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3234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640 大小:27.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0页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0页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40页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40页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40页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_宋瑾韩锺恩李淑琴主编.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40页
亲,该文档总共6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宋瑾主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2ISBN 978-7-5672-2724-8.当.宋.民族器乐研究中国 民族器乐器乐史研究中国.J63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9)第010293号书 名: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 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主编:宋瑾责任编辑:孙腊梅装帧设计:吴钰出版人:盛惠良出版发行:苏州大学出版社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社 址:苏州市十梓街1号 邮编:215006网 址:E-mail:印 装:苏州工业园区美柯乐制版印务有限公司邮购热线:0512-67480

2、030 销售热线:0512-67481020网店地址:https:/ 本:787 mm 1 092 mm 1/16印张:68(共2册)字数:1 510千版 次:2019年2月第1版印 次:2019年2月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5672-2724-8定 价:580.00元(上下卷)凡购本社图书发现印装错误,请与本社联系调换。服务热线:0512-67481020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 年申报的重大规划项目“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研究”(项目批准号 02JAZJD760002)的最终成果。项目批准之后,课题组进行了分工: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由项

3、目负责人、课题组组长高为杰组织编写。该卷可划分为四部分,高为杰负责管弦乐作品分析,贾国平负责室内乐作品分析,唐建平负责民族管弦乐作品分析,张小夫负责电子音乐作品分析。申报时参与人员还有叶小纲、杨立青、林华等。许多学者和学子也参与了具体的分析和写作。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由课题组副组长宋瑾组织编写。该卷可划分为三部分,韩锺恩和李诗原负责历史梳理,李淑琴负责争鸣探析,宋瑾负责作曲家思想的研究。上卷的编写首先进行的是代表性作曲家作品的收集,编者在多次探讨并确定的数目中选择出代表作。这项工作表面容易,但由于入选作品数量有限,挑选工作须特别慎重,所以很有难度。其次,在评介方面,由于对有些作品、学者评价不

4、一,且总谱和音响都难以迅速收集,这更考验编者的耐性和决心。课题组成员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收集、选择和分析。这个过程延续了很长时间。另有些作曲家长期外出活动,也造成了收集工作的局部滞缓。最后,在作品具体分析方面,课题组以“导读”为基调,确定了大致的框架,使分工进行的具体分析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项工作的完成,首次为学界和教育界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相关音乐作品的基本面貌,为进一步研究或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由于现代音乐作品的传播比较滞后,新作品的演出比较少,且演出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乐谱和音响出版也很少,这些给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造成了许多研究空白或资料匮乏的局

5、面,因此本课题上卷的问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下卷无论是历史梳理、争鸣探析还是作曲家思想的采集和分析,都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为此,课题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除了文献资料收集之外,还需要做大量的采访工作。历史梳理方面,编者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而充分的文献、作品创作和表演情况、作曲家相关活动情况等,并须在此基础上按时间顺序进行细致梳理。尽管只有 20 余年,但这是音乐创作的重要转折和异常繁荣的时期,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而且许多事件是一波三折,作为第一次全面的梳理,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争鸣专题中,编者几乎掌握了 20 多年来围绕器乐创作、产生广泛影响的所有争论文献,并进行了比较全面而

6、细致的分析。这项工作分两步完成,先是20 世纪 80 年代争鸣问题的研究,之后是 90 年代以来的情况分析。由于内容多,言论纷杂繁复,两步工作也花费了较长时间。作曲家思想采集工作具有长期积累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在本项目立项前 10 多年就曾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课题“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的子课题“作曲家创作思想采集”的相关工作,且初期成果已经出版。但是该成果还有不少缺漏,一些重要的作曲家思想未被收录。本项目启动后,课题组进行了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还对当代音乐创作思想进行了分类概括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作曲家通常用音乐作品来表现思想情感或表达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而不用文字

7、来表现或表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采集和分析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下卷工作的完成,将为我国新时期器乐创作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促进音乐实践的发展。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耗时六年,超出了预定三年的时间。主要原因在于内容杂多,收集资料困难,分析任务繁重。目前各子课题都已完成,有的阶段性成果已发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上卷作品分析细致程度不一,受篇幅所限,有不少作品未能收录介绍;下卷各部分内容由于距今过近,课题组未能明确得出结论,其中作曲家言论部分繁简不一以往课题已经出版的内容采取语录方式按话题简要罗列,而新采访的内容则陈述详尽。尽管有这些瑕疵,但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取得了预计的结果。无论是资

8、料收集、具体分析,还是分类梳理、理论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阐释,都已基本完成计划中的任务。这些成果奠定了本项目的写作基础,也将为学界、教育界和作曲界提供比较丰富的资料。以下对两卷内容再做一些具体说明。上卷:作品评介汇编本卷按体裁划分为三部分,即室内乐作品、乐队作品和电子音乐作品。分别选择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器乐创作的典型作品,并逐一进行研究和分析。课题组选择了乐队作品 112 首、室内乐 87 首、电子音乐 44 首作为代表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这些作品的创作、表演情况,题材、结构,作曲技法,获奖情况,等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技法多样,较充分地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 20 年来严肃音

9、乐创作的成就与进步。其中不少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新音乐开始走向世界。在选择作曲家和作品方面,编写者还考虑到老中青的适当比例,对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作曲家进行了特别关注,也着意于彰显 20 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而对中老年作曲家锐意创新的关注,则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对艺术创造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本卷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历史梳理、争鸣探析和作曲家思想焦点探析。第一部分:历史梳理。将 20 多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01984 年,其特点概括为“突破与崛起”。分别探讨了中老年作曲家的创作和青年作曲家的崛起情况。第二阶段 198519

10、89 年,其特点概括为“展开与深化”。探讨了民族器乐创作及大型民乐活动,室内乐创作与评奖,交响乐创作与音乐会,青年作曲家创作交流活动以及我国内地(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相关交流活动、国外的中国音乐活动,等等。第三阶段 19901993 年,其特点概括为“思考与探索”。分别对民乐、室内乐和交响乐创作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四阶段 19941999 年,其特点概括为“重现与延伸”。分别探讨了海外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海外作曲家回国举办音乐会的情况、国内作曲家的器乐创作活动(南方和北方),特别对年轻作曲家的崛起情况做了梳理。在四个阶段的梳理中,编者还对典型作品和作曲家的重要言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

11、争鸣探析。分为两个部分四个乐章,包含音乐各界人士发表的意见。第一部分前两个乐章首先分析了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各种看法,按四个阶段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总体情况是:首先,从最初的讨论,到作曲教学的争议,以及专门的研讨会,最终在观念上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问题涉及如何对待西方现代音乐、现代作曲技法、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反映生活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等。其次,梳理和分析了关于新潮音乐的争论,从争论的缘起到报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的各种意见,包括新潮音乐的名称、作曲学生的作品、新潮音乐代表人物的作品等,涉及现代作品保持民族风格的问题、现代作品的创作与听众的关系问题等。再次,梳理和分析了

12、新潮音乐重要作曲家的言论,并反思对新潮音乐的各种评论和态度。最后,分析了有关我国现代音乐创作道路问题的各种看法,包括对新潮音乐的肯定意见,指出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不足、新潮音乐的历史定位、争论的焦点、相关理论的成熟等。第二部分后两个乐章主要梳理了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器乐创作的相关问题。首先,梳理了新潮音乐争论的延续,特别涉及“反自由化”对争论的影响,以及关于谭盾音乐的不同看法;分析了争鸣中出现的新的理论探讨,包括中西不同创作土壤、西体中用问题等,以及对新潮音乐的否定意见。其次,梳理了关于民族管弦乐队的讨论,重点在于交响性、民族性、创作题材等,涉及中西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等。第三部分:作曲家

13、思想焦点探析。作曲家自己发表的创作思想研究这一部分的工作历经 20 余年,前期研究内容作为其他课题的成果已经发表(参见20 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理论卷和现代乐风)。本部分涉及内容有二。其一,作曲家思想采集,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重要作曲家的言论,通过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搜索获得补充资料,并对每位作曲家的言论按话题进行划分整理。其二,在参与众多作曲研讨会和分析作曲家思想的基础上,划分出以下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作品的题材,等等;现代作曲技法,借鉴和音乐“母语”及风格个性,等等;现代音乐与听众的关系,为谁创作、听众数量与作品价值的关系,等等;民族性,中西关系,继承与发展,等

14、等;文化身份认同,作曲家的主体性,个人对文化身份的选择和确认,文化身份对创作的影响,等等。本项目的学术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次全面收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代表作进行分析;首次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和细致的梳理研究;首次对近 20 多年间围绕器乐创作问题的争鸣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研究;比以往更全面采集了作曲家思想,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音乐分析、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在作品导读方面,注重音乐事例和作品的分析方法;在历史梳理方面,尊重史实,注重资料的充分性;在争鸣研究方面,注重资料和事实,并用美学批评

15、的方法观照;创作思想采集以田野作业为主要方式,并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在各种方法上,吸取了国际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例如现代人类学、后殖民批评中的“文化身份”视角、多元文化观念和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方法等。本项目成果具有如下价值:学术资料的价值,为学术研究、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研究内容的价值,如作品分析展示了分析者的劳动结果,使读者能通过导读而了解具体作品的情况;历史研究的价值,将中国器乐创作较晚近的细节展现给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研究者的学术视角;争鸣研究的价值,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了一幅 20 余年围绕中国器乐创作争鸣的长卷画轴;创作思想研究的价值,概括了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16、并提出了课题组的看法,为学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作曲家提供了同行的想法,以及思考时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从结项到出版,又过去了 10 年。其间中国器乐创作和相关思想言论出现了很多新作品、新现象和新问题,这些都有待继续深入探究。如前所述,从今天回望项目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项目组成员认为此书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它携带着研究者的正负印记,反映了一段探究的足迹,不加改变按原貌出版更具有真实性。这样,课题成果连同研究人员都将被后来者纳入研究反思的对象之列,真正起铺路石的作用。在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此项目研究的音乐家,感谢相关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同伴。特别要感谢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洪少华先生,他锲而不舍、力争更好的出版态度,以及带领同事进行的专业而细致的编辑工作,才使本书能以良好面目问世。本书的书名也是在洪先生的建议下改换的。未尽之言,留待读者反馈后另文书写。“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研究”课题组 2019 年春下卷历史与思想研究上篇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的历史发展第一章19801984:突破与崛起 3第一节中老年作曲家的器乐创作 4第二节青年作曲家群体的崛起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