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宋蔚祺(),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邹士享(),男,工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年 月 理论研究 ,第 期总第 期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宋蔚祺 邹士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逻辑来看,它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展望中,蕴含于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它孕育于
2、民族复兴的进程和成就之中,党的四个历史时期,一步一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高度;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百年奋斗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
3、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机理与形成要素,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新贡献,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前景。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DOI:10.15876/ki.llyj.2022.06.004其产
4、生的理论逻辑,从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伟大征程中考察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的关系中探寻其发展的实践逻辑,进而厘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蕴藏的深邃思想。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展望中,蕴含于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宏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积淀。(一)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展望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出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其目的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5、界,构建一种超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形态,追求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这种新形态、新文明超越了资本逻辑,转向了人民逻辑。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与封建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具有先进性。对于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也曾客观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也充斥着诸多弊端,即“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我们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利润,致使人的主体性从属
6、于物的主体性,造成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并在批判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 共产主义社会。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阐明了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劳动异化,因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对立和对抗状态必须通过共产主义的途径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发展过程,既是异化劳动不断加剧的过程,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是通过共产主义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完整的
7、人”,他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让人的本质复归,人自身也就成了被欣赏的对象,能够享受生活、发展自己。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表述了他与马克思相同的观点,他指出:“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在它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显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和向共 产 主 义 社 会 过 渡 的 必 然 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发展的同时,却首先生产出了它自身的掘墓人 无产阶级,并为共产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而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8、的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两个必然”的科学性,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预见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即人类社会将会达到更高阶段的文明 共产主义文明,“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描绘了未来社会形态的大致轮廓,为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导。列宁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将理论付诸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证了“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探索俄国的生存与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社
9、会主义需要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在理论上,列宁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初级)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阶段,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设起来。在实践上,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转化为间接过渡。不可否认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击败国内外的敌人、保护新生政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战争结束以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导致俄国的
10、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列宁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行不通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的方式,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初级)阶段由理论变为实践,建立起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激发起中国共产党寻求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目标,它使中国共产党看到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曙光,并为之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未来愿
11、景和根本遵循。在“共产主义美好愿景”的激励和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余年的浴血奋战、竭力拼搏,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产主义初级形态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阐释,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二)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就是化精神动力为实践活力的过程,就是实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现代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
12、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维新派进行了“主张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资本主义革命派进行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付出了努力,但皆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担当起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后,党制定了依次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到建党 周
13、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即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进行思考,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现代化方案。党的十九大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两阶段”的重要战略安排,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这样的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既体现
14、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方案。(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追求人类幸福生活、崇尚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旨归,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蕴含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期盼和憧憬,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大同思想源于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曾有过详尽描述,“大道之行
15、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以“天下为公”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大同社会,虽然只是不满于当时社会现状而提出的具有理想化的政治目标,却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用来审视、评价现实世界的标准。因此,一经提出,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重提,成为激发人们改变现状、追求理想的号角与旗帜。近代以来,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是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天下为公”,想要建立一个孔子勾画的“大同世界”,即“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
16、所共管,利益是人民 所 共 享。就 是 孔 子 所 希 望 之 大 同 世界”。从古至今,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从未熄灭,中国人民始终相信“大同社会”的存在,这成为无数华夏子孙不懈奋斗的梦想。虽然大同思想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追求大同社会的情怀、目标和奋斗却被我们一直延续下来。历史证明,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天下为公”的思想是不可能得到贯彻的。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使得“天下为公”的理念成为真正的可能,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实现了对大同思想的超越,从而达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每一个伟大成就、每一次伟大飞跃,都是实现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进步,也都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类文明新形态放在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伟大征程中来看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四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