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盘活·说清·演好:中国故事...师口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_朱婧媛.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121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活·说清·演好:中国故事...师口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_朱婧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盘活·说清·演好:中国故事...师口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_朱婧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盘活·说清·演好:中国故事...师口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_朱婧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0 卷 第 1 期Vol30 No1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23 年 1 月Jan.2023doi:10.16732/ki.jeu.2023.01.019盘活 说清 演好:中国故事的趣味化表达与融合呈现以 幼儿教师口语 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朱婧媛(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涉及国家思想工作、文化自信、国际话语权等多维度的重要任务,亟需各个学科的多方力量以助其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体系。文章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以 幼儿教师口语 的教学实践为例,剖析现有 幼儿教师口语 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指出想要做好中国故事的趣味化表达与融合呈现,使其符合特定阶段学生的特征,需把握好盘活、说清、演好这三个关键词,渐进性地推动中国故事在对应课程中应用。关键词:中国故事;幼儿教师口语;趣味化表达;融合叙事中图分类号:G6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1-0059-032022 年 3 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建设目标与工作重心,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善用大思政课”的方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证明了课程思政化与中国故事应当始终根植于教育的每个阶段。以幼

3、儿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为经验材料,针对语言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探究如何处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尺度问题,针对师范类,尤其是幼儿师范类专科学生,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故事贯穿在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乃至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一、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外延及口语类课程的思政化(一)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外延作为一种学术话语,中国故事通过用叙事研究、传播研究、思想政治研究三条路径产生了意义解读、经验启示、问题对策三种框架下各异的研究成果。1叙事研究有针对文学叙事的专门性倾向,天然地窄化了关于中国故事的外延,针对具体的文本、对应的问题,采用特殊的对策和叙事方法

4、,从而走向了关于国家命题宏大叙事的反面;传播研究,尤其大众传播研究则历来“主攻”效果,针对政策本身或受众进行解构与阐释,易将相关研究固化在原本的框架之中;思想政治研究,事实上多指思政教育研究,一般通过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对今后相关学科的教学乃至中国故事本身做出一些建议、启示与展望,但容易落入自说自话的圈套之中。综上,三者存在的一个共通的问题:即很难在外延上拓宽关于中国故事的想象,从而落入了一个画地为牢的自设陷阱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指出:要让世界认识到多种多样的中国,2这一论点启示着相关研究应当保持多元、开放和高度的想象力,为中国故事开拓边界、创新资源。中国故事生成

5、于不同人们、不同观念和不同文化之间日渐频繁交往造成的相互冲突的背景之下。然而,为解决群体、观念与文化间冲突的中国故事,依旧遭遇着思维对接差异、话语体系差异等相关问题。3中国故事的讲述本质上是不断发展和传承的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动加以调整,还需要关注内部的代际冲突和文化传承,关注新生代如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由内至外地做好中国故事的延续。(二)口语类课程的思政化在时代背景的新变化与对中国故事的新要求下,中国故事的相关研究及其实践活动应当拓展其学科边界与想象视野。通过融合多种技能、手收稿日期:2022-09-13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E15)“闽南语童谣的文化价值

6、与教育传承”作者简介:朱婧媛(1994-),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口语传播、幼儿教师口语。鄂州大学学报第 30 卷段、模式,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演绎进行创新,并对不同学科的资源也都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其中,教育学便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首先,现代教育能够赋予当代年轻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将中国故事融入各级课堂便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本质是一种语言传播的艺术:讲好意味合适的、恰当的手段与技艺;中国故事意味着恰当的文本。另一方面,20 世纪西方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叩开了相关研究通向语言之途的大门,由是,教育学也将语言视为研究教育生活中交往的一种重要的研究

7、视角。4目前,在语言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化元素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外语类课程中,这一方面是由相关政策的提出旨在解决对外传播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相关研究在认识论上的误区:将中国故事窄化为一种对外宣传的手段,抑或认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了解、熟知中国故事。但同时,外语类课程中的思政化积累的丰富经验材料,对于如何通过“中文口语课程”以帮助讲好中国故事亦存在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相关研究中呈现出的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互相独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尺度把握不佳等问题,5均是语言类课程在思政化中容易出现的通病。二、两代师表:幼儿教师的特殊身份与课程思政化(一)从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出发两代师表意指资深教师与

8、年轻教师的交流、帮带机制,旨在帮扶年轻教师、传承优良师德师风。事实上,两代师表在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时,能够焕发新的概念生命力指向师范类高校教师与未来意在从事相关专业学生的特殊培养模式。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的提法也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乃至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6以 幼儿教师口语 课程为例,在教学大纲当中,除了明确规定了对应课程在技能掌握上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外,着重强调了在情感目标上的建设:首先,能养成对民族语言的自信与认同,并产生极大的热爱之情,同时践行“两代师表”;其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汉语、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再次

9、,感悟语言魅力,树立教师职业素养,用语言关爱学生、以爱促言,以爱促长。从课程目标来看,幼儿教师口语本质上仍然是一门关于语言技能的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远优先于对于情感目标的追求,此举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前述提及的关于语言类课程在思政与专业间的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思政化元素以文本的形式融入到整体教学内容之中,以叙事的姿态展示文本,以融合的姿态嵌入教学。(二)从幼儿师范院校学生职业属性出发幼儿师范类专业院校,在学习内容、人才培养上偏重技能学习和实操训练,大专三年的学习内容,一般有一学期的时间被分配到各实习单位,还安排部分时间到各关联幼儿园进行下园培训。从人才培养方向上看,相关数据旨在说明:其专业培

10、养对于技能的学习要求和时长分配实际上远高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意味着,相关专业的教师须在相对短的教学周内尽可能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做出示范,为毫无教学经验的学生在短期的身份转型调整教学内容,以更具备普适性、实用性的内容,方便学生借鉴甚至直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相关院校注重课程思政化内容和爱国情感教育的培育,使得师范类学生进一步将风格与内容延续到幼儿园中,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幼儿抓起,从小建立对于家国情感的认同。除此之外,关于中国故事在几代师表之间的连续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响应国家号召: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三、融合叙事:中国故事的庄严命题与幼教趣味化(

11、一)多维想象的中国故事内涵长期以来,一部分老教师在课堂当中很难将与思政化内容有关的中国故事融汇到语言类课堂之中,这可能囿于对中国故事的想象力不够丰富。他们将中国故事理解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故事”,是庄严命题,不容亵渎的。而 幼儿教师口语 针对的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要求课堂应当尽量保持生动、有趣。这样一来,似乎中国故事的庄严命题与幼教的趣味化便成为了一组不可调和的悖论。此外,宏大叙事下的故事命题也很难为语言的初学者所掌握与演绎;另一方面,将中国故事定位于此同时意味着其无法完整地适配语言类课程在情感表达上的所有类型与要求。事实上,正如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Mills)对

12、社会学的批判一样:米尔斯强调“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反对那些大而无当的无病呻吟,要求研究必须有由小而大、大中见小的想象力。7关于中国故事外延的多维想象也同样可以参照米尔斯对于社会学的辩证批判。并非那些绝对宏大的关于家国的故事才能被成为中国故事,如“舌尖上的中国”也理应成为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中国故事既可以是生活的、活泼的,甚至欢笑的,当然也如传统的认知一样,也有悲壮的、牺牲的、可歌可泣的。笔者研究的语言类课堂语境,应当将中国故事视为一种文本、背景或者说情境。一方面,中国故事既是辅助课堂的一种文本资料,作为工具的中国故事,和教师选取的其他类型的文本在本质上并无其他客观的差异,它们都是辅助语言

13、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已;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是对课堂氛围的渲染和升华,选择中国故事作为文本发生在幼儿教师口语 课堂之中(乃至任何其他类型的语言类课堂上),帮助授课者和听课者都始终浸润在一种浓烈的民族主义情境中,在或悲或喜的多维度的中国故事中,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60第 1 期朱婧媛:盘活 说清 演好:中国故事的趣味化表达与融合呈现(二)多维方式的中国故事表达多维内容的中国故事更需要多维方式的呈现和表达。因此,在拓展中国故事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 幼儿教师口语 课程教师以多维方式、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中国故事的多种层次。依托具体的教学实践,做好中国故事的多维方式表达和呈现,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词。首先

14、,盘活:即盘活对中国故事与课程关系的理解。这一则是承接上一部分关于中国故事的外延扩展,在课程属性与文本属性之间找到一条可激活的中间道路;二则平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尺度问题。只有将思路盘活,才能做到拓宽眼界、打开视野,探寻表达、呈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其次,说清:一则以清晰的口语状态呈现中国故事;二则清晰地理解中国故事对于课程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口语教学作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对于说好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同时,说好普通话也是对于民族语言的自信与认同,在此语义下,说好普通话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在学会用标准的、清晰的普通话表达后,融入关于中国故事的讲述,这一阶段的要求则

15、提升到了关于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等更高的层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能够说得清、道得明:为什么选择中国故事作为文本材料传授相关知识。再次,演好:即通过多种方式,而非单一的口头表达呈现中国故事。有研究指出:教师口语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动态语言教学”,因此,把握“动态性”这一本质特征,就成为了教师口语课程的基本保障。具体地,动态化则指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动态化。因此,对应到教学实践中,不仅强调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成长,同时要保证教学手段的多模态融合,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由是,在教学实践的推进过程中,要尽量多地依托学校乃至行企业提供的多媒体资源,以融合的姿态呈现中国故事的展

16、演。已有研究中关于中国故事媒介融合多站在国家战略、对外推广的立场上,强调搭建、参与多主体的媒介平台以呈现中国故事,8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则要依托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搭建多维度、多感官协调的中国故事场景,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入到浓烈的情感氛围中。语言的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单一体验,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的冲击,对于语言的画面感、临场感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以演绎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远比单一的讲述来得生动、形象。多维方式的中国故事表达,要求教师对于课程和思政化两方面内容均要有深刻体悟,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呈现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口语 课程中的中国故事仅仅是推进课程思政化,乃至整个国家振兴、民族认同的一个很小切面,但透露于其中的应当是反映出对于中国故事的理解和对于民族的认同和自豪。从幼教阶段出发,便开始着重强调民族情感的教育,长远来看,是从小事做起、从小做起,以自我出发的一种责任与担当。幼儿教师口语 课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对于教学论以及对于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乃至人才培养上认知的误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专业教师对于自身队伍思政化建设程度的薄弱与欠缺。通过融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