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研究邹朋飞著江西高校出版社书书书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研究/邹朋飞主编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6ISBN 978 7 81132 912 4.商 .邹 .商业银行 经济效率 研究 中国.F832 33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0)第 107909 号出 版 发 行社址邮 政 编 码总编室电话销 售 电 话网址印刷照排经销开本印张字数版次印数书号定价江西高校出版社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 96 号330046(0791)8504319(0791)8513417www juacp com南昌市光华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太元科技有限公
2、司照排部各地新华书店850mm 1168mm1/327 75209 千字2010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1 200 册ISBN 978 7 81132 912 425 00 元赣版权登字 07 2010 10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内容摘要21 世纪是以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新金融时代。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的运营向全球化、全能化、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效率状况如何;2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
3、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检验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探讨了有关银行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效率与银行效率、成本效率与利润效率等概念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X 效率的来源,介绍了银行效率的测度函数和估计方法;分析了银行风险的生成机制与衡量方法、资本与风险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质量及其特征,介绍了一个基于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风险的银行效率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银行效率测度常用的软件(如 FRONTIER、STATA、LIM-DEP、DEAP 等),分析了各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指明了部分软件的下载地址,并附有一个 STA
4、TA 软件的操作数据和程序代码。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成本绩效、资产配置绩效和信用风险状况,利用随机前沿方法和 Malmquist 指数方法测度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了国有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发现: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测度具有重大影响,不考虑它们将导致测度出的银行效率水平出现一定的偏误,同时影响按该水平进行的排序;我1内容摘要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较差,其中非上市类银行和上市类银行的效率状况较好,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较差。再次,本文分析检验了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外资银行进入等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它们的作
5、用机制。发现“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并不成立;第一大股东的国有化对银行效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外资持股、内部人持股、国家持股对银行效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银行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2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研究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第二节国内外银行效率研究的内容与结论第三节银行效率测度方法的发展及在中国的应用第四节创新和突破第二章银行效率的一般理论分析第一节效率与银行效率第二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 X-效率第三节银行效率的测度函数与估计方法第四节银行效率测度的常用软件简介第三章资本结构、资产质量、风险与银行效率第一节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其分类第二节
6、商业银行风险的生成机制第三节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衡量方法与评价第四节银行的资本与风险第五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质量及其特征第六节基于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风险的银行效率模型第四章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第一节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的形成与演变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财务指标分析第三节中国商业银行 X-效率的实证分析1目录第四节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分解 基于 Malmquist 指数法第五章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第一节银行产权结构的内涵第二节当代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形式第三节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与效率第四节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效率第五节产权结构是否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检验第六章外资银
7、行进入、市场结构变化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演进第一节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现状及特点第二节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及测度方法第三节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的结构第四节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变化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一节在加快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积极改善市场结构第二节加快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提高银行技术效率第三节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银行 X-效率水平参考文献后记2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研究书书书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问题的提出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新金融时代。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逐步打破对银
8、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的运营向全球化、全能化、巨型化的方向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将国有银行逐步转变成国有商业银行,相继组建了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等 13 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组建了一百二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一个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众多组织形式的银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有效提高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了银行效率。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上仍然偏低。2001 年 11 月 12 日,在卡塔尔的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逐步取消外资进入我国金融领域的限制。2007 年
9、4 月 2 日,经银监会批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将我国国内的分行改制为子行,可以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包括对大陆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这表明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国,中外银行之间的全面竞争即将开始。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提高我国银行的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银行的效率,改变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局面。本文以为,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片面强调银行规模,强1第一章引言调市场占有率,注重银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银行效率;我们存在着理论认识的不足,受错误理论指引的政策的误导。要从理论上澄清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以银行效率为中心上来。从
10、长远的角度看,银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银行的效率。银行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银行防范风险的关键。如何测度银行效率?决定银行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机制影响银行效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差距如何?这种差距是怎样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现代银行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和准确,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探索,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银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效发展。本文以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主体,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对银行效率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中
11、国商业银行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银行效率理论,也有助于推进和拓宽我国银行理论研究领域,为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提高银行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第二,本文对银行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影响程度做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发展道路,尤其是对于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利用后发优势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体系,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第三,银行效率问题是当前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制外增量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期特征,在经济增长初期,这种外延性的发展可以掩盖银行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但随着中国 20 余年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依靠外延推动显然已经不能适
12、应时代的要求,这时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内涵性变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中国银行业存量的革命。2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研究第二节国内外银行效率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国外银行效率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国外对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的时间较早,大约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研究成果很多,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并以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Alhadeff(1954)是最早研究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以总费用/信贷和投资的比率作为平均成本指标,信贷和投资等收益资产作为产出,分析了加利福尼亚州 210 家银行 1938 年至 1950年的相关数据,得出银行业存在着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
13、成本规模效率。Schweiger and McGee(1961)以总资产作为产出,研究了美国 6000 余家银行的费用成本状况;结果表明:单一制银行的费用成本随存款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分支行制银行的成本费用规模效率不明显。Bell and Murphy(l968)使用边际分析研究了美国238 家银行的成本效率,结果支持成本递减或收益递增的银行规模效率,并指出大银行的规模效率来自于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Ben-ston、Hanweck、Humphrey(1982)运用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从银行制度角度研究了单一银行制效率与分支银行制效率,得出在总分支银行制度下,其规模效率要比在单一银行制度下显著。这
14、时期经济学家对银行规模效率的研究结论基本上一致,即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出相对平坦的 U 型状态,中等规模银行在规模效率上要优于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但并不是银行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唯一的争论在于最低成本规模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说 U 型平均成本曲线的底部在何规模上。但 90 年代的研究向这一传统的结论发起了挑战,小型零售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滑的 U型,其可能存在规模经济,而中等规模的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对大型银行而言,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能够证实其规模效率的存在(Tichy,1990)。3第一章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各国商业银行为了摆脱金融管制而
15、实施金融创新,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上,理论界对银行效率的研究重点扩展到银行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经济学家 Baumol、Panzar 和 Willg(1982)、Bailey 和 Friedlae-nder(1982)提出假说,认为从事多种业务经营的银行可以享受到成本降低或得到多种供给利益,从而提高银行效益,其原因在于固定成本的分摊(Spreading fixed cost)、信息共享(Information economies)、风险降低(Risk reduction)和客户成本节约(Customer cost economies)等方面。但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比较困难,一
16、个国家的所有银行几乎都提供近似相同的多种产品和业务,金融分业只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同国家的银行业不具有可比性。1987 年,Kolari,James 运用“聚类分析法”设计了“双产品业务范围经济效率模型(Model for degreeof scope efficiency for two outputs)”,对美国约600 家银行按各类业务占比状况分为农村类银行、城市类银行、批发业务类银行以及零售业务类银行等四组,进行了范围经济假说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组别的银行,当经营的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时,都具有降低成本的范围经济效率。Berger(1993)从利润函数和成本函数出发提出了最佳范围经济效率(Optimal scope efficiency)的概念,他认为,范围经济效率应该既包括产出组合的收入效应,又包括投入组合的成本效应。Altunbas、Molyneux 和 Thornton(1997)对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法国的大银行存在范围经济,而小银行范围不经济;德国中小银行存在范围不经济,大银行范围经济;意大利的银行企业存在范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