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白银白文科主编责任编辑何荣昌装帧设计马传荣出版发行甘肃文化出版社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曹家巷1号邮政编码 730030电话 0931-8454870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印刷兰州瑞昌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厂址兰州市定西南路二支路134号开本 85011681/32字数 180千印张 7.5印数 1-2000册版次 2011年11月第1版印次 2011年11月第1次书号 ISBN 978-7-80714-749-7定价 18.00元如发现印装错误,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走进白银/白文科主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11ISBN 978-7-80714-749-7数据图书在版编目(C I P)CIP()
2、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226608号.走.白.白银市-地方史.K294.232011 走进白银 编辑委员会编 委 会 主 任张廷魁编委会副主任白文科刘秀李义朱元年李策一李得秾张得珍彭维友李世荣编委会张廷魁白文科刘秀李义朱元年李策一李得秾张得珍彭维友李世荣陈金发赵俊哲罗骥德徐龙高志尊苏风宸张生才穆俊敏孙俊中李肃明李锦堂郭兴智宋玉武冀月凯马传荣王军民师杰主编白文科副主编穆俊敏 马传荣编辑高财庭张明清万全琳杜树泽白银市扶贫开发综!述万全琳/景电、靖会、兴电、刘川水利和曹若人饮工程概!况穆俊敏 马传荣 万全琳杜树泽 高子发撰写整理/三北防护林建!设万全琳/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马传荣整理/会宁县红军长征
3、胜利景!园马传荣整理/会宁红军长征纪念!馆马传荣整理/红色遗!址万全琳整理/沿黄风情旅游!线万全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马传荣万全琳整理/白银明清进士!考高财庭/现代白银籍将军简!介万全琳/劳动模!范宋育红苏震亚/白银区喜迎解放获新!生陶作武关统国/“白银市”市名的由!来宋育红/一爆出新!天赵秉森徐剑铭/“大跃进”时期的土法炼钢!炉宋育红/水川种棉史概!略苏志文/旱平川新墩、月河诸古城考!述张明清/关于迭烈逊渡口的几个问!题刘再聪/景泰岩画探!秘沈渭显/白银水川地方戏曲的发展演!变苏志文/靖远人的由!来杜树泽/村镇习俗概!说万全琳/靖远民间丧葬习俗浅!说杜树泽/白银楹!联高财庭/后记目录M
4、U L U旅游资源人物春秋民俗风情往事钩沉扶贫开发和水 电 工 程121 3 3 3 4 04 34 6 4 85 56 0 6 57 49 61 1 01 1 5 1 1 81 2 71 2 9 1 3 61 5 91 7 71 8 6 1 9 21 9 72 0 42 1 1 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走进白银1走进白银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白银市自然条件较差,干旱多灾,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发生的严重旱灾就不计其数。“大旱成灾,饥瘦流行”,“民大饥、饿殍盈野”,“灾荒频仍,死相枕藉”,“大旱,雹、蝗成灾,岁大饥,人食草根树皮,死者无数”。这些骇人听闻的记载,屡屡见诸地方史志。近百年间
5、,天灾仍持续不断,如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的海原、西吉发生 8.5 级地震,波及靖远、会宁一带,死亡 23.4 万人。1927 年,遭遇特大雹灾,粮食严重减产。1928 年1929 年,发生罕见的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根据当时会宁县的调查,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 33%。1949 年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实行了土地改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变,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仍然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53 年,会宁、靖远、景泰均遭大旱,农业收成极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各级政府急群众之所急,组织大
6、批车辆,运输救济粮食、白银市扶贫开 发 综 述32走进白银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物资,赈济灾民。1959 年1961 年是全国闻名的三年困难时期,不少土地无墒下种,庄稼连年歉收;农村人口外出逃荒,重灾区甚至发生非正常死亡;牲畜乏弱,农本丧失,农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党和政府正视困难,采取紧急措施,扭转了形势,帮助人民群众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1972 年再次出现持续十个月的大旱,夏秋无墒而失种,人畜饮水发生极度困难。政府既要解决救灾粮,又要解决饮水。当时靖远南部会宁北部一带,政府组织了近百台车辆运水。运水车辆所到之处,人畜相随,飞鸟相逐,喜鹊、麻雀站在桶边喝水而哄赶不走,缺水之严重可见一斑。各级政府在
7、领导群众生产自救的同时,层层向上汇报灾情。周恩来总理得知解放已 20 多年的定西地区(白银市所辖会宁、靖远当时属定西地区)群众生活竟如此困难时潸然泪下。中央立即采取措施,开展救灾。水利部、沈阳军区纷纷捐献了衣服、被褥及其他大批救灾物资,省、地、县分别派干部奔赴灾区,发放救灾物资,帮助群众渡过难关。1982 年,特大旱灾再次发生,缺粮缺水,牲畜无有饲草,严重的灾情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亲临定西、会宁重灾区视察、并指示中央和当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扶贫救灾措施。党和政府一向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困43走进白银难问题,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走出困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8、施。究竟哪种办法行之有效,人们一直在苦苦探索着,反复实践着。最初阶段的发钱粮、送衣被、援农械等一系列措施,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这种“输血”型的扶贫措施,终非长远之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个以“造血”型扶贫为主旨,以各种建设项目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大力发展生产,改变生产环境的开发型扶贫迅速展开。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大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地理条件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甘肃中部贫困面还很大。白银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旱灾,最突出的矛盾是缺水,于是,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水而大做文
9、章。白银人民具有兴修水利的光荣传统,早在明清时期,靖远、景泰、平川等地先后挖掘自流灌溉渠道十条,并借鉴外地经验安装了天车提灌。但是真正的大力发展提灌工程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7 年 12 月,靖远五大坪电力提灌工程兴建,开创了高扬程灌溉工程的先河。1969 年,白银区动员厂矿支援,发动群众投工,兴建了工农渠,灌溉面积 2.7 万亩。由于是民办工程项目,因陋就简,工程不达标,效益发挥得不理想。1983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54走进白银年,列入了“两西”重点加固改造项目,先后投资1302.8 万元,进行了部分泵站改建、设备更新,使灌溉面积扩大到 4.2 万亩。1969 年 10 月,国家投资兴建了
10、全国最大的景泰川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以下简称景电)。景电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69 年 10 月动工,1971 年 10 月 1 日通水,1972年开始发挥效益,1974 年 5 月主体工程建成,设计流量 10 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 30 万亩,实灌面积目前为 29.7 万亩。二期工程于 1984 年 7 月动工,1987 年通水,总投资 4.48 亿元。截至 2008年,一、二期灌溉面积已达到 100 万亩。新中国成立前,景泰县“水在低处流,人在高处愁,禾苗多焦枯,十种九不收。”景泰川电灌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景泰县的干旱面貌,人们称赞景电一期是“救命工程”、二期是“翻身工程”。
11、会宁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连续大旱,收成几无,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时的甘肃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司令员视察会宁、靖远后,立即向中央打报告,要求为靖远、会宁兴建一处电力提灌工程,以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面貌。于是,以工代赈的靖会电灌工程于 1971 年 11 月上马,于 1972 年上水,但灌溉效益不能很好地发挥。1983 年“两西”建设以来,将靖会工程列入重点改造项目。1983 年至1993 年,“两西”投资 4001.6 万元,外援 715 万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65走进白银元,不但对靖会工程予以扩建更新,还兴建了白草塬平田整地配套工程,甘沟二期上水工程,关川扩建工程,以及三
12、场原电灌工程。2002 年 5 月,靖会工程黄河水输入会宁县城,并承担给新堡子、甘沟驿两大人饮工程供水。目前控制灌溉面积达28.7 万亩,彻底改变了灌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被誉为靖会两县人民的救命工程和致富工程。靖远境内的刘川电灌工程开工于 1975 年 3 月,由于是民办公助,进展缓慢。1983 年列入“两西”建设项目,1984 年得到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1989 年全面完工。总投资 2540.2 万元,其中外援 825 万元。设计灌溉面积 7.5 万亩,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 6.4 万亩。兴堡子川电灌工程(以下简称兴电工程),1976 年 8 月开始筹建,由于资金得
13、不到落实,一直到 1984 年10 月才得以通水。1991 年工程全面达标,原设计灌溉面积 15 万亩,实际灌溉面积 16.4 万亩。兴电工程的建成,使平川区和靖远北部 4 个乡镇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抓好大型水利扶贫工程的同时,抓好人饮工程。白银市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2002 年至2007 年部分干旱山区连续五年没有一场有效降雨,水窖无蓄,农作物 100受灾,出现了饮无水、食无粮、畜无草、燃无料、来年无生产资料的危急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76走进白银情况,群众生存遇到严重威胁。“两西”扶贫期间,全市干旱山区开展了著名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共建成水窖 18.69 万眼,干旱地区户均 1.
14、7眼,建成涝池 2386 座,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267 处,累计解决了 35.5 万人、54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会宁县人畜饮水面最大,是人饮工程建设的重点。先后建成了 35 座人饮工程。其中四房吴人饮工程投资 136 万元,建泵站 3 处,提水高程240 米,1989 年开工,1992 年建成,解决了 1.3 万人、1.5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庄塬人饮工程投资90 万元,建泵站 3 级,提水高程 540 米,1989 年开工,1991 年竣工,解决了 1.04 万人、1.6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草滩乡人饮工程投资 85 万元,建泵站 3 处,提水高程 130 米,1991 开工,1993 年建
15、成,解决了 0.8 万人、0.7 万头牲畜吃水问题;刘家寨子乡人饮工程投资 71 万元,建泵站 2 处,提水高程 140 米,1989 年开工,1991 年建成,解决了 1.1 万人,1.3 万头牲畜吃水问题;河畔乡李家扶贫开发和水电工程198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三西”地区(以甘肃定西为主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从 1983 年开始,甘肃省中部地区以安定、会宁、靖远、通渭为代表的 20 个县区,和河西地区以民勤、古浪、天祝等 19 个县区,被纳入甘肃“两西”建设范围。甘肃省委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路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
16、”的工作思路,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87走进白银塬人饮工程,投资 62 万元,提水高程 110 米,1992 年开工,1993 年竣工,解决了 0.6 万人,0.5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分布在靖远的曹若人饮工程,总投资 162 万元,建泵站 4 处,提水高程 780 米,1989 年开工,1993 年告竣,解决了曹岘、若笠两个乡 1.5 万人,1.7 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分布在平川的有种田复兴人饮工程,总投资 162 万元,建泵站 1 级,提水高程 86 米,1989 年开工,1992 投入使用,解决了种田、复兴两个乡 1.5 万人,1.7 万牲畜的饮水问题。通过以上工程的建设,使各县区缺水面积较大地区得到了初步解决,深受当地群众的赞誉。政府针对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把人饮问题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重视,各方配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并从物力、人力、财力上全力支持,加快了人饮工程建设的步伐,注重因地制宜,广开水源,采取“引、蓄、提、改、集”相结合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