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害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第五章害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第一节害鼠的生物学特性一、生长和发育鼠类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经过胚胎期、幼鼠期、亚成体期、成体期和老年期,胚胎期是指从受精卵发育至分娩的过程。大多数鼠种一次可有多个卵子受精,而每个胚胎接受母体的营养常常并不一致,有些胚胎甚至在母体内死亡或被母体吸收。因此,受精卵的数量并不等于产出幼鼠的数量。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母鼠自身的生理状况或不利的环境条件所致,如母鼠怀孕后的营养或母鼠在怀孕后受惊吓。有的母鼠在产仔的当天就能再次交配受孕,使怀孕期和哺乳期重合。刚出生的幼仔,全身裸露无毛,耳眼紧闭,不能移动,10天左右睁眼、长毛。哺乳期
2、的幼鼠出生后至15天内生长迅速,形态变化最大,爬行迅速,初具攀登、逃避、隐藏和咬啮等能力。幼鼠需要母鼠的哺乳才能存活。啮齿动物的哺乳期较短,一般鼠种出生后20天左右就断奶,并可出洞活动,约1个月即可与母鼠分居。如东方田鼠初生乳鼠全身裸露,呈肉红色,皮肤甚薄,腹部清晰可见肠蠕动;2日龄头顶和背部开始长出绒毛,4日龄腹毛开始生长,78日龄被毛基本长全;初生仔鼠耳壳紧贴颅部,3日龄耳壳全部直立;4日龄开始长出上门齿,5日龄开始长下门齿;78日龄睁眼,11日龄开始取食青草和饲料,20日龄断奶。初生的幼鼠,头部相对身体其他各部较大,最初生长较慢,以后生长速度才逐渐加1005第五章害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3、可居住栖息地内的环境和资源,对于鼠类生存、繁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鼠类处于生理紧张或比较紧张的状态,生长、繁殖和寿命等都受到影响。该地区的鼠类一般不形成高密度的群体,只有在大发生时才会出现严重危害。不适合栖息地,其基本环境条件不适合鼠类的生存,鼠类进入这类栖息地多属偶然或短期侵入。这三类栖息地,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化。如春季,在比较低洼的地段,常常有较好的食物和气候条件,是一些鼠类的最适栖息地。但是,一到雨季,这些地段常常被洪水淹没,就变为鼠类的不适栖息地。一种类型的栖息地内,可以同时生活几种不同的鼠种,由于种间竞争,使它们在同一栖息地中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即有各自的取食习性、活动习性和繁
4、殖习性等。亲缘关系、形态和生态比较相近的鼠种,生活在同一栖息地,其生态位是不同的。如在草原上,同时栖息于一栖息地的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这两个鼠种,长爪沙鼠是典型的白天活动的鼠种,而子午沙鼠则是以夜间活动为主。生态位的不同,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二)营巢做窝啮齿动物除少数种类营树栖和半水栖外,绝大多数种类营地下穴居生活,洞穴是啮齿动物居住和隐蔽的场所。鼠类在自己营造的洞穴内繁殖、冬眠、抵御夏冬的不良气候以及贮藏食物。鼠类的洞穴形式多种多样,各种鼠类的洞穴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和家栖环境鼠类的洞穴较为复杂,称之为“洞系”;而在隐蔽条件较好的林地、灌丛中的鼠类的洞穴则比较简单,通常是
5、利用石隙、草窝、树洞等营造的,这种洞穴可以经常更换。一般的洞系,包括洞口、洞道、窝巢、仓库、厕所、盲道、暗窗及洞外的土丘和跑道等部分。鼠类洞穴的洞口多少、大小和形状,因鼠种不同而异。东方田鼠的洞口多至十几个或几十个,黄鼠的洞口最多不超过两个。地下有纵横交错、结构复杂的洞道,洞道的直径、深浅、长短与鼠类的生活方式、体形和季节有关。一般夏季洞和临时洞的洞道都比较简单;冬季洞和永久洞的洞道非常复杂,分支多而复杂。鼢鼠的洞道可长达0.5千米。窝巢一般位于洞道的末端或洞系的中央,离地面较深,其内垫有草。生活在洞庭湖湖滩草地的东方田鼠,由于生活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它们的窝巢离地面较浅,一般在1020厘米。但在春季,由于多雨,地表经常积水,此时东方田鼠就不在地下营巢做窝,而是在地上的草丛中用草结成球形的草窝。北方有冬眠习性的鼠,其窝巢均在冻土层以下。盲道和暗窗是由洞道或窝巢引出的,其末端接近地面,但不与地面相通,暗窗从洞道斜出或直上,最后几乎紧贴地面。鼠类受到惊吓时,立即离开窝巢进入盲道或暗窗,在危急时便扒开地表土,破洞逃走。仓库是鼠类贮藏食物的地方,数目不等,通常24个,贮存的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