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年第 3 期内 蒙 古 气 象29文章编号 1005-8656(2022)03-0029-04融媒体时代气象文化的“云上传播”路径研究金安涵,胡杨,陈雪,吴鹏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 伴随着融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媒体平台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发展,重构了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也给陷入发展困境的气象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一条新型传播路径和体制机制。气象文化应当充分利用融媒体这种新型传播方式,搭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俗化的文化内容为内核、高辨识度的文化创意为外在载体的气象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助推气象文化“走出去”,助推实现国家建设气象强国的目标。关键词
2、 气象文化;融媒体;短视频;传播路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doi:10.14174/ki.nmqx.2022.03.0060 引言 气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一般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气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气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专指有关气象方面的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1。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气象文化多以古籍文献、制度政策、语言文字等传统形式出现,阐述形式单一,受到的关注度不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报纸、广播、互联网、纸媒等为代表的媒体平台逐步实现在资源内容、平台建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融合发
3、展与进步优化,将传统与新型传播方式形成联动,创造出一种更具大众共鸣的新型传播媒体,即融媒体。融媒体是一种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这种极具时代气息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介直线被动式的单向传播过程,坐稳了文化传播的头号交椅。如何把握“云上传播”的时代机遇,构建一条全新的文化传播路径,助力气象文化“走出去”,是所有气象文化传播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1 融媒体视域下文化传播的特点 现阶段融媒体赋予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拓宽文化的公开性,提高文化的透明性,重构了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影响。相较于通过国家政策、教育教学、纸
4、媒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以潜移默化的特点实现影响普通民众来讲,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文化传播拥有更为多元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风采。1.1 传播主体与受众范围明显扩大 首先,融媒体整合信息交流技术,优化文化传播的媒介机制,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应运而生,从而建构起稳定、高效、相交的传播平台。人们借力短视频,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不断表征真实世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找新鲜的视听体验。同时,人作为信息资源整合传播过程中的节点,也正因为融媒体技术突破时空壁垒这一虚拟空间隐匿用户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的特征,可以真实地表达观点与情感,提高交流的质量,接受文化,享受信息给自身带来的
5、情感润泽,由此吸引众多社交用户追赶潮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3。1.2 信息交互及其主客体大大延展 互动性成为融媒体文化传播的显著特征。“主体施为客体承受”作为传统的文化传播机制,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很少产生交流,多数条件下呈现单箭头的输出状态。而在融媒体的文化传播机制当中,信息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在平台方便快捷的共时交流助力下被模糊,客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当客体愿意表达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时
6、,就会迅速转变为“主体施为”的角色,实现了互动链上的延展。凭借融媒体的技术条件,信息可以不断被理解、评论、再创造、再传播,循环往复,迅速更新。传统媒体信息生产的权力中心地位被融媒体中兴起的“草根化”、“平民化”信息消解,随之而来的“自由自主”传播的新现象,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融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个体意识的张扬呈现出多样的价值,文化的跨界交流频率也因融媒体的发展而明显增多,融媒体借助信息交互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不断推陈出新,人的能动性充分彰显,文化的创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2020ZDIANXM23)内 蒙 古 气 象302022 年第 3 期造与生产层出不穷。1.3
7、 传播方式与受众时间碎片化相适应 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无法有效地吸引受众的关注,而以大数据算法为技术支撑,网站或公众号、短视频、自媒体等一系列融媒体渠道快速崛起,这些传播渠道个性化乃至定制化推送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轻松精致、趣味便捷,极大满足了当下群体的心理需要。文化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真正影响人的是文化内容而不是形式,一定内容的文化,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3。融媒体时代,文化通过短视频、数字科普展览馆、VR 体验等形式,将文化大众化、民间化、具体化,实现科学技术与精神文化的互通联合。其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融媒体得以崛起最突出的诱因是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日常。大部
8、分群体由于工作的限制,难以抽出集中的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学习,而短视频只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快速高效地使人们获得想要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绝大部分受众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1.4 传播模式呈现共享式特点 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直线式传播,具有权威性特征,但其单一的传播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受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而以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等交替互补共同构建的大众传播模式,在兼顾文化传播权威性的同时,实现了大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人人都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吸收文化知识,同时也让不同文化层、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的人们实现知识的碰撞与交流,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实
9、现了文化信息的共享。这种共享式的文化传播模式,既让文化传播者得以借鉴、总结和提炼普通民众的经验,又让普通民众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受文化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2 融媒体时代气象文化的传播困境2.1 气象文化内容阐释形式的单一性 中国的气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古人们就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推定时令、天气、物候的变化,战国时期的作品夏小正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气象知识体系。这种文化传统使得几千年来气象文化多以教育教学、科普图书、知识讲座与国家政策等一系列主流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这几类传统模式,归根结底都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方式,传播的主体和受
10、众集中为具备一定学科素养或教育水平的学者或学生,基层的普通民众无法接收到相关气象文化知识的熏陶。另外,现阶段云媒体传播气象文化倾向于输出,缺少实时交流平台和大众互动,输入性“反馈”较少、较迟,传播者跟进气象文化传播效果滞后,观众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一道“壁垒”,构成忽略受众反馈的隐患,进而影响气象文化的整体传播。进入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异军突起,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积极探寻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形态与传播体系,加强气象文化传播针对性,摆脱传统媒体的无差别传播,扩大气象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与丰富程度,是解决气象文化传播困境的必要路径。2.2 气象文化传播力度的单薄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
11、气象文化的传播尚未形成大的潮流,传播力度仍然是较为单薄的。首先,就传播范围而言,气象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较窄,发达地区的人群是主要的传播对象,一些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的居民很难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实用的气象知识,只能通过一些科普专栏或社区活动来了解信息,但事实上,防灾、减灾等知识对于农民来说尤为重要。其次是传播内容,现在的气象文化传播缺乏质量较高的作品,同时在内容上也缺乏新意,气象科普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与灾害、气象与社会生活、气象与经济、气象与政治、气象与军事、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与文化等七个大方面4,在传达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传播主体应当根据以上七个方面进行气象文化传播内容的适当拓展,将气象科
12、普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不同的渠道上实现多媒体互补,扩大宣传力度,做到气象融媒体矩阵联动发声5。只有真正地解决传播范围狭窄、传播内容单一的问题,我国气象文化的传播才能进入新的阶段。2.3 积极引导气象文化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 适应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对我国各方面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要作用。2015 年 9 月 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6,而气象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13、,需要气象文化的科技保障,实现科学系统部署;另一方面,通过气象文化传递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锋性、前瞻性作用。但当下气象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将这种影响或效益最大化,究其根本是气象文化的传播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层面上,并不能与现实事件有效结合,也不能切实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基础的目的。因此,如何积极引导气象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3 融媒体时代气象文化的传播策略 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融媒体平台凭借其内容的针对性与趣味性、观看的便捷性与广泛的参
14、与性,深受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拥趸,坐稳了文化传播的头号交椅。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气象文化很难再通过传统方式实现广泛传播,因此气象文化有必要利用这种跨越时空、跨越媒介的新型传播方式,实现气象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发掘气象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搭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俗化的气象文化为内核、高辨识度的文化创意为外在载体的气象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3.1 联动:打造多维传播矩阵,寻求大众共鸣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刻的主要消遣手段,在快节奏的生活频道里,人们很难有精力去学习系统性、理论性的新知识。为2022 年第 3 期内 蒙 古 气 象31了迎合新媒体人群的需求,气象信息的发
15、布不仅要改变产品的形态,还要改变产品的内容和叙述方式7。在此背景下,各地气象部门开始摸索利用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知识科普。例如,江苏省气象局官方微博号利用一系列短视频再现我国的传统气象文化二十四节气,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其对农业生产种植的指导意义,更好地让群众理解气象文化的深刻内涵,截止到 2021 年 3 月 6 日,转发、点赞、评论高达 196.5 万次。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8。可见,气象文化要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号、公众号等新媒体、自媒体和信息网络,将文化以更加年轻的路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碎片时间中去,重新焕发新生。传统的气象文化传播方式存在大众反馈的滞
16、后性,无法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壁垒无法打破。而融媒体与气象文化的联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技术碰撞出火花。一方面传播主体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热点传递相应的气象文化概念与知识,而另一方面受众群体也能够反馈意见与建议。这一新型传播方式打通了两者之间的壁垒,让气象文化穿越历史长河,穿透玻璃橱窗和纸张书籍,走进大众生活,赢得大众共鸣。但同时也应注意,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传统媒介有着新媒介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将传统媒介纳入到新媒介的内容体系,实现二者的联动互通,以多维传播矩阵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跨媒体平台内容产品。3.2 创意:思想内核的民间化、大众化与趣味化 气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以抽象性、系统性、刻板性的理论知识形态呈现于大众眼前,因此国人对气象文化的辨识度不高,对气象文化缺乏足够系统、深入的认识。而融媒体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内容的民间化与普适化,因此想要巧妙地联动气象文化与融媒体,就离不开思想内核的创新,需要平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此,我们需要摆脱过去气象文化知识体系的静态展览模式,借鉴优秀短视频博主的拍摄特色,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