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王小敏 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30030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兰州瑞昌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1/32印张9.875插页2字数264千2008年4月第1版2008年4月第1次印刷印数:11200ISBN 978-7-226-03669-3定价:21.80元责任编辑:张菁封面设计:马吉庆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王小敏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4ISBN 978-7-226-03669-3.多.王.汉语修辞学.H15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2008)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044478号-前言世人多心随境变,许是人性使然。人们不敢忽视
2、语言,因为语言完整地记录着本真的人性。语言让人类更清楚地认识自身,同时有可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创造语言,成功地使自己升华为远离普通生命的精神圣物,也使自己成为善于诘问与疑虑“真理在哪里”的思想怪杰。但历史的遗训昭示我们:多数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愿追求真理”,“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能迎合人性中那些恶习”。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但是古往今来,人们激情恣肆地、百折不回地涂抹描绘着语言的地图,也从未曾回避语言的精美乃至粗鄙。因为体味语言的高雅、丰盈与绝美,探究语言深层的规律和奥妙,是人性最本质
3、的、最原始的需要之一。中国古代文人能够过一种风雅的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时刻与汉语为伴。无论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的“世外桃源”,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异域,有优雅的汉语相随,人生就会饱满;语言讥诮、幽默,生活就会变得有趣,语言艰涩、空洞,生活也将显得贫瘠。现代人被物质的东西无休止地侵扰,心灵的绿野渐渐失去光彩,不觉间疏离了风雅。然而那些传世的诗词歌赋,却永远不会失色。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场景,同样能创造出语言的奇迹。关键是我们要保有一份对语言纯真的热情,让那些原本就生成于火热生活的语言之美,焕发炫目的光辉。让我们都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整个身心去欣赏语言的美丽!语
4、言的人文性特质,决定了各民族的语言超越其作为交际工具和意义符号体系的简单价值,赋予了她成为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表达深层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判断的特殊功能。帕默尔在 语言学概论 中非常精准地指出: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拿着这把神奇无比的钥匙,人类成功穿越浩渺的时空,给短暂的生命留下了铮铮不朽的声音。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古代汉语简洁、优雅的情致风物,在当今依然“风姿绰约”令人神往,而当今风尚别致的语汇运用,正是“笑容灿烂”的切宜时节。宇宙万物间阴阳之气在不停流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于是我们
5、在生活中找寻语言美的踪迹,欣赏她的优雅与准确。我们也探究语言粗鄙与浅俚的根由,对语言的失意和表达的落寞着迷。我们“修”饰文“辞”,用以发现语言规律,在文化的小径上不断前行;我们“修”缮语“词”,为的是饱浴语言的惠泽,进而美化改造自己的生活。培根:培根论人生,朝华出版社,年版,第页、第 页。语言的范围是如此的宽广,不断地与西方的语言作横向的对比,使我们有可能发现,汉语的人文特点更加鲜明。“汉民族不仅把语言看成是静止的、客观的、孤立的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成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汉语的理解和分析,从来都是着眼于使用者的主体意识,语用环境,表达
6、功能和发展轨迹,它们是汉民族思想精神、认知智慧的完整体现。作为民族的符号体系,语言同时又打上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心理特征的烙印。黑格尔说:“一种语言,假如它具有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点。”汉语的突出优势,早已为世人普遍认同,通过不同文体作品的分析,我们还将发现汉语语义暗示作用的发挥、汉语的音响效果传递和汉语的“诗情画意”。作为思想家的培根曾抱怨“有些人讲话,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而从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似乎认为语言形式比思想实质还有价值。”我们得承认,所有深刻的思想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形式,人类历史上真正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从来都是思想内容和“适切
7、”形式的完美统一。修辞学所关注和着意探究的正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承的问题。我们的前辈古人早就谆谆嘱咐“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刘向言)。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言)。但是如何去做,不同的人生历练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迥然的主张与体会。语言大家们那些精彩的言论会使人获益,而他们的作品更会以感性的形式让人们不断得到启发。语言是那样的深不可测,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只能触摸其冰山一角。而且读者之于文学作品,总是会有数不清的“哈姆雷特”,语用者之于语言,又永远都是见仁见智,难以协调划一。所以本书无意也无力求全,只是尽可能地拓展视野,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语言社会的不同角落,既陈述评点古今语用事实,也
8、力图归纳总结点滴语言规律。语言科学从无捷径可走,但我们可以努力踮起脚,照着学术前辈们的样子去做,以求在这一领域里讲出自己的“道道儿”。或者对语言大师们的结论做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我的初衷如此,但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自己做得非常吃力。从预谋写作到几易手稿直至真正交付出版社,竟经历了几年之久;即使在 年,身在异国他乡访学期间,我也未曾间断对修辞问题的总结与思考。异国他乡那段特殊的经历,也使我得以超近距离感受现实的英语表达,并将之与汉语的表现手法做比较。然而,如今的我却依旧惶惑,一如面对那些纷繁多义的篇章、语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问题永远是严谨甚至是精确的,语言研究也总是显得缺乏活泼与生气。
9、许多人的心目中文学创作好像从来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愉悦众生且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然而著名作家王蒙却说:“不写作有利于自身修养,含而不露,无欲无愠,不言不争,和众尚同,随波逐流,如智如愚,若存若殁,大肚能容,开口便笑,随天地而周旋,寄日月以申小龙:汉语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培根:培根论人生,朝华出版社,年版,第页、第 页。消长”这是何等超脱的人生境界!而现今日趋凝重的学术氛围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也许是多年从事语言研究的缘故,笔者无可救药地熏染了语言学研究者的一些“通病”,比如过于认真、固执和直白等。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事业成就人生。”现如今自己虽尚未到乐天知命的时候,
10、但对专业、对世事已多少有了些参悟和理解,它们间或散见于本书不同内容的表述之中。本书的章节安排,有对基本修辞理论框架的铺陈讲解,有对古代书面语和当代口语语用的条分缕析,还有对中外语用细致的对比关照;虽不能做到全面周详,却也不负“多维视角”的名称。笔者一直顽固地坚守着修辞学这块阵地并深深沉醉于汉语本身的魅力,非常希望此书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愿更多的人努力锤炼自己的言辞,用心来维护我们母语的高雅。最后要感谢生活中所有的真实,让我至今还能认真地对待人生;尽管常以悲凄之心看世界,但依然要感谢岁月的磨砺,使自己勇敢地穿越风雨,并满怀希望眺望明天。王小敏农历丁亥年大雪王蒙:逍遥集,群众出版社,年版,页。书书书
11、目录第一章有关修辞的解说()一、关于修辞概念的界定()二、修辞学及其研究的历史沿革()三、修辞学的任务、范围及功用()四、别解辞格与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五、词语活用与相关的几种修辞手法()第二章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趋势()一、汉语修辞的主体与修辞的关系()二、语言的结构性与修辞解构性的关系()三、修辞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章有关语法与修辞关系的悖论()第四章漫谈修辞与交际环境()第五章复合修辞法及其作用()一、复合修辞法及其分类()二、复合修辞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发挥及其修辞作用()第六章探寻诗歌中的修辞()一、意象与诗作()二、诗歌中的白描与具象展示()三、辞格在诗歌中的使用()四、诗歌
12、语言的动作性发挥()第七章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漫议()一、广告语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广告的形式分类与表达手段()第八章流行歌曲中的修辞手法及现实意义()一、关于诗歌与流行歌词()二、妙用多种辞格造就现实生活的新神话()三、偏离自然的和通行的表达方法的修辞手段成就另类的流行()()四、多种辞格兼用形成简约、恬淡的流行歌词表述风格()第九章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表现()一、由于语言的因素,西方的比喻相对复杂,繁复一些,而中国的比喻则更简洁、明快、一语中的()二、西方的比喻更倾向于如实描绘,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形近神似()第十章中英文熟语的表达与修辞()一、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二、从深层文化
13、角度审视中西方熟语的差异()三、中西方谚语在表达手法运用上的异同()第十一章古代汉语修辞例话()一、比兴()二、比拟()三、借代()四、双关()五、夸张()六、用典与藏词()七、摹状与叠音()八、衬托()九、互文()十、回文()十一、反语()十二、列锦()十三、节缩()十四、呼告()十五、飞白()十六、移就()参考文献()世界之角的幽香(代后记)新西兰访学随想()书书书第一章有关修辞的解说在现代社会,运用语言的第一要求应当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简言之,就是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优美、妥帖永远是修辞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语言工作者
14、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二者分属两套系统,各具特点常常不能互换。我们的古人喜欢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爱尔兰作家萧伯纳也说过:“与别人交换苹果你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与别人交换思想你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在真实的写作实践面前,所有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书本上的东西永远不能与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相提并论,虽然文学评论家们总是津津乐道,鼓吹种种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类的理论。但是如果跟真正的作家讨论写作技巧,他们十有八九会令你失望,因为作家们大多不会承认自己运用了什么文学技巧。有些文学大家(比如巴金先生)甚至说“文学的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虽然此话听起来有些玄妙,
15、甚至好像其本身就有点卖弄语言技巧的嫌疑,但是仔细琢磨,或许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而语言事实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一般说来,作家都是编故事的高手,因为但凡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都是主要情节和贯穿于故事情节里的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即便是在许多方面都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佳作,其绝大多数也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打动读者。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他的 小说面面观 中认为“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但他同时又主张“故事是文学肌体中最简陋的部分”。文学作品光有故事情节是远远不够的。文学的价值,在于以神奇的故事和优美妥帖的表达,给人们以愉悦和启迪,这就需要高层次的鉴赏者的独到品位。有许
16、多人对文学评论家们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可有可无。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杆秤,自然可以衡量出作品的分量。但是我们知道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审美视角不一样,对同一部作品的品评自然也会参差不齐,见仁见智。评论家实际上只是在较高的水准上给人们以指点和启发。任何时代的人们都需要信仰追求和精神的引导,所以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总会有经典作品问世,而面对伟大的、震动人们心灵的作品,也总会有“好事者”去想办法探究其伟大之处,为人们导读引路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倾注其中,用以求得更多的共鸣。所以,就数量而言,评论文章常常远比经典作品要多得多。比如一部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有数不清的人在做文章、在研究,但是直至今日许多问题依然没有真正搞清楚。而人们对于未知问题的想象和求解过程本身既是对传统表现手法、审美观的解读与继承,又是对新的写作风格与审美修辞的探究与创造。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世界和自身的探索、研究,而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归结出的三个定义十分引人注意。一是把人界定为智性动物,二是把人界定为语言动物,三是把人界定为工具动物。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