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286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207 大小:6.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7页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7页
佛说人生佛典中的绝妙好语_.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07页
亲,该文档总共2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苏报案”。1903 年夏天,年仅 18岁的留日学生邹容归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他在上海爱国学社撰写了革命军一书,宣传革命是“天演之公例”,号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民主革命领袖人物之一的章太炎,非常赏识邹容的革命军,为这本书作了序,在苏报发表后影响很大。这件事大大触怒了清政府,章太炎与邹容同时被捕入狱。在上海租界的牢房里,他们受尽狱卒的凌辱。邹容年轻气盛,于 1905 年瘐毙狱中,死的时候只有 20 岁。章太炎却与他大相径庭,一直面色红润,神态安详,在狱中坚持反清斗争。他与蔡元培联系,于 1904年发起成立了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他被孙中

2、山迎到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主编。章太炎说,入狱前,他正在研读佛教的瑜伽师地论,心有所悟,心有所寄,以此抵御了恶劣环境对精神和心理的戕害。不仅章太炎,中国思想界的很多先行者,诸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对佛学有所研究。他们从佛教典籍中汲取的思想,对于他们的政治操守、治学态度,都有正面的影响。鲁迅先生在章太炎的影响下,阅读了大批佛教经论,很有收获。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1914 年,鲁迅先生甚至自费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足见这位著名的无神论者对于佛教典籍的肯定和赞赏。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

3、一的瞿秋白,曾经研读过佛教论典大乘起信论。他认为,是“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现代佛学大师熊十力,从修养论、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几方面概括了佛语的精髓:“佛家于内心之照察,与人生之体验,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证会,皆有其特殊独到处。”从章太炎与邹容被捕说起前 言001佛说人生.indd 3佛说人生.indd 32014-9-25 17:22:432014-9-25 17:22:43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虽然曾经“颇不甚满意于佛说”,后来却“意为之一转”,“确认其哲学上之价值”了。毛泽东本人也很重视佛学,“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 金

4、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惠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不少人认为,佛教主张“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是脱离社会的消极的东西。这种看法实在是对于佛教的误解。从佛教义理来看:佛教强调“与一切众生乐”、“跋一切众生苦”,绝无消极遁世之态。从佛教史实来看: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对代表大奴隶主利益的婆罗门教持否定态度,以“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旗帜鲜明。从古至今的高僧大德们,也都十分注重在人世间的修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

5、弄懂中国文化。”这种说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古印度的佛教学者龙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自佛法中。”佛教典籍中,确实有大量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真实善语”、“微妙好语”。这些“真实善语”、“微妙好语”,对于今天世人修养身心、正确认识宇宙和人生,培养真善美的人格,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佛教典籍,从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到宋代佛印和尚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己”,从东汉时代牟子所说的“苟有大德,不拘于小”,到现代高僧太虚大师所说的“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都是发人深思的绝妙好语。佛教典籍,包括经典、律典、论典,统称为“三藏”或“释藏”。佛

6、教经典的内容,是记述佛陀所讲说的教义、介绍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律典的内容,是讲说佛教的各种戒律;佛教论典的内容,是从理论方面解说佛教教义,实质是发挥与研究佛教经典和律典的哲学著述。公元前 485 年,释迦牟尼的 500 名弟子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七叶岩集会,公推十大弟子中的阿难、优波离背诵释迦牟尼的全部言教和释迦牟尼规定的各种戒律。经过大家审定,结成了最早的佛教经典阿含经和佛教律典八十诵律。公元 2 世纪初,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召集 500 名比丘在都城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集会,讨论佛法奥义,结成了阿毗达摩毗婆沙论等佛教论典 960 万言。佛教在印度前后历时 1800 年之久,

7、产生了各002佛典中的绝妙好语佛说人生FO SHUO REN SHENG佛说人生.indd 4佛说人生.indd 42014-9-25 17:22:432014-9-25 17:22:43种各样的经、律、论,卷帙极其繁多,佛教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佛教传入汉地不久,东汉牟子的佛教著述理惑论就问世了。此后,各种佛教著述层出不穷,直至清代仍有大批阐释佛教教义、介绍佛教人物的书籍源源涌现。古印度的“八万四千法门”再加上中国人撰写的大量佛书,实在是浩如烟海。20 世纪末出版的 中华大藏经,多达 220 册,收录的佛教典籍有四千二百余种,二万三千余卷。如此繁多的经籍,一般人很难逐一翻阅。而且,佛教经典

8、与汉地佛书对于佛教义理的论述,往往涉及相当深奥的哲学理论,再加上受到古文水平的限制,人们往往无法领略佛典中绝妙好语的益处。因此,我们从流传较广的几百部佛教典籍与中国的佛书中选出一千三百余条文字简明、内容浅显的“真实善语”、“微妙好语”,译成现代汉语,希望与您一起从中受到一点启发,得到一点感悟。让我们在对于这些佛典中绝妙好语的感悟中,使物欲的苦求淡化一点,使精神的怡乐增加一点吧。003前言QIANYAN佛说人生.indd 5佛说人生.indd 52014-9-25 17:22:432014-9-25 17:22:43前 言 从章太炎与邹容被捕说起/001第一节 众生平等/001第二节 因果报应/

9、014第三节 大慈大悲/029第四节 般若智慧/047第五节 如实之道/065第六节 修善止恶/075第七节 一丝不挂/091第八节 戒 忍辱/112第九节 孝悌友爱/121第十节 精进节俭/134第 十 一 节 谨言慎行/150第 十 二 节 生死事大/156第 十 三 节 传承授受/171第 十 四 节 语言文字/183第 十 五 节 人间佛教/192后 记 金庸先生与佛教典籍/201目录C O N T E N T S佛说人生.indd 6佛说人生.indd 62014-9-25 17:22:432014-9-25 17:22:43众生平等ZHONGSHENGPINGDENG001第一节

10、众生平等“平等”,是佛教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平等性”、“平等心”、“平等观”、“平等觉”、“平等义”乃至“平等法身”、“平等性智”、“平等意趣”、“平等大悲”等,都是佛教义理的主要内容,佛经里有平等觉经,宗派里有“平等教”佛法因此被称为“平等法”。然而,在佛教传入以前,汉语中没有“平等”一词。词汇的空缺,反映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空缺。从三代至秦汉,中国人一直强调“三纲五常”,恪守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与庶民,生前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戴不同式样的帽子,死后要埋进不同规格的墓葬;甚至吃饭时摆多少盆菜、饮酒时使用什么样的器皿、车子用几匹马来拉、乐舞由几个人来表演都按照每个人身份和级别

11、作出了不厌其烦的规定。佛教传入汉土以后,才把“平等”这个观念释迦牟尼佛因强调平等而被尊为“平等力”,佛经中有“顶礼平等力”的偈语。这幅古印度石雕,表现了几个女信徒顶礼“平等力”足印的情景。佛说人生.indd 正文001佛说人生.indd 正文0012014-9-25 17:22:442014-9-25 17:22:44佛说人生FO SHUO REN SHENG佛典中的绝妙好语002带进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释迦牟尼主张:不论尊卑贵贱,甚至不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都是生存在同一个世界上的生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这一主张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释迦牟尼所生活的古印度“列国时代”,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

12、、在思想领域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极力强化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种姓”,是梵文 Varna 的意译,音译“瓦尔那”或“瓦尔纳”,本是“颜色”、“品质”的意思。古印度最初只有两个种姓:征服了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自认为是白色皮肤的高贵种姓;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和其他土著人,被他们认为是深色皮肤的劣等种姓。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划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四大种姓:最高级的种姓是祭祀贵族,他们专门从事宗教典礼、宗教仪式活动,叫做“婆罗门”(梵文Brahmana 的音译,意译“净行”、“梵志”等);第二个等级的种姓是军事贵族,他们占据着国家和军队的高级职位,叫做“刹帝利”(梵文 Ksatriya 的音译,

13、意译“王种”、“田主”等);第三个等级的种姓是一般平民,包括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普通劳动者,叫做“吠舍”(梵文 Vaisya 的音译,意译“商贾”、“坐估”等);最低级的种姓是仆役和雇工,他们绝大多数是破产农民和战争中的俘虏,叫做“首陀罗”(梵文 Sudra 的音译,意译“农人”)。这四大种姓,有不同的社会职责、不同的生活规范;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随意来往,更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席而坐、同器而饮。如果有人违犯规定,就会被驱逐出种姓,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为了给种姓分立制造理论根据,婆罗门教宣称,世界初始,一个原始巨神身体的不同部位变出了不同种姓的人“婆罗门是他的嘴,两臂成为刹帝利

14、,他的两腿就是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因此,人生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种姓的人命中注定应该做不同的事情,这是天经地义的。面对婆罗门教的宣传和鼓吹,释迦牟尼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姓平等”、“众生平等”的口号。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中,将释迦牟尼的这一理念称之为“平等大慧”。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优波离(梵文 Upali 的音译),出身于四大种姓中地位最低下的首陀罗。释迦牟尼却非常看重这个持律严谨、人称“持律第一”的弟子,让他负责检查整个佛教僧团持守戒律的情况。不论哪个比丘违犯了戒律,都由优波离处置。佛教的平等观以“佛性说”为理论依据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佛说人生.indd 正文002佛说人生

15、.indd 正文0022014-9-25 17:22:442014-9-25 17:22:44众生平等ZHONGSHENGPINGDENG003“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福德相”。也就是说,在成佛的问题上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在佛教初入汉土时,中国人是难以接受的。东晋时代,高僧法显在建康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中声称,“一阐提迦”(梵文 Icchantika 的音译,略译“一阐提”或“阐提”,意译“信不具”、“断善根”等,指不信因果、善性灭绝的人)没有佛性,不能成佛。另一位高僧道生却认为,由于传译不全,这部佛经对于佛性的问题阐述得不够全面。于是,他公开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迦,皆得成佛”的

16、主张,以弥补这部佛经的不足。道生的主张一经提出,被“守义之徒”(拘泥于固有观念的人)认为是“背经邪说”,舆论立刻大哗。道生被革除了僧籍,赶出了建康,只得独自一人到虎丘山上居住,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顽石点头”,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故事。直至七年之后,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本 涅槃经传到南方,经文中对于佛性的提法恰如道生所言“一阐提迦,皆有佛性”,只不过他们的佛性被罪垢遮蔽了;若能改恶从善,也能“立地成佛”。这场佛学冤案终于得到平反,道生终于重见了天日,被请到庐山开讲涅槃经。至此,汉地佛教完全接受了释迦牟尼的平等观:“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不过,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时期,佛教的平等理念是有欠缺的认为女子不能成佛。到了大乘佛教时期,这一欠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了龙女成佛的事迹:龙王娑竭罗的女儿只有八岁,却很有夙慧,经常听文殊师利菩萨讲说妙法莲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成男身,立地成佛。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或狮子吼经)也记述了女子成佛的事迹:佛陀预言波斯匿王的女儿胜鬘日后必定成佛。这显然是大乘佛教对于释迦牟尼平等理论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