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3318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190 大小:2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良渚玉韵_余杭博物馆等编.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90页
亲,该文档总共1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良渚玉韵/余杭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宁波博物馆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526-0359-0 .良 .余 良 宁 .良渚文化古玉器研究 .K876.84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151369 号良渚玉韵编 者:余杭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 宁波博物馆出版发行:宁波出版社 宁波市甬江大道 1 号宁波书城 8 号楼 邮编:315040 责任编辑:沈建国印 刷:宁波报业印刷发展有限公司开 本:889mm1194mm 1/16印 张:12.5字 数:170 千版次印次:2012 年 7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9

2、78-7-5526-0359-0定 价:180.00 元目 录前 言良渚文化玉器概述 文明曙光良渚文化 神圣精致良渚文化玉器 巧夺天工玉器加工工艺 结 语 图版目录 后 记 131624164181183191:良渚文化玉器精品1五千年前,钱塘江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绝无仅有,特别是其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成为见证中国古代礼制形成过程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

3、证。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通过 123 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向观众全面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与神圣,深度诠释良渚文明博大内涵,使宁波市民能真切感受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相信此次展览必将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余杭两地的文化交流。前 言23良 渚 文 化 玉 器 概 述/蒋卫东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境内公元前3300前 2300 年间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它承继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漆器、丝织品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它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

4、级的急剧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显贵者阶层对祀神场所和宗教艺术品的独占,表明已出现垄断性的神权,并出现了与之相关的“连字成句”、具有文字特征的刻画符号。以莫角山为核心的良渚古城构成一个具有早期都邑与初期城市特征的大型聚落,其规模、布局、配置以及耗费大量人力营建起来的诸多特大型公共工程,都充分显示出一种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集中性的政治权力王权的存在,从而实证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作为物质技术与观念信仰结晶的良渚文化玉器,渗透着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礼制、经济等诸方面的重要内容,与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社会等级的分野、

5、集中权力的形成、礼制的规范化、大规模社会资源的调度、大型土木工程的营建以及“天人合一”东方理念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与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绵延万年而不绝的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节点。正是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宗教用途与社会政治、人伦功能并重的用玉制度,赋予了玉与玉器“礼”的内核,才使得玉与玉器全面脱离了“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运,荷载起“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社会政治和精神文化内涵,从而成就了中华玉文化生生不息的神话。一良渚文化玉器的原料,经矿物学的研究显示,主要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同时也有少量份额的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

6、、玛瑙等似玉美石(图一)。图一 绿松石 图一 软玉 图一 滑玉 图一 叶蜡石 图一 萤石图一 蛇纹石23良 渚 文 化 玉 器 概 述/蒋卫东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境内公元前3300前 2300 年间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它承继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漆器、丝织品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它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急剧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显贵者阶层对祀神场所和宗教艺术品的独占,表明已出现垄断性的神权,并出现了与之相关的

7、“连字成句”、具有文字特征的刻画符号。以莫角山为核心的良渚古城构成一个具有早期都邑与初期城市特征的大型聚落,其规模、布局、配置以及耗费大量人力营建起来的诸多特大型公共工程,都充分显示出一种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集中性的政治权力王权的存在,从而实证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作为物质技术与观念信仰结晶的良渚文化玉器,渗透着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礼制、经济等诸方面的重要内容,与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社会等级的分野、集中权力的形成、礼制的规范化、大规模社会资源的调度、大型土木工程的营建以及“天人合一”东方理念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良渚文化是

8、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与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绵延万年而不绝的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节点。正是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宗教用途与社会政治、人伦功能并重的用玉制度,赋予了玉与玉器“礼”的内核,才使得玉与玉器全面脱离了“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运,荷载起“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社会政治和精神文化内涵,从而成就了中华玉文化生生不息的神话。一良渚文化玉器的原料,经矿物学的研究显示,主要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同时也有少量份额的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图一)。图一 绿松石 图一 软玉 图一 滑玉 图一 叶蜡石 图一 萤石图一 蛇纹石45良渚文化玉器,尤其是透闪石阳起石

9、系列软玉制品,常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玉料自身矿物与结构的差异和入埋后受沁程度的深浅。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已能有意识地分辨玉料,选用不同质地、色泽的玉料制琢不同的玉器器类。良渚软玉的性状虽然相当丰富和繁杂,但仍可以依器类而作选择,大致归纳出两大类。一类质地细腻纯净,密度较高,含杂质和杂色较少。未受沁时,呈半透明的淡湖绿或绿色。江苏吴县张陵山四号墓出土的玉琮、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九号墓出土的玉琮、浙江平湖戴墓墩遗址出土的玉琮、海盐龙潭港遗址出土的玉梳背和玉锥形器等玉器都基本保持着玉料原有的色泽与半透明度。受沁后,随着玉料堆积密度的降低与显微结构的疏松,造成光线的漫射

10、,逐渐白化变成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或“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三叉形器、玉梳背等器类。良渚遗址由于近山,土壤略呈酸性,因而出土绝大多数玉器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图二)。另一类玉料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未受沁时,呈墨绿色。受沁后,器表常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构成的斑杂画面。受沁后不呈“鸡骨白”为此类玉料最根本的特征(图三)。这一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琢璧和良渚文化晚期的高节琮等一些器型。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由人为因素特意造成的玉料选用上的差异体现了玉材品位的等级差异。近年来,随着江苏溧阳小梅岭玉矿的发现以及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浙江良渚

11、塘山遗址、德清杨墩遗址等可能为制玉作坊遗址的陆续发现,再结合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山海经将天目山称为“浮玉之山”,其旁的会稽山、句余山“多金玉”。尚书禹贡提到东南“扬州”的贡奉中有“瑶”、“琨”之类的玉石。尚书顾命有越地产“越玉”之说),学术界大抵都已接受良渚文化玉料属就地取材,产自本地区天目山脉、宜溧山脉和茅山山脉的观点。二“玉不琢,不成器”,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以人力控制质地坚硬的解玉砂作磋磨运行为主要特征,借用诗经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我们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艺笼统地概括为“以石攻玉”的阶段。良渚文化玉器的制琢工具虽然跟现代大相径庭,但解玉砂制作、开玉解料、磋切成坯、钻孔

12、打眼、琢纹刻花、研磨抛光等工序应大致接近。以人力控制质地坚硬的解玉砂作磋磨运行的间接磨擦法的制玉工艺,虽然早在公元前 4000 年前,便已为中国境内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普遍采用,并且成为日后中国制玉工艺的核心技术,但在前金属的新石器时代,将这一技术发挥至最高水平的,当属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平面面积最大的玉璧,不仅直径超过 26 厘米,而且器形圆整平滑。最小的镶嵌玉粒,宽度虽不足 0.2 厘米,但顶面与侧面却都经过细致抛磨。最高的玉琮,双面管钻而成的中孔高度接近 50 厘米(英国大英博物馆所藏良渚文化玉琮高度为 49.5 厘米,是目前所知高度最高的良渚玉器)。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一九号墓半环形玉

13、器由两次管钻套出的宽环裁割而成,器壁厚仅 0.10.35 厘米。汇观山遗址二号墓琮式镯,在宽仅 0.35 厘米的凸棱上竟然镌刻了 12 条细密的凹弦纹(图四)。反山墓地十二号墓几件玉器上纹饰繁缛,线条纤细如毫,犹如微雕,如十二号墓“琮王”的四个竖槽内,琢刻有 8个高仅约 3 厘米、宽仅约 4 厘米的完整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图五)。反山墓地出土的全器“满花”的琢纹玉器、通体浑圆的圆球形“泡珠”(图六)以及边壁很薄的喇叭形玉管,凡此种种,都未见于同时期中国其他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显示出良渚文化在玉器切割成型、管钻成孔、纹饰雕琢、研磨抛光等诸多工艺环节上极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代表着中图二

14、 微沁:新地里 M109:6 玉环图图三 微沁:佘墩庙 M12:16 玉璧图三 浅沁:新地里 M73:21 玉璧图三 中沁:反山 M20:170 玉璧图三 深沁:汇观山 M4:3 玉璧图三 烈沁:长明桥出土玉璧图二 浅沁:瑶山 M2:1 玉梳背 图二 未沁:平湖戴墓墩遗址出土玉琮图二 中沁:瑶山 M9:4 镯式琮 图二 深沁:反山M12:87 玉柱形器 图二 烈沁:反山M23:35 玉端饰45良渚文化玉器,尤其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制品,常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玉料自身矿物与结构的差异和入埋后受沁程度的深浅。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已能有意识地分辨玉料,选用不同质地

15、、色泽的玉料制琢不同的玉器器类。良渚软玉的性状虽然相当丰富和繁杂,但仍可以依器类而作选择,大致归纳出两大类。一类质地细腻纯净,密度较高,含杂质和杂色较少。未受沁时,呈半透明的淡湖绿或绿色。江苏吴县张陵山四号墓出土的玉琮、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九号墓出土的玉琮、浙江平湖戴墓墩遗址出土的玉琮、海盐龙潭港遗址出土的玉梳背和玉锥形器等玉器都基本保持着玉料原有的色泽与半透明度。受沁后,随着玉料堆积密度的降低与显微结构的疏松,造成光线的漫射,逐渐白化变成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或“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三叉形器、玉梳背等器类。良渚遗址由于近山,土壤略呈酸性,因而出土绝大多数玉

16、器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图二)。另一类玉料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未受沁时,呈墨绿色。受沁后,器表常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构成的斑杂画面。受沁后不呈“鸡骨白”为此类玉料最根本的特征(图三)。这一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琢璧和良渚文化晚期的高节琮等一些器型。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由人为因素特意造成的玉料选用上的差异体现了玉材品位的等级差异。近年来,随着江苏溧阳小梅岭玉矿的发现以及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浙江良渚塘山遗址、德清杨墩遗址等可能为制玉作坊遗址的陆续发现,再结合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山海经将天目山称为“浮玉之山”,其旁的会稽山、句余山“多金玉”。尚书禹贡提到东南“扬州”的贡奉中有“瑶”、“琨”之类的玉石。尚书顾命有越地产“越玉”之说),学术界大抵都已接受良渚文化玉料属就地取材,产自本地区天目山脉、宜溧山脉和茅山山脉的观点。二“玉不琢,不成器”,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以人力控制质地坚硬的解玉砂作磋磨运行为主要特征,借用诗经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我们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艺笼统地概括为“以石攻玉”的阶段。良渚文化玉器的制琢工具虽然跟现代大相径庭,但解玉砂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