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突破菏泽”郓城先行区目标定位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郓城县委编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郓城县委编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本土,抓准“突破菏泽”郓城先行区目标定位,着眼富裕、红色、信义、幸福、美丽“五个郓城”建设新篇章,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服务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助力打造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郓城样板”。一、深耕不辍优化营商环境,聚势赋能助推产业升级(一)提升行政审批水平,优化政务服务质量。聚焦企业发展,做好精准服务,保障企业事项办理“一次办好”。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增设集成审批
2、科,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承担集中审批、集中服务等相关职责,以“集成服务”减少跑腿次数,高效集中审批资源。在 22 个镇街统一设置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将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事项的咨询和受理环节向镇街延伸,通过集中办公、审勘结合,做大审批服务成效,真正实现“一网办理、一站服务”,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1 环节、0 成本、1 天办结,切实解决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二)提高部门履职水平,全力保障企业运行。以服务好、保障好、发展好企业为出发点,强化政府自身“本领”建设,在走访调研企业“问需解困”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细化各部门主要职权,相继印发部门权责清单、部门
3、职责边界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镇街职责任务清单,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规范政府用权行为,充分发挥权责清单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作用。通过制定印发郓城县县级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办法,日常监管和专项评估相结合,深挖部门运行职责不理顺、权责不一致、运行不顺畅等突出问题,整改求实,不断提升部门履职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部门(单位)和镇街加快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当好群众“服务员”。(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方面,针对目前纺织品、现代酒类包装制品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设立郓城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心,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加快郓城县传统行业转型提档升级,逐步实
4、现以纺织、煤炭、化工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等产业多元共同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挖掘水浒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业,设立郓城15DOI:10.13636/ki.jgyxz.2023.02.026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县旅游推广服务中心,承担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旅游数字化营销、旅游市场研究、文旅推广活动等职责,支持支撑水浒好汉城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切实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加速前进,通过创新路径抓配置,统筹规划布新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空间、提供载体。二、厚植人才“沃土”第一资源,涵养民营经济发展“活水”(一)合理配置编制资源,统筹调剂用编计划。牢固树立人
5、才服务保障意识,将人才工作与机构编制工作同谋划、同部署。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证重点”的原则,对职责任务较轻和职能萎缩、弱化的单位,进行撤、并、转改革。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调剂180 多名事业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引进推动产业发展和急需紧缺人才的编制需求。核定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编制 31 名,事业编制 80 名,招才引智服务中心编制 12 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编制 11 名,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全面保障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用编需求。(二)强化人才驱动效应,创新方式筑巢引才。聚焦优化人才生态,贯彻落实好市“人才新政 30 条”“返乡创业政策 20 条”等一
6、系列人才政策,坚持直接引才、柔性引才“双轮驱动”,在下达机关事业单位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时充分预留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所需用编计划。紧密结合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深化“一条龙”服务,强化全链条管理,认真做好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工作,着力解决推动产业发展和急需紧缺人才在聘用、流动中遇到的编制问题。近年来,通过急需人才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累计新增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1000 余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三)提升编制管理水平,服务保障人才招引。一方面,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实名制大数据优势,系统剖析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相关部门机构编制资源分布、人员知识年龄结构、单位超空编情况等信息数据
7、,为其年度用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的配合协调与沟通交流力度,深入梳理评估全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一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利用精简回收的 50 名编制,作为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动态调整、专编专用。同时,加强编制监管,严格实行人编对应,保障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使用效益。三、夯实体制机制基础保障,构建乡村经济振兴蓝图(一)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以“大水浒文化旅游圈”打造为契机,聚焦乡风文化塑造,促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机构职责,明晰文旅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8、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职能,深挖“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点,将乡村旅游相关职责纳入各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助推宋江湖国家 4A 级风景区项目创建和彭湖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二)筑牢经济发展保障,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在“中国酒类包装之都”现有规模化16专家观点孔祥利:数据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趋向、困境及其消解以数据技术赋能驱动基层治理创新已成为共识性的趋势。但这只看到了两者兼容发展的一面,实际上两者在价值目标、制度设计、组织运行等方面仍存在多重抵牾和冲突。推动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亟待消弭这种矛盾,从数据治理
9、与基层治理两个维度建立二者的相互增权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持续强化基层治理的整合协同、理性与效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以其独特的系统性与开放性更好地回应居民诉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在制度层面,推动线上联动与线下治理的深度融合。必须正确处理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实现技术要素与治理要素、线上技术创新与线下制度优化的有机结合。首先,加快政府间的数据开放和共享。从纵向看,加强与上级数据平台的融合和协同,尤其是后者更应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丰富政府治理数据的分析维度,深挖民生需求点,发挥其在服务和改善民生、推动基层治理的“触
10、角”“探针”作用;从横向看,改变数据技术发展固有的条线职能工作特征,全面整合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完善数据资源采集、管理、共享机制,提升跨部门、跨区域数字协同能力。其次,加快线上平台和线下业务流程的融合。将线上职责整合与线下部门分工对应协调,加强平台与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不仅线上数据运行要流畅,线下政府之间也要加强协同;避免将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简单地理解为“建平台”,而是要更加注重数据的融合创新,通过数据集成、清洗分类、多元融合以及深度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城市安全风险预警等提供支持;同时基层政府自身也逐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措施或机制(如条块协同机制、居民自治机制等),切产业基
11、础上,强化机构编制服务意识,为探索乡镇经济发展“新路子”扫清障碍,通过立足审批制度改革,厘清明晰职责边界,下放 49项许可事项到随官屯、黄安两个重点镇,将18 项许可事项委托授权至各镇街,并在镇街全面铺开“一业一证”工作,以“委托授权”“无偿代办”等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服务程序,逐步构建起“县镇街村”的政务服务大通道,打造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统一协调、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便民利民惠民的同时,全力保障好乡镇小微企业平稳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松绑减负”。(三)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发挥特色产业新优势。充分发挥各镇街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区域特色,统筹设置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乡村文明建设服务中心等行政、事业机构,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切实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健全体制机制,结合郓城实际,走好乡村振兴“郓城 道路”,将县扶贫办更名为县乡村振兴局,在县农业农村局挂牌,原工作专班等运行模式不变,全力保障好“好郓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e 品好郓”公用电商品牌建立,拓宽各镇街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各镇街特色农业产业培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