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李生信著.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9ISBN 978-7-5525-0423-1.文 .李 .汉语文化语言学研究 .H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38630号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李生信 著责任编辑 陈 帅 封面设计 千 寻 责任印制 郭迅生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地址银川市北京东路139号出版大厦(750001)网址http:/网上书店http:/www.hh-电子信箱邮购电话0951-5044614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印刷装订宁夏书宏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委托书号(宁)0012654开 本 880mm1230mm 1/32印 张
2、 8.5字 数 300千版 次 2012年10月第1版印 次 2012年10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525-0423-1/H10 定 价 36.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001前 言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日益兴起的文化语言热,本人在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来解读古今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入21世纪,本人又从语言文化的视角,探析西北回族独特的语言现象。到了2009年,本人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文化语言学”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促使本人在文化语言的研究方面更加用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书的内容就是这些教学和研究心得的汇集。通俗地说,语言就是人们
3、所说的话;规范地说,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能把语言单纯看作结构形式体系,也不能把语言简单看作人类的天赋机制。语言是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的文化世界的基本成分,语言对于人类文化具有建构、保有和传承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就是语言世界,因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审美情趣、风土民情等等无一不是文化语言学所关注的。人类学家利用语言材料来研究无文字记录的民族文化,考古学家根据共同词汇来研究古代文化,民族语言学家把语言学引用到现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002代文化及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对这些研究方法,中国语言学家称之为文化语言学。语言现象中有文化,文化现
4、象中有语言,两者互为依存,文化语言学着眼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探讨语言和文化在不同历史层面上的关系,包括现代语言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古代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关系,现代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关系,语言变化和文化变化的关系以及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关系,等等。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同时,个人的世界观又受到语言的制约。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观念并不等于外在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意识的决定,而个人的世界观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反映在民族的语言中,接受了这个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个民族的世界观,因此,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逃避不了民族语言的控制。美国人类语言学家
5、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在比较美洲印第安各个民族的语言时,证实了每个民族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色彩观念、亲族观念、主语宾语观念都不一样,这些民族观念反映在语言上,个人观察世界是按照本族语言固有的分类系统和特别的语法来观察的,每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语言小区,依照这个语言小区的词汇与语法互相沟通而得到满足,在这个语言小区长大的个人,其思考方式往往受到语言系统的型塑,因此,语言不但是言语的工具,同时也是观念的塑造者。研究语言如果脱离了民族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土生土长的本土语言理论,其兴起的内在元素,就注定了这种本土性。从其产生看,本世纪初从马氏文通开始形成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丢失了一些
6、本应继承的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而一头扎进西方语言学的洋理论中,脱离了汉语的土壤,而西方的结构主义只注重描写语言的形式分析、分布分析、层次分析,隔断了语言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从而导致语言研究越来越疏离乃至隔绝于语言的人文属性。文化语言学就是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建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旨在结合传统的文化背景,003前 言观照汉语的语言事实,从而建立能够较好解释汉语特征的语言学理论,并且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除对语言理论的建构之外,对于许多具体的语言现象也十分关注。因而,中国文化语言的本土性是始于先天,而成于后天,浑然是土生土长的。文化语言学没有直接的先行者,因而,它不是对中西传统的机械照抄
7、,也不是对语言现状的简单界定,它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语言学的革新势必形成文化语言学这一新的发展视野,这首先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学术上的闪耀。21世纪初,世界日新月异,事事都在求取新的生存方向,语言学在21世纪的特点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文化语言学正是符合这个时代主流的。当代的语言现象、语言变化,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在语言交际、语言交流与文化的研究上,时代性格外鲜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实用价值是双重的。首先是语言的研究不复曲高和寡,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接触交流,为其他学科提供服务。一方面把多种人文学科引进语言学,另一方面也把语言学引进别的人文学科,如哲学、人类学、民族学、文
8、化学、社会学等。其次,现阶段的研究主动地向应用领域迈进,试图使语言学走出不食人间烟火的误区。于是,语言学与实际社会生活日益亲近,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日益提高。本书的内容正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运用的一个尝试。全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古今语言钩沉”,二是“回汉语言比较”。两部分虽然研究角度不同,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纽带,即语言的文化解读。“古今语言钩沉”主要反映了古今汉语变化研究的成果,作者站在语言文化的视角,从语言的历时变化出发,既分析了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之处,又重点分析了古今汉语的变化,总结出了古代汉语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殊现象,并对古代先哲的一些语言观及其对传统语言学的影响进行
9、了分析。古代汉语向来深奥难懂,但运用文化语言学的工具去解读,却能够产生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回汉语言比较”系统总结了西北地区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004回族话的基本构成、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阐述了回族话的社会文化价值,回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回族话中的民俗事象等,分析了回族话有别于现代汉语的一般特征,用民族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界定回族话,有一定的理论创见。回族并没有独立的民族语言,回族语言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所以,文化语言学是阐释回族语言的民族语言特征的最有效理论。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文史学院及同事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谢意。作 者 2012年6月001目
10、录古今语言钩沉文言实词虚化的基本因素/002“为”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判断词/009 中心词省略辩正/016 汉字形成的文化基础/024 文化的发展与词汇的变迁/031汉语语法中的文化因素/038古汉语同实异名的文化意蕴/049 古汉语特殊述宾关系的思维形式 /056 古今称谓词分化的社会意义/064 古今方位词的特殊用法及其文化本源/067试论论语对二陈修辞观的影响/075左传“乘”字考察/083 战国策士公关语言的基本构成/091 论语“辞达”观产生的伦理基础/098 庄子中的“气”及气化词的文化本源/105 先秦诸子学说的符号意义/111 从结构主义到文化语言学/118002回汉语言比较回
11、族话形成的民族语言基础 /130 回族话与回族文化的同构性/137语言禁忌与回族的人文观/144 回族语言中的民俗文化/151 回族亲属称谓的文化意义/158 回族话中借词的特殊性/163 从语言接触理论看回族母语的演变/173 回族的经名和官名/179 回族谚语的宗教本源/185回族话的地异音殊和异地同词现象/191 回族话中专用词的宗教本源/198 回族话中的别同现象/206 回族语言的民族属性/210西北回族话中的近代汉语词汇/222 西北回族话中宋元明白话词汇的传承与变异/232西北回族话中汉语普通词汇的宗教专用化现象/239西北回族话对汉语佛教词的回避与接纳/245西北回族话中的汉语
12、同形义异词/252西北回族地名的民族本源/259古今语言钩沉002文言实词虚化的基本因素 对于文言虚词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以往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研究,过分注意了它们的分类、界定和兼类等问题,忽略了它们之间滋生和寄生的关系。其实,文言虚词大多由实词虚化而来。一文言实词虚化,是一个词义派生和变迁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诸多催变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语义因素,即词义的滋生,也就是引申。当一个词有两个以上意义的时候,就有了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文言实词虚化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实词与虚词,本义和引申义的区界问题。如果借用传统的“六书”理论来分析词义的演变,我们会觉得,大凡词的本义都是具体的、确实的、
13、有根源的,虚词正是在这种实词义的基础上虚化而来。虚化的因素之一就是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的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有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新义的脉络是比较明晰的,它须沿着一定的轨迹运行。在引申过程中,可能有的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也有的词义则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须形成有序的词义演化系统。文言实词虚化的引申,纯属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例如“向”,由“北出墉也”(说文)这一本义引申出了“方向”“朝向”“趋向”等义项。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主从关系还是清晰的。这几个引申义都跟“北出墉003古今语言钩沉也”所表示出的“方向”有关,引申义直接和本义发生关系,
14、从而体现了词义繁衍过程中的继承性。这是就一般意义的引申而言。如果沿着“向”的引申线索往深层引申再探究下去,文言实词虚化的引申就不这样简单了。例如:(1)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晋书谢安传)(2)向从图下过,见令史受杖。(世说新语政事)(3)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汝则反迷矣。(列子周穆旦)以上例子中的“向”,按照杨树达先生的诊释,应分别为,例(1)“方所介词”,例(2)“时间副词”,例(3)“假设连词,与(假若)同”(见词诠)。这虚化的意义,除了例(1)跟方所有关,还能看出它和实词义联系的痕迹外,很难看出其他几个虚化义跟实词义的联系。这是文言实词虚化的一种特
15、殊引申。这种引申,使词由能够表示名物、动变、形容等实词义的特性派生出只起介连、助叹等虚化作用的新特性。词的意义、性能和作用等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而虚。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也由近及远,由清晰趋于模糊。这种引申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引申是在本义引申出新的实词义的基础上通过词义虚化的再引申,虚化后的词义和本义的继承关系虽然并不十分明显,但还隐约可见。前面我们提到的“向”表示方所介词这一虚义项,就是这样辗转生成的。“向”由“北出墉也”这一名词性本义,派生出“朝向”等新的实词义,然后才生成表方所的虚化的介词义,它们沿着一定的线索流变。“如是,则可自源沿流”“亦可自流拆源”,源与流相互沿延,呈流
16、线型引申。再如“从”,说文曰:“随行也”。由此再引申出“副词,随也”“介词,由也”“介词,随也”等虚义项(见词诠)。虽然这些义项呈辐射状排列,实词和虚化后新义间的继承性还是能隐约看出。文化视野下的语言研究004其二,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流变的痕迹十分模糊。这种由实词虚化出的新义项,距离本义较远,辨识起来也就比较困难,甚至,“有时候,它们渐变渐远,竟像和最初的意义毫无关系似的。这好比曾祖和曾孙的面貌极不相像”。诸如由“向”衍生出的表时间副词的意义,就属于这种引申,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这个表时间副词的虚义项和这个词的实义之间的任何联系。这种语变现象是否就意味着词义衍生过程中源流关系的脱节呢?不是。我们之所以一时还无法看出引申和本义之间的继承关系,这是因词义虚化造成的视觉障碍,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还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已经十分模糊了。表面上看,“向”表“北出墉也”,“方向”“朝向”“趋向”等,甚至作为方所介词,它们都跟“方所”有关,而“向”表时间副词的义项,则跟“时间”有关,二者似乎大相径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古人比较注重时空概念的联系这个支点出发来分析,时间不也有一个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