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0 卷 第 1 期2023 年 1 月Vol.40,No.1Jan.,2023毛泽东“自觉能动性”范畴要论褚宏观摘要“自觉能动性”表征主体的精神自我和本质力量,是想和做的统一,也是主体自身各精神要素在价值观引领下相协调的状态,是主体实现其价值的内在机制。它产生于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之间关系问题的时代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色范畴,是构建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实践中,人们在历史决定性条件下,通过自觉的活动和努力,不断增强本质力量,掌握历史主动,赢得未来。关键词 毛泽东;自觉能动性;本质力量;历史主动;价值观作者简介 褚宏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
2、究生(北京 100875)。毛泽东所提出的“自觉能动性”,是与主体性哲学内在相关的范畴,表征主体的精神自我和本质力量。该范畴产生于亟待解决历史规律与主体意志之间的矛盾的时代条件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命题。在理论上,“自觉能动性”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的标志,对于当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意义重大。同时,在实践上,自觉能动性是价值认同向价值行动转化的过程中的动力机制,能够为掌握历史主动、实现历史必然提供精神支撑。一、“自觉能动性”范畴的内涵解析毛泽东“自觉能动性”范畴强调知行合一,注重人的自觉努力。较于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等近义范畴,更注重内部结构的协调统一,它与价值观互为表里,
3、是主体精神自我的确证。1.何谓“自觉能动性”哲学大辞典中对“自觉能动性”的解释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在意识和思想指导下的自觉努力,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意义,是人的能动性的本质特征。具体而言,“自觉”,是主体性的本质内涵,表征明确的自我意识或对象意识,与“盲目”相对。人在活动中能够意识到对客体的能动 参见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614页。毛泽东思想研究Mao Zedong Thought Study64作用并可以预见其结果。对此,毛泽东强调“不自觉的盲目性实在要不得”,“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是妨碍预见的”,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4、,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所谓“能动性”则是内蕴于主体活动中且表现为努力、积极主动等的本质力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综合二者而首次提出“自觉能动性”范畴。认为,自觉能动性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指人的能动作用的自觉性。毛泽东强调,要在有客观事实根据的主观的指导下行动,强调的是掌握客观情况下的努力行动,即不仅要有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更要使思想付诸实践;既反对主观地、教条地看待中国问题,也反对坐着不动;认为无客观依据的思想即为空想和假道理,是失败之源。可见,毛泽东强调的并不是单方面行为实践或意识活动,而是侧重基于对客观情况的充分认识的改造行动
5、,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统一。此为毛泽东哲学特有的知行合一式的实践智慧,也正是“自觉能动性”范畴本质所在。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论述了自觉能动性的内在结构要素,如计划性、灵活性、主动性等,论述了指导和实行战争中的主观努力、政治动员对于扭转被动局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作用,还强调提高觉悟对于缩短战争时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自觉能动性”范畴也是理性因素与包含意志、情感、信念等在内的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对人的行为起到调节、定向、激励等作用。学术界对此问题也有进一步探讨。如有学者就从积极性、创造性、计划性等方面考察了自觉能动性的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还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自觉能动性包含自我意识能动性、对象
6、意识能动性、评价意识能动性,情感能动性、意志能动性和人的肉体物质力量的能动性等结构因素。细究之,以上所有因素也被用于阐释“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范畴。由此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自觉能动性与其他二者有无区别,何以区分,有无区分之必要?2.“自觉能动性”之辨梳理学术思想史,笔者注意到,基于时代主题的要求,毛泽东重在解决落后社会中人的能动性问题,其旨不在概念阐释与抽象说理,因而对“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概念内涵不作区分。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出于解放思想的时代要求,学界注重从理论上探讨激发人的能动性的内在机制,因而对“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三者关系争论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三者应严
7、格区分,三者属交叉概念,三者可相互等同。其后,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转向了对主体性问题及价值哲学的研究,对于三者关系的争论就此沉寂。在实践论 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著作中,毛泽东谈及“主观能动性”时,其内涵与“自觉能动性”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6页。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6页。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6页。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7页。参见宋锦添:自觉能动性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7-125页。参
8、见陆金声:试论自觉能动性的结构因素,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65相同,均强调社会实践中人的努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李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从人对自然的能动斗争及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方面探讨“意识的能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主张自觉能动性应与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三者作严格区分,认为主观能动性仅为自觉能动性的一个方面,自觉能动性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意识指导下的物质力量的能动性,是意识能动性与实践能动性的统一,应将实践的能力及作用还诸自觉能动性,否则会犯将人的因素归结于精神因素的错误。有学者也持不同意见,认为自觉能动性比主观能动性更加明确而深刻地表达了人的能动性问题的本质含义,更强调认
9、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自我觉醒意识。有学者指出主观能动性是具体意义上的意识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源和基础,亦即实践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对应物质决定性,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主客观矛盾时表现出的意识能动性。有学者对此做了调和,认为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基本上是同一个哲学范畴,但适用范围稍有不同,自觉能动性凸显于军事活动领域,主观能动性则用于其他实践领域。与此相近,其他学者或主张两者是交叉概念,或主张不必区别。如有学者就认为,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相互交融。有学者则主张三者等同,认为意识能动性是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干预强化客观事物之变化;自觉能动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它包含着意识能动
10、性。笔者认为,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三范畴皆可指主体性,是研究主体性问题绕不开的概念体系。三者在相互比较中由于视角不同而产生了差异。主观能动性对应于客观规律性;意识能动性则相对于物质决定性而言;而自觉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更强调知、情、意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整体性,已达到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性中凸显行动之自觉。从价值观角度视之,自觉能动性更加凸显各价值要素的统一,在由价值认同、价值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加之,毛泽东“自觉能动性”范畴,内蕴知行合一式的实践智慧,注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因而更能彰显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是
11、主体性更为深层要义之所在。就其理论根源来说,其特殊之处还在于,该范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产物,为回答时代问题作出了贡献,因而其学术史地位应得到重视。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参见李达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0、563、572页。参见陈桂松:要把人类自觉能动性和意识能动性严格区别开来,学习月刊1985年第6期;陆金声:正确理解毛泽东关于能动性的论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3期。参见罗玉达:毛泽东关于自觉能动性
12、的理论及其意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参见黎永泰:关于能动性三范畴的简要考察,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参见王向清:毛泽东对自觉能动性的理解与发挥的曲折过程,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年第1期。参见张识琴:也谈对“自觉能动性”的理解与张敏生同志商榷,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宋锦添: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交叉概念,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参见朱奎保:论毛泽东对自觉能动性原理的贡献,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冯国瑞: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哲学思维,党的文献2015年第3期。663.自觉能动性是精神自我的确证主体性更为本质之处在于自觉能动性是主体精
13、神自我的确证。能动性理论揭示了精神动力的实质,关涉精神动力生成论和精神动力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的首要内容和逻辑起点。在自觉能动性的各要素中,价值认同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因自觉能动性而高扬其主体性。就具体地从事实践的每个个体即现实的人来说,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是有明显高低程度的差别的。这种自觉能动性的高低表征主体本质力量的差异。如,主观把握客观的能力、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力、社会关系中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及活动成就、对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主体选择能力、运用非理性因素调控自身行动的能力等,都是具体的有差别的现实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正基于此,毛泽东强调“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14、注重以提高和普及为抓手增强群众觉悟、提高斗争热情、加强内部团结。而这一切活动皆以价值认同为起点。在价值问题上,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其他因素构成价值观总体,作为行动驱动力,激励和规定人的行动。价值观与自觉能动性互为表里,是主体的精神自我和本质力量的标志。笔者认为,主体性以及价值观研究,可与自觉能动性研究相结合,从而深化对能动性问题的理解,探究主体活动的内在机理。价值观揭示了自觉能动性之所以能够实现知行统一的内在机制。以价值认同为前提,通过主体的价值选择,以价值理想等统筹协调知情意行各方面因素,达到较高的自觉程度,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换言之,价值观为行动提供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引导
15、和制约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和活动方向。而这一切促成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也就完成了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展现了自我价值,从而彰显了主体性的本质力量。以抗日战争为例,毛泽东强调以民主革命共同纲领唤起民众一致抗日,注重提高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坚定抗战、团结、民主立场。通过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价值共识,激发团结抗日的自觉能动性,确证了抗日力量的精神自我,增强了抗日力量,为实现民族解放提供了强大的主体力量,是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据。由此观之,自觉能动性是主体性的内在秘密,是主体精神自我的确证。毛泽东从知行合一角度阐述了革命战争中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及其重要性。需在与主观能动性
16、、意识能动性等近义范畴的区别与联系中深化认识自觉能动性的哲学内涵。在学术研究中,尤其需要重视其时代背景,从中国特色哲学命题角度加以重视。二、“自觉能动性”是中国特色哲学命题20世纪30年代,“辩证唯物论”成为风靡一时的名词,这也为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时代条件,“自觉能动性”范畴应之而生。它为突破苏联教科书体系和机械唯物史观、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了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出场。参见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7-78页。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0页。67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出场如上所述,“自觉能动性”范畴因回答时代之问而生。革命年代,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因而其使命在于回答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这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就相伴而生的理论主题。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历史规律与主体能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正如有学者所言,如何在肯定客观规律前提下安置能动性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社会史论战背景下以及唯物辩证法风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