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 3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6 3 N o.22 0 2 3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2 0 2 3论向歆父子文献编纂思想对班固 汉书 的贡献于 兆 军(河南大学 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摘 要:向歆父子对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又一创造性的伟大工程,他们的 别录 和 七略 是中国古代编辑史不朽丰碑。向歆父子崇儒扬经、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择善而从,辨章学术、传承文化的编纂思想和
2、编纂方法,对班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向歆父子编校的中秘图书是班固编纂 汉书 的重要文献来源,向歆父子的撰述成果和观点被班固在 汉书 中大量引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向歆父子的文献编纂成就,也就不可能有班固的 汉书。关键词:刘向;刘歆;编纂思想;班固;汉书中图分类号:G 2 3 9.2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5 2 4 2(2 0 2 3)0 2-0 1 4 0-0 6收稿日期:2 0 2 20 52 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刘向文献编纂实践与编纂思想研究”(1 1 B T 0 0 1 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于兆军(1 9 7 6-),男,河南通许人,中国古典
3、文献学博士,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司马迁编撰 史记、刘向领校群籍、班固编纂 汉书 都是两汉最重要的文化盛事。向歆父子的文献编校正好处在两大史书编纂之间,在汉代文化传承中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刘向父子校雠、编纂图书并形成定本不仅为后世图书的编纂提供了体例范式,为图书广泛流布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也为汉代文化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对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 的编纂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向歆父子对于 汉书 的贡献前人论及相对较少,唐人刘知几、宋人郑樵、清人赵翼等偶有论及,近人姚振宗、杨树达和史学家白寿彝在谈到 汉书 的史料来源时也有论述,但都不够系统和深入。郑樵曾云:班固
4、 汉书 自昭帝至平帝的记载资于贾逵、刘歆。清代赵翼亦曾指出:“葛洪云:家有刘子骏 汉书 百余卷,歆欲撰 汉书,编录汉事,未得成而亡,故书无宗本,但杂记而已。试以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其所不取者,二万余言而已及观葛洪所云,乃知 汉书 全取于歆也。”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上述观点似乎有些偏颇。那么,刘向父子对 汉书 的形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应该说都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一、向歆父子的文献编纂成就刘向(前9 6-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以故九卿拜为中郎,曾担任光禄大夫和中垒校尉。刘歆是刘向的第三个儿子,少时即以通 诗 书
5、、能属文而被成帝召见任黄门郎。成帝河平三年(前2 6)刘向奉命带领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校勘整理国家藏书。刘歆博闻强识,六艺皆精,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河平中受诏与其父刘向一起领校中秘群书。刘向去世之后,刘歆受命继续总领校书,最终完成了父亲刘向未竟的事业。刘向父子先后带领陈农等人编校中秘图籍二十余年,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广收众本,校勘定本;调其篇次,编订目录,撰写叙录,誊抄上素。最后,刘向把每种书的叙录汇编在一起成就了 别录;刘歆在 别录 的基础上“撮其指要”,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不仅如此,向歆父子还利用编校群书过程中搜集到的材料以类相从编成了
6、 洪范五行传论 列女041赵翼:陔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年,第1 0 6页。DOI:10.15991/ki.411028.2023.02.008传 新序 说苑 三统历 西京杂记 等著述。班固在 汉书 里对此亦有记载:“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 洪范五行传论,奏之。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 诗 书 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 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 新序、说苑 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歆)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 三统历谱
7、。”考 汉书楚元王传 虽以楚元王刘交为传主,然而在这篇一万三千多字的传记中记录向歆父子的文字就有一万一千余言,与其说班固是为楚元王立传,不如说是为刘向父子立传,并且班固还在传的结尾赞曰:“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传曰 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岂近是乎?刘氏 洪范论 发明 大传,著天人之应;七略 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三统历谱 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呜虖!向言山陵之戒,于今察之,哀哉!指明梓柱以推废兴,昭矣!岂非直谅多闻,古之益友与!”班固在传尾通过“赞”这种形式给予向歆父子无以复加的美誉,仅
8、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班固对向歆父子学识的崇拜以及对刘氏家族的敬重。难怪有学者认为 汉书楚元王传 应出自刘歆之手。向歆父子的文献编纂成就在我国编辑学上有筚路蓝缕之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承前启后之绩,尤其是向歆父子编纂整理图书的编辑思想和方法对班固及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二、向歆父子的文献编纂思想与方法对班固的影响编纂思想和方法是文献编纂的灵魂,对文献编纂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向歆父子领校群书不仅是对各种典籍的校勘、订讹、辨误,而且要编定典籍的内容、篇目和书名。向歆父子作为两汉最伟大的学者和编辑大家,他们的编纂思想和方法对班固 汉书 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一)崇儒扬经,经世致用刘
9、向是汉高祖异母弟刘交的四世孙,皇族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和皇权政治密不可分,即使是奉成帝之命整理国家图书,向歆父子也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政治和学术在他们身上自觉不自觉地交织在一起。“出身皇族又以经学显世而不握政治权柄的刘氏父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只能在意识形态方面为挽救家天下的衰落而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刘向自己就曾说:“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之?”面对西汉混乱的政治局面和日渐衰微的国势,向歆父子忧心忡忡。一方面向歆父子希望通过对国家图书的整理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努力为汉代社会的发展奠定大一统的文化基础;另
10、一方面刘向充分利用给皇帝上奏书录的机会,希望能实现借书进谏的目的。向歆父子继承并发展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极力推崇六经,大力褒扬儒学。向歆父子整理图书时把“是否合乎六经”作为图书的选择标准,别录 里“合于六经”的字样比比皆是。在 七略 中,“六艺略”位于六略之首。在“六艺略”中“儒家于道最高”,又列于诸子之首。刘向编纂用力最多的 列女传 新序 说苑 更体现了他阐释义理、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完整地表达了刘向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彰显了刘向企图用儒家思想指导社会政治、规范人们日常行为,使儒家思想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盛世的美好愿景”。班固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官
11、宦家庭,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受到时人羡慕。班固之所以能编写出 汉书 并成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分不开。刘咸炘就指出“班氏家学本儒,传经术,宗刘、扬”,这里的“刘”指的就是向歆父子。司马迁 史记 问世之后,续作者甚众。到了东汉初年,班固的父亲班彪认为这些续作言语鄙俗,不足以踵前史。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 后传 六十五篇”。班固对其父亲的续作也不太满意,于是“断汉为史”,为西汉代言。班固在 汉书叙传 中说:“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由此可见,141班固:汉书 卷3 6,北
12、京:中华书局,1 9 6 2年,第1 9 5 0-1 9 7 2页。班固:汉书 卷3 6,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年,第1 9 7 2-1 9 7 3页。孟繁治:刘向刘歆扬雄之比较,许昌师专学报,1 9 9 1年第3期。班固:汉书 卷3 6,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年,第1 9 5 8页。李景文:刘向文献编纂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 0 1 4年第1期。黄曙辉编校:刘咸炘学术论文集(史学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年第1 7 4页。刘知几:史通 卷1 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年,第2 4 1页。班固:汉书 卷1 0 0,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3、 2年,第4 2 3 5页。班固编纂 汉书 是为了更好地彰显盛世伟业,为东汉统治阶级服务。也就是说,在经世致用方面班固和向歆父子如出一辙,儒家思想也是 汉书 选择史料和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在“古今人表”的“上上圣人”中,班固选取了1 4个人,其中1 3人均为上古帝王,只有孔子是一介布衣。孔子虽为布衣,却能和帝王相提并论,可见班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推崇,和向歆父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班固多次在 汉书 中对儒家的“六艺”进行阐发,汉书艺文志 中说:“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 曰:天下同
14、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 六经 之支与流裔。”汉书儒林传 云:“古之儒者,博学乎 六艺 之文。六艺 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在班固看来,诸子1 0家虽然各有所长,但都相反相成,殊途而同归,都是儒家六经的支脉,同时班固还认为,作为儒家经典的六经也是王教的圣典,对于汉代的统治功莫大焉。所以,儒家思想是班固编纂 汉书 的准绳,班固对儒学的顶礼膜拜直接影响着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评判。(二)求真务实,择善而从秦代的“焚书坑儒”使秦时图书编纂事业受到重创。汉室初兴,一改秦之弊,广开献书之路,先秦古书往往间出,百年间中秘
15、图书堆积如山。然而,征集到的先秦典籍讹脱衍倒,错误百出。于是汉成帝就命刘向带领陈农、任宏、尹咸、李柱国等校理群书。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子承父业,最终完成了这项计划周详、规模宏大、前无古人的文献整理工作。当然成帝命令刘向领校群书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西汉经学门派纷争不断、成帝朝灾异事件频发、郊庙礼制改革争论不休,都使得汉朝统治者亟待从典籍中找到治国理政的依据。近人孙德谦将刘向校雠典籍的过程归纳为2 3个环节,其中订脱误、删重复、析内外、待刊改都是为了改正错误,努力追溯文献的本源。刘向校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收众本,择善而从。据 别录佚文 记载,刘向所校典籍若“中书”“外书”“大臣书”皆有藏本,
16、往往以“中书”为“底本”,其他书则用来做“主校本”或“参校本”,但刘向并不唯“底本”是论。刘向以古文经为“校本”校勘今文经时,就指出今文经的严重脱漏,并以古文经校正补全。刘向校勘编纂图书时求真务实,择善而从,态度严谨。班固也非常崇尚求真务实的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 中赞曰:“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 直,其 事 核,不 虚 美,不 隐 恶,故 谓 之 实录。”这里班固借刘向、扬雄之口表达了对司马迁秉笔直书实录精神的赞美,其实这种精神亦是他自己坚守的行动指南。虽然班固编撰 汉书 是以歌颂汉德为目的,但班固始终坚持客观记录历史。比如,班固对史料选择很审慎,每则史料都进行甄别后方采用。在 东方朔传 中,班固对其著述详加考辨说:“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余 封泰山、责和氏璧 及 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这里班固经过考证认为刘向所录东方朔的作品可信,所以采用了刘向之言。汉书艺文志 虽是根据刘歆 七略改编而成,但班固并没有完全照录,如在“凡 春秋二十三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