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报资料工作 2023年1月第44卷第1期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向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基于自我差异理论视角万莉(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330031)程慧平(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昌330032)闻心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430072)摘要: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成瘾危害日益凸显,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为用户减轻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揭示社交媒体成瘾、负面情绪(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自我效能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网
2、络调查问卷收集到399份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成瘾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社交焦虑正向影响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抑郁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关键词:社交媒体成瘾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差异理论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Behavior Change of Social Media Usage from Addiction to Non-sustained Us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f-differ
3、ency TheoryWan Li(School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Nanchang Untiversity,Jiangxi,330031)ChengHuiping(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32)Wen Xinyue(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Hubei,430072)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 The pheno
4、menon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aper clarifies the mechanism of users discontinuous use social media due to addiction,which can provide a newperspective for users to reduce problematic use of social media.Method/process Based on self-discrepancy theory,amodel
5、of social media users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 was constructed.The paper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among social media addiction,negative emotions(social anxiety,depression)and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and analyz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6、,depression and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A total of 399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n online questionnaire.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PLS-SEM)is applied to carry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odel.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that social media addiction puts a
7、 positive influence on social anxiety,depression,and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Socialanxiety positively affected depression and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and depression positively affected discontinuanceintention.Self-efficacy had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depressi
8、on and discontinuance intention.Keywords:social media addictiondiscontinuance intentionself-differency theory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DOI:10.12154/j.qbzlgz.2023.01.008*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青少年社交媒体瘾形成过程、驱动因素及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XW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成瘾多维识别与协同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W21205)的研究成果。信息服务82情报资料
9、工作 2023年1月第44卷第1期1引言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交媒体带来的技术刺激不断提升着用户的需求阈值,越来越多的用户出现了社交媒体成瘾现象。社交媒体成瘾,也可以称为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强迫使用或过度使用,是一种非适应社交媒体使用现象,主要指个体对社交媒体的非适应心理依赖,并逐渐演化至行为成瘾症状,反映了个体对社交媒体的过度关注,个体具有强烈的使用动机,并在社交媒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致其社交活动、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或健康和幸福感受到损害1。考虑到社交媒体成瘾可能导致的负面症状及冲突,理性的用户会采取不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策略来缓解社交媒体成瘾2。凯度发布的2018
10、2019中国社交媒体影响研究报告3显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用户产生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为减少这些负面影响,更多的用户选择采取在特定场合、时间不使用社交媒体,关闭社交媒体消息推送等措施。可见,作为一种病态的IT使用行为,社交媒体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会促使用户减少或放弃使用社交媒体4。因此,用户将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及理性调整,逐步形成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愿,如暂时或永久地减少、停止使用,或转移使用其他替代性社交媒体5。社交媒体成瘾带来的影响涉及用户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1)在认知方面,SNS成瘾会引起用户的认知失调6-8。(2)在情感方面,社交媒体成瘾通常会引起用户的
11、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如Facebook成瘾会造成用户的社交焦虑和抑郁9,强迫性SNS使用不仅会引起用户SNS倦怠,还会通过倦怠进一步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10,强迫性微信使用会使用户产生社交媒体倦怠,并进一步引起用户情绪压力、社交焦虑11。然而,社交焦虑和抑郁作为成瘾使用带来的两种典型负面情绪,鲜有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3)在行为方面,作为社交媒体成瘾的一种纠正行为12,不持续使用行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有研究将过度使用作为环境刺激或压力源,探讨了其对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间接影响机理13-15;也有研究将不持续使用作为成瘾的直接后果变量进行探讨,如SNS成瘾和SNS减少使用意愿之间存在一
12、种U型曲线关系12,SNS成瘾对不持续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不显著16;也有研究将不持续使用作为成瘾的间接后果进行分析,如SNS成瘾通过自我效能与内疚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2,SNS成瘾通过认知失调、自我效能、内疚的共同作用使用户产生不持续使用意愿6-7,社交媒体成瘾通过认知失调、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间接影响社交媒体戒断行为8。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到社交焦虑和抑郁对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17。已有研究就社交媒体成瘾如何向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社交媒体成瘾是否会直接影响用户产生不持续使用意愿,以及社交焦虑与抑郁间的影响效应均有待进一步检验;反映个体行动力差异的自我效能变量是否会
13、调节社交媒体成瘾下用户的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关系也有待验证。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社交媒体成瘾者是如何从成瘾向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社交媒体成瘾是否会转变为不持续使用,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一行为转变?(2)自我效能如何调节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间的关系?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自我差异理论,以社交媒体成瘾为自变量、不持续使用意愿为因变量,引入中介变量(社交焦虑、抑郁)、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揭示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向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2理论基础自我差异理论是一种印象管理
14、理论,它认为社交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产生于不同类型自我状态表征的差异。其将自我状态表征分为他人、自我两种自我观点立场以及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三种自我领域18,而自我差异来源于不同自我立场、领域间的自我表现冲突。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映射了不同类型的消极心理情境,与特定的情绪问题密切关联。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框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异产生的消极心理情境,通常会导致沮丧类情绪,主要涉及抑郁、失望、挫折感等;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差异所产生的消极心理情境,则会导致焦虑类情绪19-20。自我差异理论为深入理解社交媒体对话及用户交互过程中的自我差异感知与消极情绪的关联提供了解释框架。具体而言,对于社交媒体用户
15、来说,三种不同自我状态表征存在差异。现实自我是指个体或他人认信息服务83情报资料工作 2023年1月第44卷第1期为个体实际具有的属性表征,用户通过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交互来进一步了解自我,理解个体的信念、偏好等,是个体追寻现实自我的表现。应该自我是指个体或他人认为个体应该具备的属性表征,人们在社交媒体的各种社交圈层中,遵循着各种社交媒体交互准则或规范,并据此评价自己的行为与表现,这突出的是应该自我的状态。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或他人认为个体应具备的理想属性表征。当个体使用社交媒体时,会希望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进行印象管理。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突出个体的责任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被期待的属性,有意识的调节
16、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呈现印象的感知,突出理想自我。自我差异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表征类型,形成了两种维度的自我差异,即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同的自我差异类型对应了不同的负面情绪20-21。对于社交媒体用户而言,当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存在差异时,即用户的实际行为或表现与个体或其他用户期待个体应该达到状态存在较大差异时,个体会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担心自我差异的负面效应出现;而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差异时,即个体实际行为或表现与自己或他人期待的理想状态存在较大差异时,个体因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而容易产生失望、抑郁的情绪22。当社交媒体成瘾的用户持续处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理想自我的差距会加剧。因此,社交焦虑、抑郁是社交媒体用户问题性使用过程的典型情感反应,是社交媒体成瘾触发用户两种直观的负面情绪。因此,本研究将自我差异理论作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将社交焦虑、抑郁视为自我差异在社交媒体成瘾下用户的负面情绪反应结果。社交焦虑和抑郁作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两种自我差异的结果,是解释用户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向不持续使用行为转变的关键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