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刺烈變化。一般認属,鴉片戰争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近现與现代的分界錢。事實上,鴉片戰争後清王朝仍在延續,中國的國體和政體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才真正走出帝制時代。由於許多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學者均以鴉片戰後后的中國歷史属研究对象,本书亦从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1841年)开始。從大量資料来看,晚清行用的曆法是戴進賢編制的癸卵曆。孩曆廣泛吸收西方天文曆法成果,但依然是陰陽合曆。回歸年長度高365.2423344,朔望月長度属29.5305903,與現在科學觀測的结果相近。清史稿中晚清部分的干
2、支即來自這種曆法。中華民國成立後,廢止癸卵曆。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改用陽曆,以黄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属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其後袁世凯要求政府公文一律改用陽曆,但民問仍多沿用舊曆。中華人民國共和國成立後,一方面推行公曆,另一方面保留了民間使用“陰曆”“農曆”的傳統。故近現代文献中,存在著中西曆并用的情况,仍需要可以逐日查對的曆表作属工具書使用。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這部書,是在推算歷代實用曆法、核對史書所载朔閻、参考现存古曆和曆表的基礎上編窝的,由晚清日曆中華民國日曆太平天國日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曆組成,涵蓋了公元1840年至今的全部日曆,并下延至2100年。晚清日曆以帝王年號属綱,分別列出每一年的日曆。太平天國曆法與清朝不同,按其實際逐年列出。中華民國日曆按民國元年、二年的顺序排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曆則直接以公元年代作属表頭。日曆的格式采用表格,每年一表,有年代、月序、日序、中西曆日對照、節氣與天象等欄目。年代包括帝王年號、年序、年千支、公曆年份、屬相等内容。月序與日序構成座標體系。中西曆日對照列出全年中每日的干支、公曆日期和星期。節氣與天象欄則給出二十四節氣和日食發生的日期。書後還附有一些實用的曆法資料和年代资料。讀者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