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目录“中华”的由来中华何以称华夏中国的别称“民族”一词的出现“中华民族”的含义民族知识 中华民族源头新探 中华民族不能通称为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说炎黄 炎黄子孙身上的三项印记 华夏人的始祖在哪里 图腾一名源于中华 古代的巨人部落 古代中国境内的黑种人 中国的吉普赛人 唐代长安的西域人“汉”含义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民族识别 我国有哪些民族工作机构 什么是民族聚居区 什么是民族杂居区 中国人的容貌特征 中国人智商最高 上海人来自何方 客家人源流说 台湾人与大陆人 少数民族之最 有趣的少数民族的婚俗 民族风俗 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和成立时间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简表 珞巴族民族来源 高山族
2、名称由来 山戎古族不再是历史悬谜 敕勒的称谓及其变化 藏族的起源 满、苗、瑶等族的先祖 佩戴“族徽”的基诺族 海南岛原始居民 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孟获并非少数民族 契丹:汉人之别名 海外华人、华侨、华裔小史 唐人街小史 中华英才 中华 世界海洋文化发祥地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黄河、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泰山精神”中华民族新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 中国文化的群体精神与现代民主意识 汉学中国学 中华文化的涵盖面 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和阶梯 传统文化艺术的风格 传统文化艺术的五种境界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 书书书“中华”的由来天柱峰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然耸入云霄、气势雄伟
3、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一次,他约请天下部落首领,汇聚天台山比武论艺,还邀请了天帝仲裁。由于炎帝神农武艺超群,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携炎帝作为人间帝王。便有意发下一道口谕:“谁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能使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吾便封谁为人间帝王,统管天下人事。”炎帝神农果然在一夜间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怀中抱着一座石莲。天帝一见,万分惊喜,当即封炎帝神农为“赤帝”。随后,天帝沿着天柱峰登上了莲花顶,腾
4、云驾雾,升天而去。炎帝神农作为一代帝王,分管南方天下,南方属火,所以号称“炎帝”。炎帝施行仁政,受到人类拥戴。后来,炎帝神农为了驱瘟除病,造福人类,亲自尝百草,制百药,终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己却因吃了毒草,不幸死于莲花峰下。炎帝神农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便以“三味生奇花”为缘由,把天台上莲花峰称为“中华”(古代:“华”与“花”相同)。世人为纪念炎帝神农的功德,便沿用此称,把中国叫做“中华”。中华何以称华夏从现有的文献看来,“夏”和“中国”两种称谓在西周初年便产生了。古史传说,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后来的周人以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因此,尚书 中常有“区夏”、“有夏”、“时夏”等词。周灭商
5、后,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的文化和周是一个系统,周国既然自称为“夏”,这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后,也自称为“夏”,因为诸侯国众多,所以称“诸夏”,以区别于不同文化系统的“夷狄”。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两音相近,由此而推衍出“华”字来。这样,“华”逐渐成了与“夏”异名同实的称号。有时称“诸华”,有时又与夏字合称“华夏”。语源见于 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最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中国的别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此为别称之一。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
6、”,系别称之二。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此别称之三。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别称之四。魏文学家曹植 七启 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别称之五。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别称之六。唐王昌龄 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九州,别称之七。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别称之八。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禹迹”为别称之
7、九。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此别称之十。另据 隋书倭国传 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民族”一词的出现在 年以前的汉文中,还没有发现“民族”一词存在。古文献中涉及民族问题和民族情况时,用以表达“民族”这个意义的词非常多,诸如“民”、“族”、“种”、“类”、“部”、“民人”、“民种”、“民群”、“部勒”、“部人”等,只是没有把“民”和“族”二字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年出版的 简明社会科学辞典 一书中“民族”一条的释文说,“民族”一词,据今人
8、考证,始自 年梁启超的 东籍月旦 一文。也有人提出,孙中山可能是我国最先使用“民族”一词的人。近有人考证,在 年之前已有“民族”一词,最早见于光绪二十一年(年)的 强学报。该报为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之“强学会”所主办。在光绪二十一年第二号上有一篇题为 论回部诸国何以削弱 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计五十年来,由鸭苏劣地爹士蒲地十唔(译言,意为全权无限刑威独擅)之国,无不或弱或亡者,其何故哉?夫国之易治者,莫如君权之独擅也,莫如民族之顺命也,而竟受制于英法之议院,有识者可以思矣。”“中华民族”的含义在我国,中华民族大约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民族称谓。最初用来称呼汉族,但很快就用来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赋予这
9、种含义,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整体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华民族的整体不可分割性,是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古代,自秦汉至清朝,无论统治民族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而整个中国还没有遇到任何来自中国以外的对立与威胁,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各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过程中和平相处与兼并分裂斗争的交错。尽管各民族在统一国家中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分布特点等许多方面的共同联系、相互依存。但民族压迫所造成的隔阂和发展的不平衡,仍掩盖着各民族的整体和不可分割的实质。历史上形成了大汉族主义,强调华夷、蕃汉之别。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直到孙中山
10、在 年建立同盟会时,作为民族称谓,都是指汉族和汉文化而言。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一方面在西方人眼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民族;另一方面,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命运休戚相关。经过反帝革命的长期实践和革命家与理论家的逐渐阐明,中华民族这个客观存在,终于由长达数千年的自在发展,被中华民族提高到自觉的民族觉悟。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这一科学的民族称谓,就得到了确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阐明了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
11、人民,“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毛泽东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在毛泽东的其他许多论著和党的许多重要文件中,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同义词,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总称。民族知识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 ,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 一词,并于 世纪末 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或泛指人
12、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作为一个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斯大林于 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全世界约有大小民族千多个,其中中国有 个,包括汉族和 个少数民族。民族大团结少数民族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的统称,即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民族。具体包括已识别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
13、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个少数民族及一些未识别的民族。总人口约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
14、内的一切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 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 亿人,占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 万人,仅占总人口的 。从分布来看,汉
15、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古代民族指历史上存在过的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民族,或将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的民族、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
16、他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形成亦称“民族起源”。指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时间及其在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亦可指某个具体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团体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 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 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