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005言 论SPEECH言 论SPEECH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在汉武帝时,已经进入了鼎盛时代,工艺美术有着空前绝后的发展。陶塑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艺术风格浪漫、稚拙、清秀、朴素等,是当时社会鼎盛时期封建制度和文化浩瀚衍生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两汉陶塑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三个:一是自身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陶塑造型的特点,三是审美思潮的风行。因此,身为陶瓷雕塑工作者有必要深入探讨,分析汉代陶塑艺术形成的原因,从中挖掘出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和艺术魅力,再运用到实践中,感受其价值所在。中国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
2、,各个民族开始不断融合在一起。张骞出使西域、北镇匈奴、南平两粤,先后统一了各个民族,促进了其民族艺术文化的交流发展进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汉代,经历了从原始宗族结构到家族、家族结构的转变,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礼制制度逐渐消亡等,反映在墓葬文化的陶塑风格变化中。随着陶制技术的发展和青铜材料的落没,原本为核心的青铜礼器急剧减少,陶质材料工艺简单易行,逐渐取代了做工繁琐的青铜工艺,这使得陶塑成为汉墓殉葬中的主流明器。西汉早期实行薄葬,这对陶俑的制作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文物考古资料显示,汉代墓葬中金银器物数量大幅减少,陶器数量在这一时期大幅增加,在汉
3、阳帝陵的墓葬中有大量出土的陶塑,其造型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既满足了墓主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和占有,又不违背当时的薄葬习俗。汉武帝之后开始兴起厚葬之风,汉武帝的茂陵作为极尽奢豪的经典代表,其墓葬规模之宏大“金钱财物、鸟兽鱼1鳖、虎豹牛马,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不同阶层的人在豪富竞奢的影响下相继仿效厚葬。东汉时期出现了“东园匠令丞”,这是负责明器制造的官方机构,虽然对社会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但在一定意义上对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汉之初国家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各方面沿袭了秦代的制度,并且在陶塑创作上秦汉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例如西汉徐州龟山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形象继承了秦代俑的风貌,人物躯体
4、中空模制成型,质地坚硬,人物神情欢愉,虽无秦俑奢宏,却也不失气势,秦汉陶塑虽是一脉相承,但时代带来的艺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秦代陶塑在表现手法上严谨写实,汉代陶塑趋于浪漫写意。一部分原因是秦代殉人风俗过甚,有浓厚的丧葬观念,以“事死如事生”的要求以军队的形式作为殉葬,所以殉葬的形象容不得夸张扭曲,必然是以庄重、肃穆的形象来呈现。而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改变了沿秦以来的“法”制思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儒道思潮和楚风文化影响着陶塑创作追求“天真浪漫”的意趣,这也为两汉浪漫之风的陶塑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变化下,陶塑的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有风姿卓越的侍女,有滑稽可笑的说
5、唱表演者,还有载歌载舞的艺女等,造型形式逐渐表现出生活的意趣。图1以四川天回山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为例,作品塑造了两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赤裸上身,双肩高耸,左侧环腰击鼓,眉开眼笑正唱到精彩之处,作品整体诙谐逗趣,造型不做精细处理,夸张的人物动态和外轮廓的节奏,体积感饱满,表现了说唱者激情飞扬的表演,是东汉年间最具代表的陶塑作品。汉代后期的陶塑继承了西汉雄浑古拙的艺术风格,相较于秦代陶塑“真实比例”和“规模宏大”,汉代陶塑要秀珍得多。汉长城窑址中出土的立式陶塑俑该陶俑双手作揖,身穿重袍,高度57厘米,外形大小是秦代陶俑的1/4;图2同时期四川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俑”动态夸张,富有趣味,双手各执乐
6、器,腰屈翘臀,头部向左倾斜,脚姿前后错落,人物神情和躯干形成强烈的对比,将整体S形的动势呼之欲出,散发出雄浑的高古,再现出说唱人抑扬顿挫的表演,充满了生活情趣,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因此能看出汉代统治者舍弃了秦代对“巨大”的追求,而侧重于描绘现实生活【摘 要】汉代陶塑是汉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风格古朴,形式多样,在陶瓷雕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统一且多元的汉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本文浅析了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风格;古代工艺浅析汉代陶塑风格的形成曹煦晨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0
7、00的意趣,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和浪漫的艺术感染力。汉代陶塑的造型特点不是拘于细节的雕琢,而是专注于物象的飞扬流动剪影轮廓,通过大轮廓勾画出朴拙写意的陶塑造型,在动势中表现物象的神韵,在神韵中留下动感的瞬间,这不仅开拓了作品的内在涵义,更使得汉代陶素作品彰显出雄浑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有经济政治的原因外,还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异端思想,它们与中国艺术相融合,并形成门类。儒、道两家思潮影响汉代陶塑追求“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意趣,可以通过其古朴造型窥探到古代内在美、原始美的美学精神。在西汉初期,统治者对儒学进行了独尊,这使儒学在政治、经济、法律、礼
8、教、艺术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在艺术创作中崇尚中蔑视“雕纤之文”,推崇朴实无华、博大崇高之美,即作画时不能只看细节、画轮廓,不抓住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使画面失去秩序,失去作品的内在魅力和精神,这是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由此可见儒学的美学理念逐渐融入雕塑艺术,赋予对象以情感,塑造物象的性格,将外在客观事物视为道德的象征,赋予物象以精神的特质,使其自然成为生命的、人格化的、道德的艺术品,将人的个性情感和人格力量表现在一切自然生活中。“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横八级,致2崇高”,两汉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追求美。这股审美思潮,表现了汉代统治阶级对占有和统治广大外部世界有着的
9、强烈渴望、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事物、景物、生活,是由汉代艺术家通过陶塑表现出来的,呈现和显露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道家在其审美活动中崇尚美的追求应该看作是人的功利目的之外的,进入到一种“涤除玄鉴”超功利的境界,隔绝外界的干扰,洗涤干净杂念,进入到审美的观照,使自己处于自由发挥的创作状态:“不以物喜,不以事悲,物极必反”,“道法自然”。这是受道家主张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天成艺术状态3,都显露在广袤的自然之中,天地之所为美的根源,就在于世间事物的和谐与平静。因此,无论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怪异怪相,都成了汉代艺术家表达存在的方式。楚文化体现了丰富的浪漫情怀,如
10、果说汉赋源于楚骚,那么汉代艺术中的陶塑则承袭于楚风的美学思潮,楚风即气韵生动之风,有厚重的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于想象。因此楚风虽有其固定文化特色,但并非一成不变,在其发展中积极开展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此自由灵动的风格对汉代陶塑艺术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陶雕还是石雕群,在各大墓葬出土的明器中,可以看到动物、人物、生活场景题材的雕塑,其中一些纹样也同样具有楚风的特征,鸟鸭飞舞,灵动欢快。两汉陶塑艺术就是在这美学思潮下处处呈现出古朴、神韵灵动的特点。汉王朝思想文化领域统治的几百年间,对汉文化的吸收、变革和发展,都对外族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汉经过两千多
11、年的发展和演变后,形成了汉代陶塑所特有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从霍去病墓的石雕,到两汉出土的陶塑,仍然延续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它们都代表了汉代雕塑艺术的历史成就,构成了古代文明灿烂辉煌的发展史。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结晶,也是两汉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艺术创作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能反映出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而陶塑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符合了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呈现出浑厚质朴、阳刚大气的时代气质。使其不仅在中国雕塑发展的长河中闪耀着永生的光芒,也在中国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这不仅为后世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图像材料,也为中国传统雕塑
12、、绘画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汉代的陶塑以其独特的风貌,经久不衰,屹立在艺术之林中吸引人们的目光。【参考文献】1 熊寥.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窥探J.中国陶瓷,1988(02):37-43.2 夏 金 凤.汉 代 动 物 陶 瓷 雕 塑 艺 术 风 格 的 成 因 J.艺 术家,2018(05):30-31.3 李谨钰.汉代雕塑的艺术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11.作者简介:曹煦晨(1996),男,仫佬族,广西河池人,艺术硕士;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雕塑创作。一、自身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图1 击鼓说唱俑 图2 立式说唱俑二、陶塑造型的特点三、风行的美学思潮
13、四、总结 DOI:10.13212/ki.csa.2023.01.001004005言 论SPEECH言 论SPEECH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在汉武帝时,已经进入了鼎盛时代,工艺美术有着空前绝后的发展。陶塑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艺术风格浪漫、稚拙、清秀、朴素等,是当时社会鼎盛时期封建制度和文化浩瀚衍生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两汉陶塑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三个:一是自身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陶塑造型的特点,三是审美思潮的风行。因此,身为陶瓷雕塑工作者有必要深入探讨,分析汉代陶塑艺术形成的原因,从中挖掘出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和艺术魅力,再运用到
14、实践中,感受其价值所在。中国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各个民族开始不断融合在一起。张骞出使西域、北镇匈奴、南平两粤,先后统一了各个民族,促进了其民族艺术文化的交流发展进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汉代,经历了从原始宗族结构到家族、家族结构的转变,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礼制制度逐渐消亡等,反映在墓葬文化的陶塑风格变化中。随着陶制技术的发展和青铜材料的落没,原本为核心的青铜礼器急剧减少,陶质材料工艺简单易行,逐渐取代了做工繁琐的青铜工艺,这使得陶塑成为汉墓殉葬中的主流明器。西汉早期实行薄葬,这对陶俑的制作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文物考古资
15、料显示,汉代墓葬中金银器物数量大幅减少,陶器数量在这一时期大幅增加,在汉阳帝陵的墓葬中有大量出土的陶塑,其造型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既满足了墓主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和占有,又不违背当时的薄葬习俗。汉武帝之后开始兴起厚葬之风,汉武帝的茂陵作为极尽奢豪的经典代表,其墓葬规模之宏大“金钱财物、鸟兽鱼1鳖、虎豹牛马,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不同阶层的人在豪富竞奢的影响下相继仿效厚葬。东汉时期出现了“东园匠令丞”,这是负责明器制造的官方机构,虽然对社会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但在一定意义上对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汉之初国家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各方面沿袭了秦代的制度,并且在陶塑创作上秦汉保持着连续性和
16、一致性。例如西汉徐州龟山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形象继承了秦代俑的风貌,人物躯体中空模制成型,质地坚硬,人物神情欢愉,虽无秦俑奢宏,却也不失气势,秦汉陶塑虽是一脉相承,但时代带来的艺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秦代陶塑在表现手法上严谨写实,汉代陶塑趋于浪漫写意。一部分原因是秦代殉人风俗过甚,有浓厚的丧葬观念,以“事死如事生”的要求以军队的形式作为殉葬,所以殉葬的形象容不得夸张扭曲,必然是以庄重、肃穆的形象来呈现。而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改变了沿秦以来的“法”制思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儒道思潮和楚风文化影响着陶塑创作追求“天真浪漫”的意趣,这也为两汉浪漫之风的陶塑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变化下,陶塑的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有风姿卓越的侍女,有滑稽可笑的说唱表演者,还有载歌载舞的艺女等,造型形式逐渐表现出生活的意趣。图1以四川天回山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为例,作品塑造了两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赤裸上身,双肩高耸,左侧环腰击鼓,眉开眼笑正唱到精彩之处,作品整体诙谐逗趣,造型不做精细处理,夸张的人物动态和外轮廓的节奏,体积感饱满,表现了说唱者激情飞扬的表演,是东汉年间最具代表的陶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