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让国际人才来北京追逐“中国梦”_郭隆.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270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国际人才来北京追逐“中国梦”_郭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国际人才来北京追逐“中国梦”_郭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国际人才来北京追逐“中国梦”_郭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北京观察 2023年第 2 期聚焦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Spotlight1月 17 日 下 午,北 京 市 政 协十四届一次全会举办界别联组会,来自民建、九三学社、工商联、科技、经济、特邀等界别的委员们和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围绕“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广纳科技人才、推动国际化人才环境建设,成为多位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会场引发共鸣和讨论。做好国际化人才环境建设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关键。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学工谈到,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基础,但要真正吸引国际

2、人才来北京发展,需要做好国际化人才环境和文化建设。“这个环境和文化,包括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张学工进一步解释,比起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生活设施等“硬基础设施”,“软基础设施”更容易被忽视。为此,张学工建议,推动制度创新,改革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让国际人才来北京追逐“中国梦”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1 月 17 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全会举办界别联组会,来自民建、九三学社、工商联、科技、经济、特邀等界别的委员们和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围绕“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据CFP北京观察 2023年第2 期35Spotlight聚焦北京市政协十四届

3、一次会议的、有利于吸引和稳定国际人才队伍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惯例,包括合作和产学研衔接体系。同时,优化知识产权、税收、出入境和居留权等方面法律法规及服务,培养、建设一支了解国际市场、具有规则意识和国际化业务能力的行政队伍。张学工特别提到,国际化的软基础设施不应是单独针对外籍人才或高级人才,而应着眼于整个国际科创中心的人才环境和文化;国际化也不是完全照搬国外,要让国际人才感到,在北京比在其他地方能更好促进他们的科技创新。“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愿意来北京追逐他们的中国梦!”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的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金龙建议,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快建设世界

4、重要人才中心。“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放宽高精尖创新人才落户门槛,突出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和精准性。要推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流动配置,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杨金龙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说,北京市要完善留人、用人的配套措施,让最优秀的人才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中发光发热。方复全认为,首先要选好才,引进的人才应该以发展目标为导向。要把人吸引到北京,就要分类施策。方复全举例:“比如,创业型的人才可能要在北京孵化企业,那么我们就要提供友善的营商环境,优化配套的税收政策等;针对战略型科学家,要为他们配好

5、队伍,创设好研究环境,让金点子有落地的平台等。”还应为引进人才解决好共性的需求,比如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让优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前瞻布局科技社团发展产业集群示范区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林润华,提出北京发展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科技社团意义重大,有利于在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前瞻布局,有利于全球化广纳人才,有利于推动国际科技治理。“通过人才举荐、科技奖励、大科学计划等,可以广泛凝聚海内外广泛的人才为北京所用。”林润华建议,北京率先出台相关政策,建设国际新兴科技社团基地,快速成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健康、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社团,为北京国际科创

6、中心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房山区和经开区产业联动发展比较紧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关系基本构建。”来自民建界别的高武军委员立足房山区产业资源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建议将房山区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范围,加强与经开区的产业联动,发挥房山区产业资源优势,承接经开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外溢资源,加快房山区新型储能与氢能、先进基础与关键战略材料、智慧医工服务、智能制造与网联汽车等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关村智造大街据CFP36北京观察 2023年第 2 期聚焦Spotlight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

7、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认为,北京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聂祚仁说,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然而,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主动性不够,高校院所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广度不足,有效的深度融合机制仍需完善等。聂祚仁建议,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解决好“由谁来创新”“成果如何用”等问题,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定位清晰、分工协作的共同创新局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也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优化配置资

8、源,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深度融合的资金和金融支持。“当前,创新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交叉地带,呈现复杂、开放式、多维的特征。现行体制在多方面仍然无法适应探索创新的需要,产学研不能有效协同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许莉委员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亟须创新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产学研合作双方通常以具体项目为纽带,合作项目团队由双方人员临时组建而成,团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合作研究的目标比较单一,往往比较注重短期效益,忽略持续创新;项目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比如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

9、,随着科研项目的完成,研发小组也归于解散,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产学研各方的深入合作,不利于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许莉建议,应围绕北京科创中心定位,梳理产业图谱,收集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新锐企业需求,形成技术创新需求目录,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围绕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政府+服务平台+企校院+综合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加快布局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基地。搭建国际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快与国际前沿技术企业对接,以项目合作、扶持计划、成果转让、共建实体、战略联盟等方式搭建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成果转化模式,增强企业前沿技术国际合作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工匠精神是进行科技创新的灵魂。”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刘忠范委员指出,绝大多数“卡脖子”技术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研发出来的,这需要坚持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刘忠范建议政府层面要予以重视,一是改变观念,多关注未来,重视推动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技术分工;二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工艺突破上,给予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稳定的政策性支持,制定长远计划,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让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做好研究与创新。中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据CF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