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_石正瑀.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080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_石正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_石正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_石正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ol.37 No.1Feb.2023第 37 卷第 1期2023 年 2 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22-10-23作者简介:石正瑀(1990-),安徽安庆人,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石正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上海 201620)摘要:由于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出发,人本主义异化论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而只能将异化归咎为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以往的观

2、点大多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而忽略了二者间的内在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方面提出了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要求,另一方面明确了由“工业的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基本路径,因而实际上包含了超越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可能性。德意志意识形态 通过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现存所有制形式的辩证运动,指明异化的历史根源在于分工发展的自发性,从而扬弃了异化劳动批判,并实现了对人本主义异化论的超越。关键词:异化劳动批判;人本主义异化论;异化的历史根源;自发分工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1

3、.010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成果,异化劳动批判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通行的观点将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以至于无法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进而导致对此二者间关系的“断裂论”式的理解,或者借助某种外部因素的调和(如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因素)解释后者对前者的发展。本文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固有局限性出发,围绕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阐发异化劳动批判所包含的超越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在马克思在后续思想发展中的实现,从而为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提供新的视角。一、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固有局限性按照通行的观点,人本主义异化论的一般特征在于

4、从某种预设的人类本质出发揭露与评判“非人的”现状。由于人类本质与“非人”境况的对立实际上不过是某种预设的“应然”与“实然”的对立,人本主义异化论往往被诟病为单纯的价值评判。就形式而言,确实不难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 44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相关论述中找到上述对立。但实际上,任何一种试图推进社会变革的学说都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论把握,并由此出发展开对现状的批判,因而在形式上呈现为上述对立,即使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概莫能外。因此,一般而言,评判某种学说是否停留在单纯价值评判的水准,不是看它是否在形式上呈现为上述对立,而是看它是否就其所把握的社会现实澄清了批判的对象得以产生的历史根源。如此

5、,我们才可以说它超越了“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因而超越了单纯价值评判的水平。联系上述问题,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固有局限性才得以显露:问题首先不在于这种批判采取了人本主义色彩的表述,而在于它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或者最多将其归咎于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的问题。由于从某种预设的人类本质出发,而异化的现状又显然与这种人类本质不相符合,于是现状如何可能“背离”本质就成了无法解答的问题要么是预设的人类本质否定了“背离”的可能性,要么是异化的现状否定了这种人类本质的合法性。例如,对于费尔巴哈的异化批判而言,异化的扬弃在于在既往宗教与哲学的形式中发现作为其真实内容的人类本质:“宗教是人之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

6、识”,1(P43)而“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2(P122)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难发文章编号:1674-0882(2023)01-0041-05哲学 历史 41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由于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因此以往宗教与哲学的发展,对他而言只能是一个为“人的自觉”做准备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以及作为其最终成果的人本学的全部意义,都只能被归咎于达成人的真正的自我认识。同时不难看出,就异化的扬弃是达成人的真正的自我认识而言,异化的根源只能被归咎于这种自我认识的缺乏。对于赫斯的异化批判而言,事情同样如此。赫斯将人本主义异化论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

7、分析,这使得他的异化批判仿佛更加贴近社会历史的实际内容。但是由于这种分析完全继承了人本主义异化论的框架,因而同样具有上述人本主义异化论固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为赫斯一方面认为人类本质必须通过人的“共同活动”方能实现,另一方面又认为历史恰恰是从个体开始的:“如果人类不是从单独的个体开始的话,人类就不必为了它的对它来说是异己的和外在的财富而进行利己主义的斗争了”。3(P141)这种矛盾只能通过人在自我认识上的不充分来调和。因此,当他将现代社会界定为“小商人世界”(且不论这一界定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与“真正的”人类生活相区分时,他只能将这个“小商人世界”得以产生的根源归咎为想象、臆造、“利己主义的

8、恶作剧”3(P144)总之,归咎于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的问题。总之,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固有局限性在于它无法回答自身所提出的问题,即异化的历史根源问题,或者最多将其归咎于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与此相对应的自然是,扬弃异化的路径也仅仅被归咎于人达到某种真正的自我认识。进而,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可以被归咎为如下三点:首先,诚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所指出的,人本主义异化论假定了某种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即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类本质理解“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4(P135)这无异于将变化的维度排除在外,因此人对自身本质的偏离从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其次,即使人本主义异化论承认人

9、类本质必须通过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从而将变化与发展的维度囊括在人类本质的实现过程中,但是由于忽视了这一过程的现实基础,它依然可以被抽象地把握为人的自我认识的纯粹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 中指出:不是时代属于原理,而是原理属于时代,因此为了说明何以“权威原理出现在11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我们就必须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P227)换而言之,要理解人的自我认识在特定阶段上的局限性,就必须考察作为其

10、现实基础的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局限性,而要考察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就必须考察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之“生存条件”的生产领域的界限性。最后,即使人们从生产领域出发(而不是从人类本质或人的自我认识的纯粹发展出发)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但是只要这一发展过程仅仅被抽象地理解为某种“线性的”进步过程,就还无法回应人本主义异化论所提出的问题:“合乎人性的”如何转变为“非人的”、异化的,或者一般地说,积极的如何转变为消极的。与此不同,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声称:“一方面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5(P135)换而言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不

11、是“线性的”,而是辩证的只有从作为辩证运动的人类历史发展出发,并进而说明这种辩证运动的机制,才有可能揭示异化的历史根源。二、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以往对 44手稿 中异化劳动批判的解读,往往聚焦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但是就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而言,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笔记本末尾处提出的两个问题更为重要:“(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的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是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是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

12、的?”5(P58-59)这里首先尤应予以注意的是后一个问题,它是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间差异的突出标志如果人本主义异化论还能在形式上回答前一个问题,那么正如前文已经指出过的,它根本无法回答异化的历史根源问题,甚至未必意识到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异化劳动批判要求从“人的发展的本质”出发追问异化的历史根源,暗含着联系历史运动揭示异化之历史必然性的思想路径,这显然与人本主义异化论仅仅将异化理解为偶然的、消极的、对人性的偏离不同。其次应注意,后一个问题(追问异化的历史根 422023年源)与前一个问题(追问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呈递进的关系:前者从“真正的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立场出发追问私有财产的

13、积极意义;后者在明确这种积极意义的前提下,要求把握这种积极意义得以实现的历史过程(即“人的发展的本质”),进而由此说明异化劳动、因而也是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自然引出了下述三个问题:(1)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是什么?(2)人类历史发展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谈的,或者说何谓“人的发展的本质”?(3)异化的历史根源以及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是什么?通过解读 44手稿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异化劳动批判同人本主义异化论间的内在差异就得以彰显。第一个问题是何谓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这里私有财产指的并非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关系,而是“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即“私有财产运动”。对于私有财产运动的本质,44

14、手稿 是从生产和消费的层面来把握的:“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5(P78)同时 44手稿 指出,在私有财产被积极扬弃的前提下,“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5(P79)可见,私有财产运动的普遍本质,正是社会性的生产和消费。第二个问题是何谓“人的发展的本质”。既然社会性的生产和消费被视为私有财产运动的本质,那么十分自然的是,“人的发展的本质”就体现为“工业的历史”:“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5(P85

1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工业”并非仅指近现代的特殊生产模式或与农业相区别的产业,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的一切生产活动:“因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5(P85)相较于人本主义异化论,从“工业的历史”出发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工业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使得说明该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局限性成为可能,而只有从这种局限性出发,才可能揭示异化的历史必然性。否则,异化的根源就只能被归咎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异化与异化的扬弃,归根到底就只能被视为人对自身的迷误或洞见。关于第三个问题,这里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异化的历史根源问题,因为扬弃异化的现

16、实路径问题是由此得到定向的。上文已经指出,从“工业的历史”出发把握人类历史发展,是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条件之一。谈到“工业的历史”,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人同自然界关系的发展过程,例如技术的发展过程,它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在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日益受自己支配的情况下,在工业的奇迹使神的奇迹日益变得多余的情况下,如果人竟然为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那岂不是十分矛盾的事情”。5(P55)可见,仅仅在一种单纯的进步过程的意义上谈“工业的历史”,还不足以揭示异化的历史根源如果说作为人同自然界关系的发展的“工业的历史”,一般而言是某种积极的事情,那么有待说明的是,这种积极的事情如何产生了消极的事情、产生了“异己的力量”。也就是说,有待说明的是“工业的历史”何以是辩证的运动。对此,首先应注意的是异化劳动批判关于这种异己力量的说明:“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5(P54-55)不难看出,与费尔巴哈认为异化体现为人与神的对立不同,马克思指出现实的异化必然体现为人同人相对立,而且不是赫斯所谓“小商人世界”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