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山海经 抱朴子 齐民要术 水经注 梦溪笔谈 营造法式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书书书科技之旅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黄帝内经作者:未知年代:春秋战国 入 选 理 由 黄帝内经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本书主要部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其流传过程中收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不断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此书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名著之旅 背 景 搜 索 黄帝内经 虽然冠以黄帝名,但并非真为黄帝所作,而是有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淮南
2、子 曾指出:“世俗之贱今,必托之于神农、黄帝。”黄帝内经 不是黄帝所著已没有争议,但究竟是何古代医学文家人 所 著?又 成 书 于何时?对此,历代以来众口不一,终未能取得共识。黄帝内经 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黄帝内经 现存本的汉代原本究竟出自谁之手,我 们 无 从 考 证。它既不 属 于 某 一 时 期的作品,也绝不是某位医家的个人著作。其中 既 有 战 国 至 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论著;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宋英宗治平四科技之旅年(年)版的注释中推测第篇的部分内容,第 篇的全部及第 篇有关“五运”的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补入的,这种看法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
3、可。由此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不同时代的许多医家搜集当时的医学成果,分别进行整理加工和补充,汇集而成的一部医学总集。作 品 快 读 黄帝内经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在总结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发展了我国固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此作为其指导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而 又 非 常 完 整 的 中 医 理 论 体 系,内 容 极 其 丰 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书共讨论了 种病症(其中内科 种,外科 种,妇科 种,五官科 种),种症
4、候。它所载述的中医治病方法十分齐全,涉及到的有砭石、针法、灸祔、汤液、药液、醪醴、丸剂、膏法、浴法、熨法、熏法、蒸法、薄 帖、按 摩、导 引、行 气、祝 由、手 术 及 情 志 疗 法名著之旅等等。传统医学在世界各国无处不在,但绝大多数后来都被现代医学所取代,只有中医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黄帝内经 理论体系完备,对中医的医疗和临床实践卓有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黄帝内经 对中医的长久不衰是功不可没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医所提倡的养生预防相结合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人丁昌盛是昭然可见的。医圣华佗 黄帝内经 的撰成,标志着我 国 医 学 跨 进 了 由 经验
5、医上 升 为 理 论 医 的 新 阶段。它在 整 体 观、矛 盾 观、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预防学说和诊治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没有它便没有中医。后 世 中 医 的 不 断 丰富和发展,和 黄帝内经 这一理论 基 础 及 其 框 架 也 是密不可分的。如东汉皇甫谧所著的另一医学论著 针灸甲乙经 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基本都是依据 黄帝内经。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学科技之旅说也是源于 黄帝内经。总的来说,中医许多根本性的医学观点都是出自于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虽然是医学著作,但它内容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运气、哲
6、学等多种学科,因此有人说它可以堪称是我国中医学的百科全书。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程度的夸大其词之意,但也从侧面反映出 黄帝内经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 包罗万象,论述博大精深,它的著成,奠定了战国以后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其贡献功不可没,因此历代医家对其都有所研究,张仲景、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名医深受其熏陶和影响。历代医家采用分类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分类最详尽的是杨上善,分做十八类;最简明的是沈又彭,分做四卷。各家能达成一致的 观 点 为。黄 帝 内 经 理 论 体 系 包 括 的 脏 象(包 括 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构成了 黄帝内经 的基本理论
7、体系。为了能使大家对其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我们分别对其四大学说加以论述:(一)脏象(包括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人体脏腑的基本组织及其活动规律、经络 系 统 的 生 理 活 动 及 功 能、它 们 相 互 之 间 的 联名著之旅系、在外的表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等。脏象学说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按照脏腑的功能特点,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联系一些其他的人体器官,使之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 书影 灵枢经水 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
8、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关于解剖学的内容相当广泛,重要的是要想使解剖学这一学说日渐丰富就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医疗科技之旅实践,不断认识并反复论证,最终应用于临床指导。黄帝内经 对“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一辩证法则认识得相当充分,从而使 得 脏 象 学 说 系 统 而 完 善。正 如 灵 枢 本脏 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脏象学说主要包括三部分 脏腑、经络和精气神。腑脏则是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心、肺、脾、肝、肾。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素问五脏别论 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 指出:
9、“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 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有些不同之处。主要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即胆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 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形态不同,功能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如 素问五脏生成篇 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
10、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又如 灵枢本输 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名著之旅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经脉、络脉和腧穴组成经络系统。灵枢本脏 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循环灌 注。奇 经 八 脉 包 括
11、督 脉、任 脉、冲 脉、带 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间无阴阳表里的配合,故称“奇经”。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是经脉的分支。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 论述非常详 细,这 里 仅 摘 其 要:手 太 阴 之 别,名 曰 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 太 阳 之 别,名 曰 飞 阳;足 少 阳 之 别,名 曰 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12、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科技之旅腧穴主要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腧穴更重要的作用是治疗疾病,利用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刺激相应腧穴,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的目的,以此治疗疾病。黄帝内经 多次提到腧穴,第一次出现是 素问气穴论,然后在 素问气府论 对其有所论述,两论都说人体共有三百六十五穴。实际上 气穴论 记载穴有三百四十二,气府论 则记载有三百八十六穴。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元气、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灵枢本脏 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13、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二)病机学说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及其基本规律的学说称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 黄帝内经 中就已经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 首次出现了病机一词。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名著之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黄帝内经 影印本封面 科技之旅第一、病因:能致人发病的原因有多种,黄帝内经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素问调经论 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黄
14、帝内经 运用抽象思维模式,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病因学说;饮食居处意思是饮食要讲究规律,要劳逸结合。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过 度 劳 累、过 度 安 逸 对 人 体 都 是 有 白 害 而 无 一利的。第二、发病: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正邪两方面是相对平衡的,一旦阴阳出现偏盛偏衰,这种平衡状态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病。灵枢百病始生 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 指出“邪之所凑,其气
15、必虚”等,都足以证明这一点。第三、病 变:疾 病 的 变 化 是 无 常 且 复 杂 的,黄 帝 内经 从多方面概括了 病变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阴阳方面来概括: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 名著之旅胜则寒”;“阳 受 之 则 入 六 腑,阴 受 之 则 入 五 脏”。素问宣明五气篇 指出“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 癫 疾,搏 阴 则 为 喑;阳 入 之 阴 则 静,阴 出 之 阳 则怒”。用表里中外归纳:如 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 谓 太 过,病 在 外;其 气 来
16、 不 实 而 微,此 谓 不及,病在中。”又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 有“从内 之 外”、“从外之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及“中外不相及”等病变规律。用寒热归纳:如 灵枢刺节真邪:“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又如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从虚实而论:如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 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三)诊法学说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华医学的瑰宝,至今仍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它最早源于 黄帝内经。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科技之旅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又如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黄帝内经 用以诊病的方法很多,谨按望闻问切的顺序列举如下: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体、舌苔,根据其变化初步确定病症。素问 脉 要 精 微 论 云:“头 者,精 明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