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期 第 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西南沿边民族地区的政治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第一作者:李怀苍(),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李怀苍,张 柯(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 ”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四全媒体”态势。在广播电视领域,国际传播无论是信息内容、媒介技术还是传播方式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借助新媒介技术和移动互联赋能国际传播能力诸要素,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产业
2、驶入了飞速发展赛道。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大国崛起赋能、移动互联助力和国家级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受传者本位思想严重、传播手段单一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滞后等因素影响,也存在诸如对外叙事能力弱、信息内容短板和国际传播收效不佳等建设不足。在全媒体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矩阵体系成型,广播电视全媒体传播格局焕然一新,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以筑牢“民心相通”的战略基础、推进国际传播向媒体矩阵方略转型和夯实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为发展思路,以强化“”技术群赋能“网台融合”、运用“互联网 ”广播电视思维实现“台台融合”和构建国际传播能力矩阵为发展路径,以提升国际传播新闻人
3、才、国际传播叙事、国际传播“走得出去”及数智化传播能力建设为发展举措,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关键词:四全媒体;新媒体矩阵;台台融合;国际传播能力;网台融合;技术群赋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媒介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国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崛起、社交媒介兴起、“互联网 ”模式渗透加剧以及万物互联(),使得广播电视媒介场域大为改观,呈现出融合现存所有媒体渠道、整合全部媒介资源和锁定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全媒体传播景观。在全媒体语境下,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 世代为主的新一代受众正在崛起。新时代全球新媒体社群用户已达世界人口数的
4、.,国际传播社群化和信息消费互动化都对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手段、媒介内容及表现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仍然存在国际叙事能力弱、传播内容单一、国际传播收效不佳等问题。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广播电视全力提升具有国际视野、原创内容和精品新闻的国际传播能力,重构国际传播话语权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要素(一)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界定.全媒体内涵:建设“四全媒体”。全媒体理论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融媒体发展相结合而诞生的全新媒体概念。迄今为止,对于全媒体的阐述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全媒体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全新手段与新兴模式
5、,运用当前新兴的报道手段和传播平台融合传统媒介来对整个媒介信息进行运营。其中包括图片、文字、影像、虚拟体验等感官信息协同体验,从而达到一种内容协同、多种形式感官、多层次深度体验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二是认为全媒体是媒介营销策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它以融媒体为基础进行媒体传播理念策略研究,提出在媒体渠道和平台的全融合营销机制,侧重点主要在于传播理念和机制的变革。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提出“四全媒体论”,即“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从传播时空、媒介平台、传者群体、功能效果等方面赋予全媒体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这第三种观点是我国广播电视国
6、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背景和前提。“四全媒体”是对全媒体概念的具体理论发展,是现代传播机制的新发展理念,为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生态系统提供了提升性方法路径,提高了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水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进行广播电视传播生态系统的全媒体建设,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核心融媒,蕴涵着“一带一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及“命运同共体”的核心理念,在多元的世界语境下全方位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多渠道多语境下运用全媒体思维,实现广播电视传播生态的永续化发展。.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形成“”新技术矩阵。国际传播能力主要指主权国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具有的话语权、影响
7、力、公信力、传播力的能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彰显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即主权国家内所有媒体面向国际受众(国家、人民)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是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与影像视频等传播手段,推进社会重大事件与国家话语对外传播内容,引导社会群体舆论传播导向,发挥多种媒体传播、技术方法的融合性优势,精准有效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世界群体,用媒体手段传播“中国好声音”、传递“中国好态度”和呈现“中国好姿态”的媒介传播能力。全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媒体以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把握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传播趋势,立足不同传播语境,运用多元化表达
8、和智能化互动手段,搭建起全过程传播链,构建全媒体传播圈,解决好“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关键问题,即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讲给谁及何处讲,并结合“”新技术矩阵(即 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全力推进 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形成全媒体结合的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全媒体全面融合广播电视媒介渠道,对我国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以更好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技术手段、传播媒介、互动传播、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转型升级,有效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交互化、智能化发展。(二)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素分析从国
9、际传播层面看,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传播生态系统形成以中央级广播电视为主、商业视频媒体以及各级地方性媒体为辅的综合传播生态系统。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变革,使得信息的国际传播方式与系统构成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形成了多地区、全语种、多频道、全球覆盖的国际传播系统构成,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运用通信技术、卫星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全方位、多平台共同发力,与互联网、融媒体技术相融合,提供信息推广的技术水平,建立自身主流媒体品牌,扩大国际传播宣传前沿阵地平台,塑造中国品牌形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提高国家话语权和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推进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新局面,形
10、成向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具有融合媒体矩阵的广播电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对外传播构成、传播手段逐渐世界化、传播内容全球化、传播内核本土特色化的新对外传播局面。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国家软硬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精准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协同处理多变信息传播方式,对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能力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含采编播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和研发与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既包括了“传播内容”的表达能力,也包括了“传播方式”的选择技巧、还体现了“传播平台”的搭建水平和“传播效度”的显现程度。
11、全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感官体验已经达到十分丰富的水平,尤其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技术运用至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信息媒介视听感官获得“沉浸式”体验,视听感受不断进行深化和提升,国际传播内容愈发成为媒体信息舆论阵地的核心要素。二、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传播内容、技术手段、传播方式都给受众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国际传播视野逐渐深远。但是,由于国际传播工作起步较晚、国际形势的第 期 李怀苍,张 柯: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复杂多变,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仍存在传者本位视角
12、、传播内容短板、国际传播收效不佳等问题。(一)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成效.大国崛起为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赋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质,是在国际话语权与舆论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话语权的实质,则是依赖主权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逐渐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媒介格局,为多元化的世界舆论时代做出突出的贡献。随着“一带一路”国策的实施和积极承担世界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正在被世界所熟知。在这种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了媒介载体的全媒体
13、融合,数智传播下使国际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转为跨时空、超文本和双向互动的智能传播模式,借此国际传播以打造大国形象为主旨,更好地深耕“中国内容”,传播“中国共识”(见表)。表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发展阶段对比表阶段时期传播理念特征形式传播模式传播法则国际传播能力宣传.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宣传思维红色主题电视新闻片(宣传政治)征服、宣传、对抗以我为主思想宣传自说自话,国际传播能力较低传输.起步阶段尝试对外卫星上台尝试传转覆盖节目到栏目转变宣传、走出去简单传播慢慢起步开始关注对外传播效能推广.大力推广改进观念央视主力革新传播方式、内容国际频道国际平台走出去、融合融入国际西为我用国际传播能力融入国际标准融通
14、.至今全面融合内外一体公共外交语种传播全球范围电视传播交流、合作、融合对外传播我为西用新技术革命融合全媒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移动互联助力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据中国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截至 年底,世界互联网人口达 亿人次,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 年中旬,中国互联网人口数达到惊人的.亿人次,占国家人口总数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符合融合到媒介平台,进行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并且,通过大数据技术为广播电视媒介精准定位国际传播受众,进行受众“画像”,广播电视国际媒介传播理
15、念和传播内容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传播精准化程度提高。.国家级广播电视媒体国际传播硬实力加强:国际传播旗舰出海。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媒体平台以中央电视台、为核心,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如互动传播、页面直播等)和新闻创作能力,创新国际新闻采编播一体技术,建立健全国际传播平台,扩大广播电视对外传播影响范围,用先进技术打造出优质的国际传播内容产品,新闻时效性、媒介公信力获得显著提高;同时,广播电视对外传播人才的新闻报道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媒体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国际传播人才不断提升,小语种专业人员占比增加,全媒体赋予这些专业化、年轻化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从业人员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国际传播潜能。(二
16、)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存在问题.积弱的对外叙事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国际宣传”,聚焦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本国信息的宣传,鲜有交流互动,处于“自说自话”的境地,较少考虑世界各国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和文本处理机理。当前广播电视的对外宣传工作虽然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目标,但是,宣传色彩依然浓重,故事化叙事淡薄,传者本位视角造成对外叙事能力偏弱,没有切实考虑到国际新闻中传播受众的需求和文化差异,单向地向国际传播中国信息,缺乏与国际受众的信息交流与互动,跨文化交流障碍较为严重,对外叙事能力弱,传播内容政治化,较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及文化认同感。因此,国际社会仍对中国存在思维桎梏,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效能不显。.国际传播收效不佳。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都以单向度的对外宣传为主,是一种单边性质的信息传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往往“重新闻生产,轻媒介运营。”因此,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媒介平台从新闻采集、新闻撰写到新闻传播,都较为倾向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忽略国际媒介市场的传播规律,忽略世界话语、文化差异,没有贴近海外市场的受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