续在乡间发挥作用。然而当他们老去,传统士绅的消失将变成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科举制被废除,更多的学堂开始出现。乡下富有的地主和传统的士绅把他们的后代们送去城市里深造,学习新知识,他们最初的想法也许是盼望着孩子们学习归来以兴盛家门。不过,这些绅士的子孙们在进入城市后,学到了最新的知识、体验到的新奇的城市生活后不愿意回归农村,在那时,有

9、许多的绅士会产生一种“养子等于无”的感受。这就是清朝末年绅士继替的困难所在。(二)绅士阶层的分化清朝末年,绅士阶层发生了分化,这是由科举制的废除所产生的结果。那些每天沉浸于学习八股文,将入仕为官作为他们唯一的出路的士子们,当他们入仕为官的道路突然发生了中断,会感到很无助。当他们重新振奋起来之时,就必须为自己的政治和生计做新的考量。科举制作为上升渠道的制度保证发生了解体,这就使得一部分士人必须另寻出路这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正是靠着科举制冲向茫然的社会。在古代中国,四民的等级设置里,入朝为官才是正确的。不过在这个时候,“绅官”或“官绅”就不仅仅是绅士阶层的单一流向,而是出现出了多极分化的趋势

10、。“身份”地位被他们淡漠了,生活中切实的利益却成了他们看重的。具体来说,关键在于这几种选择。趋于新学。废除科举制这一举措在当时是一次大的社会变动,清朝末年的绅士们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大的影响。原来的上升渠道走不通,便开始纷纷趋向于“新学”。在此基础上,绅士们多涌入新高等、中等师范学院,促进了这些学院的繁荣。在新式教育的的熏陶下,士子们转变为第一批的知识分子阶级;这些自费公费的学生中,也存在大量的绅士,“其中不少人具有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翰林的身分”。从军。在下层社会中,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一些贫穷且无权无势的士子在利益面前,毅然踏上了参军这条坎坷的道路。“南皮张之洞督鄂时,兴学练兵,同时并举,其学务

11、之规程,军队之编制,多效法如欧美,致引起莘莘学子之兴趣,莫不负笈来省,期以有所造就。惟读书固可致其显贵,究不如从戎之来得捷径。如是,以无用之秀才、贡、廪诸生,今日入营,不出三月,而升调之令获矣。厚其禄而宠其身较之六年小学,六年中学,然后始获得一教职员清职,自不啻万万倍耳。”张之洞任督军之后,有许多绅士加入其中,以期能有所成就。这是因为,科举制废除之后,绅士阶层的上升渠道也随之消失了,因此他们便选择参军,这也是成功的一条捷径。从商。近代社会和过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在此社会背景下,许多“士人”开始弃仕而从商,这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清朝末年,状元张謇向“商”流动,因为他是士人,所以引导了社

12、会风气的转移。“清末士绅的经营商工已不仅仅是赶时髦或者偶发逐利,却是自上而下自南到北,自东到西,凝聚成无法逆转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水”。流入秘密社会。在那个时候当时,因为社会的进步,大量的绅士流入下层社会,向秘密社会分化。在广东“群盗以劣绅为窝主,劣绅又恃奸捕为耳目”。所以说,在 20世纪初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会党中出现绅士在社会分化中变得司空见惯了。废除科举制度等于断绝了绅士阶级的再造功能,不过这并不是绅士阶级灭亡的原因。由于科举制并不是社会中阶级流动的独一方式,在别的阶级,他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手段取得士人身份。与之前不一样的是,在这个时间段,别的阶层的变化和绅士阶层

13、的分化并不对等,在社会力量方面,流入的远远大于流出的。在工、商、军界这几个领域,大量绅士流入进来,这样一来,贫富分化程度和社会层次开始出现分化。这也导致了:一些人失去工作学业,沦落到底层;一些人雄起,为工、商、军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构成全新的社会阶级。所以在这时,职业性是绅士阶级流向多边的明显特征。在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中,社会风气和社会世界观的变化,功名利禄早已不是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传统的功名爵禄对于新兴社会职业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原本的身份阶层被职业这一结构所取代。绅士阶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陨落,大批大批的士人被新兴的社会职业所吸引,从而走向分化。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 20 世纪初发生

14、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绅士阶级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率先走向分化,在1905 年科举制被废除和 1911 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底消失,让绅士阶级的两大垫脚石被完全摧毁。文化集萃512022 年第 6 期(三)绅士阶层的地位下降科举制的实施对“绅士”力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先秦时代,“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比较活跃了,但从当时政治制度上看,士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科举制度的推行逐渐使“士”与“官”联系在一起,使绅士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政治统治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伴随着科举考试被废除,“士”或绅士只能寻找其他方式来生存。并且随着清末资本主义的发展,原来四民社会的格局被打破,绅士阶层的地位下降,而商

15、人地位逐渐提高。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稳定,处于动乱的局面,需要许多人投身于军队来稳定社会局面,于是便有许多绅士投身于其中成了军人。所以科举制废除之后,商人和军人的地位有所增加,他们在地方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出现了所谓的“绅商”。(四)失去对政府的向心力绅士阶层同政府之间保持一种向心力。绅士阶层对于清政府而言是其维持统治的基础,因为绅士阶层作为中间阶层是联系社会上下层的中间力量,能够代表社会的精神文化。因而废除了科举制之后,清政府之前赖以支持的阶级基础也随之消失了。在此之后,绅士阶层为了自身的生存,开始寻求新的出路。而此时恰逢清政府实行新政,政治以及各项公共事业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给绅士阶层提供

16、了机会。绅士阶层是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地方阶层,借着新政的契机,插足到这些事务中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绅士阶层借机发展自身的力量,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如在江浙地区,一些著名士绅如张謇、郑孝胥、汤寿潜、许鼎霖、王清穆等发起成立和领导了预备立宪公会,以此作为江浙立宪运动的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立宪运动的开展。在绅士阶层中间,还有一部分人对于清政府的统治失去了信心,认为立宪救不了国,选择投身到革命中去。以上政治倾向是在科举制废除之后出现的,这是清政府所意想不到的。四、结语废除科举制这一举措,使得清末绅士阶层在职业、地位以及继替上发生了转变。“如果说,保留科了举这一制度,让它稳固那些士们的竞争心,并让这种竞争心汇入现有秩序的根本框架之中,进一步改革科举制考试的实质,让考试的科目更加现代化。那就可以达到在保持士绅们的竞争心的同时,加强激励、引导社会人心趋向新的方向和目标。用 旧瓶装新酒 式的变化方式来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传统制度资源,为了达成新旧制度的转型,提供衔接与缓冲。”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