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例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国家地方志的编纂要求、体例和方法,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庆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二、本志编纂时间上限以先秦所留史料记载时间事件为起点,下限至2010 年底。全志采用横向编排、纵向记述、纵横结合的编纂体例,坚持实事求是、略古详今的编纂原则,重点突出改革开放 30 年来庆城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三、本志突出陇东解放区教育事业的历史传统和长庆油田 30 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现代特色,从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角度勾画庆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轮廓。陇东解放
2、区教育事业和长庆油田 30 多年的教育事业均分专章叙述。四、本志对全县所有中学均作全面介绍。所选小学简介以创办时间和办学规模为依据。教育人物以职务、职称和获奖级别为标准。入选人物只作简介;行政人物、获国家级奖励人物和有突出成就者前附照片。行政人物按任职前后排列,获奖人物和有突出成就人物按获奖时间和取得成果时间编排。各学区列表教师以参加工作时间为序。五、庆城县冠名及区域划分前后有别,本志中总体以庆城县冠名,具体叙述中则按当时所处时间的称名称之。各区域以 2010 年底的名称为准。六、对于省、地各类学校,1986 年以前属庆阳县境内的作了简要记述。1986 年以后划归西峰市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未作
3、具体叙述。七、本志以甘肃省地方志行文规定 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出版物的具体规定为准,采用语体文叙述,尽量不用引文注释,对人物和有关事件只直陈其事,不加褒贬评论。1八、本志按章分节编排,每章前有简要概述,分节叙述有关内容。九、本志所选照片,着重体现领导的关怀和意义较大的活动内容;题字书画选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十、附录所选文献均坚持详今略古原则,以文献产生的时间为顺序编排,注意突出时代特色和重大活动。2庆城县教育志书书书序中共庆城县委书记庆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庆城县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先祖不窋在这里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先河。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出土了著名的“环江翼龙”化石,发现了多处齐家文
4、化、仰韶文化遗址,孕育了岐伯、傅介子、李梦阳、米万钟等一大批历史名人。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绝非偶然,盖因教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兴起私学,为庆城教育之始;两汉设官学,隋唐时期形成科举制度,元明清儒学、社学、义学兴起,凤城、庆兴和彭阳书院影响深远,使庆城形成了耕读传家、诗礼育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庆城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庆城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各类社会教育和普通小学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40 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陇东中学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结束了庆城县没有
5、普通中等教育的历史,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成为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庆城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科教兴国方针的引领下,庆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两基攻坚”、“三教统筹”、体制转轨和课程改革等重要历史阶段,庆城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较好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提高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素质,全县教育事业进入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编写庆城县教育志,旨在比较完整、恰当地梳理和
6、反映庆城教育的发展历程,系统地学1习和弘扬全县教育事业的光辉历史、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和智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提供宝贵启示和精神动力。修史以资政,育人以兴国。编写庆城县教育志 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总结庆城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又一重要成果。纵观全志,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勾画出庆城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轮廓,理清了历史脉络,总结了成败得失;二是较为详尽地展示了默默奉献教育事业的许多鲜活的人物事件,使我们从中领悟到庆城人民历来尊师尚学的纯朴民风,历届政府兴学重教的务实作风,全体教师勤奋敬业
7、的严谨教风,历代学子积极上进的浓厚学风,这是我们庆城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和优秀传统,也是庆城县教育志 所要向世人展示的主要内容,更是我们应该永远追求的目标;三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存史、资政、教育作用,相信它会对庆城各项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谨述数语,权以为序。二 O 一一年三月二日2庆城县教育志书书书目录概述(1)第一章教育制度(5)第一节清末以前的教育制度(5)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12)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13)第二章教育管理(17)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沿革(17)第二节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20)第三章教育经费(27)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
8、经费(27)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31)第四章教育设施(37)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设施(37)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设施(39)第五章教师队伍(47)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教师队伍(47)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队伍(52)第六章陇东解放区教育(77)第一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77)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79)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83)第四节各类教育事业的创办与发展(86)第五节教师队伍建设(119)第七章幼儿教育(121)第一节发展概况(121)第二节课程与管理(123)第三节师资培训(126)1第八章小学教育(131)第一节发展概况(131)第二节学校设置与管理(
9、136)第三节学制与课程(141)第四节思想品德与劳动技术教育(147)第五节学区及部分小学简介(151)第九章中学教育(261)第一节发展概况(261)第二节学制与管理(269)第三节课程与教法(271)第四节思想品德教育(278)第五节体育卫生工作(281)第六节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简介(284)第十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325)第一节发展概况(325)第二节学校设置与管理体制(327)第三节学制与课程(329)第四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简介(332)第十一章中等师范教育(337)第一节发展概况(337)第二节管理体制(339)第三节课程、学制及培养目标(340)第十二章高等教育(345)第一节发
10、展概况(345)第二节教学与科研(346)第三节后勤服务工作(347)第十三章成人教育(349)第一节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349)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352)第十四章现代教育技术(361)第一节电化教育(361)2庆城县教育志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363)第十五章特殊教育(367)第十六章教育科学研究(369)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机构(369)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活动(370)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375)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刊物(378)第十七章教育人物(381)第一节行政人物(381)第二节获得各类奖励和具有高级职称人物(391)第十八章长庆油田教育(431)第一节幼儿教育(431)第
11、二节小学教育(432)第三节中学教育(434)第四节中等专业教育(437)第五节职工教育(438)附录(441)一一、教育教育文献选辑文献选辑(441)1.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关于陇东中学 1941 年年终工作总结指示(441)2.陇东中学简史艾提石林(443)3.庆阳县速成识字法实验班全部突击阶段工作总结报告(455)4.庆阳县 1954 年冬学工作总结(461)5.庆阳县 1954 年教育工作总结(467)6.庆阳县中小学工资改革工作总结(474)7.庆阳县 1959 年文化教育工作总结(477)8.庆阳县文教工作会议纪要(481)9.整顿一年成效初见(489)10.当前全县教育工作有关情况和
12、问题郑世昌(499)1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中学教育质量(504)12.庆阳县公社中心小学教育质量检查情况报告(512)3目录13.关于对全县教育经费的审计报告(517)14.庆阳县中小学教育工作七项督导检查总结(523)15.在陇东中学建校 5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敬延年(530)16.在陇东中学建校 5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褚宪(531)17.贯彻纲要 精神加强基础教育把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任正令(532)18.在陇东中学建校 6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陈克恭(545)19.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庆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杨建仁(547)20.庆城县教育局工作制度(
13、558)21.庆城县教职工管理办法(578)22.迎难克坚进位争先努力开创庆城教育工作新局面宋治平(591)23.在陇东中学建校 7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闫晓峰(599)24.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601)25.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607)二二、捐捐资资助助学学情情况一况一览表览表(611)三三、1977197720102010 年全县初年全县初中中、高高中中升升学学人人数统计表数统计表(632)四四、教育教育大大事事记记(634)4庆城县教育志概述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秦汉时期先后名为义渠县和郁郅县;唐宋时又名为弘化县、安化县和顺化县;明清时恢复为安化
14、县;民国初年改为庆阳县;2002 年撤地建市时易名为庆城县,历史上曾是州、府所在地。地处东经1071632至108549,北纬352537至361722之间,总面积2692 平方公里,辖 5 镇、10 乡、4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32.7 万。1969 年长庆油田会战时,长庆油田勘探局机关始设于县城北关,1998 年局机关搬迁西安后仍有部分单位分布于庆城县境内,西峰油田部分作业区分布于庆城县的白马、赤城、驿马等乡(镇),油田开发前景良好。庆城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不窋曾于此教民稼穑,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先河,教育也由此融入到了周先祖生活的各个部落。诗经 中的诸多光辉诗篇,都
15、是陇东一带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春秋时兴起的私学,西汉设置的官学,都使儒学教育在庆城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秦于此设北地郡,为此后历代王朝将庆城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夏时兴教设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汇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庆阳府儒学、社学、凤城书院、安化义学相继出现,使教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和青睐,接受教育自然也就成了人们进身仕途和走向文明的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庆阳县始设庆阳府中学堂和安化县(后改为庆阳县)高等
16、小学堂以及西峰、董志两所小学堂,使庆阳近代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新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在全国实行民国学制,提倡男女平等,废除科举制度,禁止诵典读经,倡导国民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庆阳县即设立劝学所,主管并督查全县教育事宜,全县的中小学堂即改为中小学校,使近代新的教育体制在全县得到了初步确1立。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陇东解放区特殊的历史地位,陇东解放区教育事业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但发展了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在庆城创办了陇东解放区唯一的中学 陇东中学。冬学、夜校、识字组、干部培训班等都成为对陇东解放区人民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这些活动也为解放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成功经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积极借鉴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教育改革基本原则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先恢复和维持现状,再逐步改造,稳步前进”的教育工作方针,将县内教育行政机构及所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