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408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127 大小:47.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_伍俊著.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 书 书书 书 书内容提要本书以电影导演孙瑜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创作及其所属的联华影业公司为研究内容,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联系当时中国电影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变革的大背景,对孙瑜的电影创作以及联华公司的技术变革历程进行了研究。孙瑜这一时期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在技术变革背景下发生的本体与美学变革,而联华公司在这一变革中的沉浮与得失,也能反映当时中国电影在经济、技术、市场等产业层面上的处境。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伍俊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ISBN 9787313206183.联.伍.孙瑜 电影影片 研究

2、19301937.J904.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1347号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著者:伍俊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地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邮政编码:200030电话:02164071208出 版 人:谈毅印制:当纳利(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10mm1000mm116印张:8字数:133 千字版次:2018 年 12 月第 1 版印次:2018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书号:ISBN 9787313206183J定价:6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联系

3、电话:02131011198前言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位重要的导演,孙瑜被称为“电影诗人”。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多地可能来自他较晚期的作品武训传及由此引发的政治事件。本书则将关注点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是在其电影生涯最初的十年中,他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尽管在后世研究者的描述中,他早期的电影多已被视为左翼经典,但重回孙瑜当年创作的客观语境,他的电影作品及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仍吸引我们重新感受这些陈年老片。除了导演孙瑜本身,吸引我们的还有他早期创作所依托的联华影业公司。作为孙瑜创作依托的背景环境,联华公司的发展与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密切相关,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为此,

4、本书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梳理和分析,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一中国电影史上影响重大的公司做了一番细致的描绘,并对关于它的诸多史实结论做出一些更新和补充。另一个与孙瑜早期创作密切相关的背景是中国电影的有声技术革新,两者在时间上大致重合。如今留存下来的早期孙瑜电影是一份完整的电影技术变革标本。本书将在梳理联华公司有声技术革新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孙瑜对电影声音元素的运用以及这一过程中电影艺术形式的变迁。“诗人导演”是孙瑜的同辈给他的称号,而“左翼导演”则来自后世研究者。这两个称号就像是暗藏了孙瑜电影秘密的谜面,指引我们从艺术风格与创作环境两个角度深入他的早期电影创作。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文化语

5、境、联华公司的发展以及有声电影的变革,本书将得以在制片条件、电影风格与形式、电影技术与变革等多重背景下对孙瑜早期电影的艺术特征做一番较全面的研究。目录绪论1第一节研究的缘起与意义1第二节文献综述4第三节研究方法与文章架构8第一章联华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孙瑜的创作史11第一节联华公司的成立(19301931)12第二节在矛盾危机中创作(19321935)21第三节华安:后联华时期(19361937)34第二章诗人导演:作者身份与个人风格45第一节作者论回顾46第二节联华的导演中心制49第三节诗意乡村与女性形象54第三章左翼导演:现实主义批评下的孙瑜电影63第一节新兴电影潮流中的联华公司64第二节在官

6、方和左翼之间69第三节左翼导演:历史的建构75第四章从无声到有声:电影本体变革中的孙瑜电影81第一节联华的有声片革新历程821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第二节默片:孙瑜的艺术探索89第三节有声片:真实幻觉的形成98结语103附录一联华影业公司大事年表105附录二孙瑜生平年表(19251938)112附录三孙瑜早期主要作品(19281937)114参考文献116索引119后记1202书 书 书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联华影业公司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与其相关的主题如国片复兴、新派电影、左翼电影、垂直整合的现代电影企业等都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讨论。联

7、华公司的导演,如孙瑜、费穆、蔡楚生、朱石麟等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群体,对他们的创作史、艺术观念、电影作品的研究,也随着史料挖掘的深入、新理论方法的运用而层出不穷。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阅读,我们不难体会到,对这些久远的研究对象的描述,仍多少缺乏一些严肃的、批判的历史口吻。不少有关联华公司的研究读起来,总像是罗明佑个人历史成就的光辉展示。对联华导演的创作研究,也多囿于传统的理论与历史话语,充满了进步与反动、软性与硬性、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对立。总体看来,这些研究在“论”上有余,而在“史”上不足。在理论方面,新的视角如现代性理论、性别理论、意识形态批评、国家形象等理论方法的运用,使得对这些老电

8、影的文本研究有了更加深刻别致的理论成果。而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不足,只要我们顺着这些研究著述的参考引文一一追溯其来源便可见一斑。虽然在对联华公司的研究上,原始资料局限在相当有限的范围里,但是,我们相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梳理和联系,关于联华影业公司及其导演的创作,不论是对已有的议题做出新的补充,还是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可供研究的内容仍然十分丰富。影史上的联华公司,其光辉的成就已不必赘言。除了高尚的制片宗旨,联华留在主流影史上的形象似乎是堪比美式托拉斯的垂直整合大公司,拥有成熟的发行放映网和多个制片厂。联华公司存在的时代,正好是中国电影从无声片转1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

9、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向有声片的时代。可是在这一点上,相比于明星公司、天一公司在技术引进与新式有声片探索上的积极努力,规模上不落下风的联华公司却被认为“态度消极”。从1931年到1935年,明星公司渐渐掌握了斥巨资引进的有声片技术,开始出品有声电影。天一公司则走得更远,在成功掌握了有声片摄制技术之后,很快调整公司发展战略,专门拍摄有声片,并发展出了具有类型片特点的粤语片。而此时的联华仿佛置身世外,虽然有关其有声片的消息频见报端,却始终未能出品一部合格的有声电影,直到1936年才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浪淘沙。这一历史事实似乎很不符合它在影史上的光辉形象,令很多研究者感到费解。为什么在

10、长达五年的时间里,联华公司的有声片出品几乎是空白?为什么联华公司的有声片革新如此缓慢?因为影院的有声改造耗费巨大?因为有声技术尚不成熟?还是别有原因呢?有声片的革新历程为本书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对联华公司制片活动的细致梳理,笔者描绘出一幅与现有影史记述略有差别的联华公司历史发展的图景,同时解答了上述诸多疑问。实际上,借助对有声片革新历程的考察,读者将会发现联华公司当时的真实处境。它远非如一般影史描绘的那样四处逢源、无往不胜,在“复兴国片”的口号背后,是接连不断的危机、挫折与内部矛盾。现有的研究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关注,多集中在诸如“国片复兴”“新派电影”“左翼电

11、影”等议题上。这些议题强调中国电影在30年代出现的一些新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然而,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忽略了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技术变革。尽管不少中国电影史著作对这一问题都有所涉及,然而大多令人遗憾地未能深入。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全面完整地描绘这一段技术变革史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30年代中国电影的认识,并且与现有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范式相比,技术史的研究角度也有一定的创新性。当然,全面完整地描绘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变革进程是本书力所不能及的任务,本书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联华公司以及孙瑜的早期创作上。

12、笔者相信,通过对联华公司发展史的描绘,将启发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当时技术变2参见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78页;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第159页。绪论革过程中电影业内部的改变和适应过程。孙瑜的早期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然而后人对他早期作品的研究多数仍然囿于如个人风格论、作者身份、左翼电影批评等十分有限的范围。不难发现,有声电影变革同样也是孙瑜早期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在他自己的自传中,孙瑜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对电影声音的尝试。细读他留存至今的那些早

13、期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声电影革新在他的电影中产生的影响。可见有声电影技术变革也是影响孙瑜早期创作的一大重要因素,这一点在现有的电影史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其生存和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语境中。对于孙瑜来说,除了有声电影的到来,影响他创作的背景因素是多重的,既有20年代留存下来的电影传统,也有后来30年代国民政府的政治话语和行政力量,还有渐渐兴起的左翼批评。现有的多数创作研究,不论是将孙瑜视为作者导演进而探讨具有其个人特色的电影艺术风格,还是将他视为左翼电影导演从而对其作品进行一番检视,研究的起点往往是,有的甚至仅仅是对电影文本的分析阐述,对于相关的历史背景、

14、文化语境则缺乏审视。这种忽视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阐述,显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正是意识到上述情形,本书首先将尝试描述孙瑜早期电影创作的文化与技术语境,为他的每一部作品确定历史位置,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辩证地借助已有的导演研究与左翼电影批评,重新考察孙瑜的早期作品,看看在一个充满了电影传统、技术驱动力乃至政治话语的电影创作语境中,导演实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最后,对电影声音的关注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入探讨电影本体的入口。相比于同时期的欧美电影,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缺乏对电影形式、本体的探索,不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批评或理论上,彼时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评论家似乎既缺乏意识又毫无兴趣。直到半个

15、世纪之后,中国电影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起关乎“电影性”的形式、风格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学界探讨的“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等问题,以及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黄爱玲提出的中国电影的“单镜头美学”等。可见,尽管30年代的电影人对电影性、电影形式等问题作出的探索极其有限,然而后世研究者却不乏在留存至今的影片中找出某种独一无二的体现电影本体特征的热情。在这一背景下,本书重新回到历史语境中,从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本体差异的角度来细3或许最为人所知的例外就是刘呐鸥。联华影业公司发展背景下的孙瑜早期电影(19301937)致分析孙瑜早期电影的形式特征。这首先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这

16、两种电影之间的差异,其次也将引导我们对上述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特征议题再次展开思考。总而言之,本研究的缘起在于诸多中国电影史著作中对历史上重要导演(孙瑜)的研究存在着简单化或忽视历史语境的问题。这种简单化或忽视要么导致研究陷入传统影史的论述框架,重复已有的论点,要么导致研究失去历史基础,成为空洞的理论套用。要避免这些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重新打开史料,进而构建历史语境,再结合相应背景合理深化研究。本书的研究就将顺着这一路径展开。第二节文献综述 关于孙瑜早期电影创作的研究文章,较早的几篇大都急于赋予他明确的左翼电影人身份,而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有关个人风格、艺术特征的论述。例如秦启明1990年发表的 大路拍摄前后便直接将孙瑜描绘成了英勇的左翼斗士。同年刘荧发表的论孙瑜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则从左翼理论的视角对孙瑜在联华时期的影片进行了解读。通过将片中情节、形象与左翼宗旨一一对应,文章试图证明这些影片是左翼思潮影响下的产物。1987年胡菊彬发表的影坛“诗人”孙瑜 兼评影片大路 一文在肯定孙瑜的左翼影人身份的基础上,又强调他“与整个左翼创作队伍有别”。文章通过对大路的详细分析,肯定了孙瑜电影的浪漫主义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