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生活美学/那守第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ISBN 7-227-02885-2.生.那.生活-美学.B834.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05113号责任编辑装帧设计出版发行地址经销印刷开本印张字数版次印次书号定价景 岚贾 莉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市北京东路 139 号出版大厦新华书店宁夏施尔福印刷有限公司7871092mm1/1632.25500 千2005 年 6 月第 1 版2005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ISBN7-227-02885-2/B-9846.00 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生 活 美 学那守第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生活美学
2、/那守第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ISBN 7-227-02885-2.生.那.生活-美学.B834.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05113号责任编辑装帧设计出版发行地址经销印刷开本印张字数版次印次书号定价景 岚贾 莉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市北京东路 139 号出版大厦新华书店宁夏施尔福印刷有限公司7871092mm1/1632.25500 千2005 年 6 月第 1 版2005 年 6 月第 1 次印刷ISBN7-227-02885-2/B-9846.00 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生 活 美 学那守第著书书书目录绪论001一、诗意的生活与迷失方向002(一)在变革的阵痛
3、中审视自身002(二)流行文化及其负面效应007(三)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011二、审美的陶冶与素质教育016(一)审美素质教育的提升016(二)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020(三)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023三、美学的研究与审美困惑027(一)中国美学的坎坷道路027(二)忘却自身的悲哀030(三)关注当下,学以致用033四、当下的生活与以人为本048(一)建构个体审美心理049(二)审美地掌握人生052结语060第一篇探究爱美之心063第一章心灵的审美需要065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066(一)自我意识的出现066(二)精神自由的追求068二、求真、向善和爱美的本质力量071(一)求真:自由的自觉的活
4、动072(二)向善:社会关系的总和075(三)爱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078三、审美的主体客体083(一)审美主体:个人的生命表现084(二)审美客体:心灵的认识对象091第二章审美心理的基本因素099一、审美感官的构成前提100二、心理活动要素的审美品格105(一)感觉是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106(二)拓展心理空间的联想想象110(三)情以物兴,物以情观119(四)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追问125三、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130第三章赏心悦目的美感愉悦136一、美感起源的历史探讨137(一)概念不明的“美”的混战138(二)种种美感起源说142二、美感形成的精神源泉149(一)人口生产是美感产生的基础1
5、50(二)劳动生产是美感的主要成因154(三)自然的孕育和交感共鸣159(四)精神生产与艺术表现162三、美感的特征和意义164(一)生存、生活与生命的审美表现164(二)诉诸心灵的精神享受165(三)审美意象的特殊认识167(四)传统文化与历史规律169第四章真善与美丑171一、真、善与美171(一)美与真、善的联系172(二)美与真、善的区别176二、丑就在美的旁边178(一)丑的复杂性178(二)赞美生活与诅咒生活并举186(三)反映丑不等于艺术丑188(四)艺术世界的假冒伪劣195第二篇追求审美享受205第一章形式美的构成与表现207一、形式美与形式感208(一)形式体现心灵208(二
6、)形式美的独立价值211二、形式美的表现规律213(一)形形色色的感性质料213(二)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218三、形式美的差异变异224(一)表现形式的流动变异225(二)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226第二章不同领域的审美形态230一、社会审美客体231(一)人类自身是首要的审美对象231(二)社会美的分类233(三)社会美的特点254二、自然审美客体256(一)自然与人256(二)自然美的形态258(三)自然美的特点260三、精神审美客体262(一)自觉的审美创造263(二)艺术形态的美学属性267(三)艺术美的特点278第三章追求审美享受286一、审美享受层次287二、享受日常的审美生活290(
7、一)身体的锻炼与修饰290(二)生活的内容和情趣296三、回归自然和欣赏艺术301(一)自然美的欣赏301(二)艺术美的享受307四、把工作变成享受314(一)生活首先是劳动315(二)从劳动中发现乐趣316(三)在工作中创造人生318第三篇陶养审美心性321第一章审美愉悦在于意象323一、物以貌求,心以理应324(一)立象以尽意324(二)未经物化之心象326二、审美心理的基本形式327(一)意中之象328(二)象中寓意332三、流动空灵的审美意象337(一)创意之象的丰富性339(二)意中之象的流动性340(三)表意之象的多义性341第二章不同性质的美感愉悦344一、阴柔之美345(一)对
8、象的柔美特征346(二)柔美和谐的心性陶养347二、欢喜之美351(一)对象的欢喜特点351(二)轻松机敏的心智启迪354三、阳刚之美358(一)对象的壮美特征359(二)奋发激荡的灵魂反映361四、悲伤之美364(一)对象的悲伤特点365(二)获得悲剧美的前提369(三)悲伤之美不是悲观371第三章陶养审美心性376一、审美心性与情感方式377(一)情感需要和情感因素377(二)情感的存在、满足和功效方式380二、对卡塔西斯的重新理解383(一)舒散阻碍的宣泄383(二)清除毒素的净化389(三)有益身心的陶冶392三、良好心性的理想目标397(一)健康协调397(二)个性风采400(三)乐
9、观豁达406第四篇创造审美人生413第一章生活的审美情趣415一、提高审美能力416(一)遗传因素与实践条件416(二)从感觉到感悟418二、发现审美世界423(一)第二视觉423(二)审美心境425三、培育审美情趣428(一)审美情趣的构成因素429(二)审美趣味的形成途径433(三)审美情趣的高下之分434四、构建审美理想438(一)愿望构想439(二)引导规范440(三)表现形式441(四)现实与理想的反差442第二章独特的审美认识446一、审美的理解意会447(一)认识的选择方式447(二)充满敏感的观照450二、审美的顿悟直觉453(一)直观和理性453(二)经验与顿悟455三、审美
10、的艺术认识457(一)生命的反射458(二)社会性艺术461四、审美的人生观念463(一)美感的观念性463(二)自然、社会与他人465(三)生存、生活与生命466第三章创造审美人生472一、爱情与家庭473(一)情爱之花474(二)婚姻之果478(三)家庭组合482(四)中外比较485二、爱好与创造487(一)先苦后甜487(二)审美创造489三、审美与人生497(一)令人困惑的教育498(二)建设和谐的人性世界500(三)从孙犁和刘翔看审美人生502后记507书书书绪论贝多芬在阐释其第九交响乐 的主题形象时说,听!这是命运在敲门。这个作为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音乐形象被当代中国人配上歌词,在电
11、视的酒类广告上高唱着:“干!干!干!干 ”拥有十几亿观众的堂堂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此等节目,不知道这是显示中国人的智慧,还是展示我们的愚蠢;是显示中国人的幽默,还是展示我们的恶俗。生活如此,那么美学呢?马克思早年写过一首讽刺诗,其中有一节提到了黑格尔:“原谅我们这些编造讽刺诗文的家伙,/倘若我们哼得不那么搭调,/我们是从黑格尔那里学来的,/还没有把他的美学涤除干净。”这里容易造成对黑格尔美学的误解,马克思是彻底研究了黑格尔的美学 并通晓黑格尔的文艺观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约翰斯敦对此评论道:“马克思在这里设想如何实际应用黑格尔的美学。如果它不能帮助诗人写得更好,那又有什么用途呢?”问题就在这
12、里:如果生活没有美学引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美学不能引领生活,那又有什么用途呢?生活美学 就是由此引发出的一个研究对象。1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2 年,第 30 页。一、诗意的生活与迷失方向“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根据荷尔德艾的诗句提出了“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命题,强调人的存在的根基应该是诗意的。这是对于人类和谐发展的呼唤,也是对于现存世界的批判。(一)在变革的阵痛中审视自身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和高速化的特点。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社会的其他矛盾,甚至还引发了新的矛
13、盾,诸如人口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恐怖主义、局部战争不断等等。时代快速发展,但也问题成堆。1 精神危机由来已久在时代的病灶中,精神危机由来已久,而且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分工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又带来了人的片面发展。工业文明的成长把人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内,会伤害人的内在灵性。工业社会的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把人异化为机器的奴隶,人成了被束缚于无生命的机械组织中的一个零件,“永远束缚于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它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
14、,而是把自己变成他的职业和学科知识的一种标志”。知性思维的盛行,技术规则的推广,专业分工的细化,在提高人类总体力量的同时,又从根本上破坏了个体生命应该具有的丰满与完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张扬,把人的情感领域越挤越窄。最终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现代的工具技术拜物教对人性的残害,“归根结底是要把生2北京大学: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584 页。席勒:美育书简,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第 51 页。命的本质本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处理”,“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也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能”。虽然人们分享到技术进步的好处,但它所
15、建立起来的机械世界,特别是这个机械世界对人的强制性的分割与组织,却又肢解人的健全生命,使之丧失了本该具有的质朴圣洁与青春激情。这使人类精神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波折,在科技理性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近代以来,西方人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中国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无论是西方人信仰宗教的精神传统,还是中国人重视伦理的精神传统,在时代的变革中,传统理念都受到了削弱,使精神寄托有所缺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满足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荒原。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
16、地崇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食欲的劣性从竞争而变成抢夺。“科学愈昌明,宗教愈没落,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在西方,有人甚至认为现时代是世界之夜,“在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严重地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心理危机在一个混乱分裂和对未来捉摸不定的美国社会中,到处蔓延”。从“上帝死了”,直到“人也死了”,人像漂泊的游子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人遗忘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有“灰色人生”、“精神沙漠”的提法。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个精神危机逐渐蔓延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一个精神贫困的时代,该如何找回我们因世俗所累而丢失了的本真?2 中国人的特殊心态对于中国人来讲,还有着自己特殊的经历:翻阅 20 世纪中国百年历史,充斥着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从江西人民送别红军,到邓小平在“文革”中再度被发配到江西,当年“造反”、“闹红”时期人们“丰衣足食无折磨”的愿望一直是百姓心中的企盼。直到改革开放,在停止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政治运动之后,中国人民才迎来了政治宽松祥和、经济繁荣发3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第 5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