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415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274 大小:15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4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4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4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4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4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_14578515.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74页
亲,该文档总共2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做红山文化研究的拓荒者001做红山文化研究的拓荒者董婕、朱成杰是我校两位有为的教师,为红山文化所吸引并热心于红山文化研究,不为名利,辛勤耕耘,才有了本书所展现的科研成果。两位教师多年潜心著成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一书,笔者荣幸较早阅读并作推荐,又经若干真知灼见者赏识,终获2015年度辽宁省优秀自然科学著作殊荣,得到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出版。两位普通教师能有这样的收获,不仅要贺之喜之,而且应该大力推崇。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国文化传统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两位有为的教师投身于红山文化研究,有牺牲精神,也有勇气、远见。牺牲精神,

2、体现在研究红山文化有苦有乐,有付出,但很少回报;勇气、远见,体现在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宽、价值大、有社会需求、关心者多,投身于对她的研究,值得。有牺牲精神,有勇气、远见,才有为。两位有为的教师充分利用了红山文化的“地利”。牛河梁遗址地处朝阳,这是得天独厚的学术条件。红山文化,20世纪30年代发现,50年代命名,80年代发现了重要的遗址,如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随后还有胡头沟、那斯台、四家子等重要遗址发现、发掘。红山文化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多学科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时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保护、开发工作积极跟进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也进行了多年。共同的目标是把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

3、源的重要依据来进行探讨、研究、保护和开发。到了这个阶段和高度,红山文化已经不是一省的事情,而是全国的事情,甚至是全世界的事情。红山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后人的启发意义也会越来越大。在这个意义上,两位有为的教师把握了时代的重大主题。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把红山文化纳入古国的框架进行研究,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红山古国放射出多重智慧之光。第一,红山古国的智慧之光放射在衣食获得上,创造了适宜的生业方式。以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适应繁复多变的环境条件,在以往生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红山人首先解决衣食问题,创造了适宜的生业方式。这为能够持续生存下来、能够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

4、础。这些生业文明展开来讲,通过红山文化的细石器看到了“渔生业”方式的影子,通过某些细石器也看到了“猎生业”方式的痕迹。红山文化区植物多种多样,可采集食用的植物根、002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茎、叶和果等,遍布山川原野,红山人会充分地加以利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其来源一个是猎得的动物,一个是饲养的动物。古生物研究结论证明,野生的谷子、糜子以被子植物的物种在一亿多年前就在红山文化区存在了,当然一直以野生的状态存在着,红山文化先人遇见、辨别、认识、栽培了谷子、糜子,成为人们生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红山文化一些遗址遗存物进行筛选,发现了谷子、糜子。这些植物被红山先人培育出来

5、供人们食用,丰富了粟文化的内容。生业方式的进步一定会带来服饰的革命,腹饱自然促进身暖。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额顶有冠饰、鬓角有竖行的系带,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男神像有帽饰,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现了腰带饰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地点发现的陶偶穿着靴子。红山文化的服饰已经完备,从头到脚都做了暖身的“武装”。20世纪30年代李季先生在山西发现了半个蚕茧,是生物茧,影响很大,流传很久的“李季与半个蚕茧”的故事广为人知。为什么这么重视蚕茧的发现?因为蚕能吐丝,丝是丝织物的原材料。红山文化多处遗址发现了多枚蚕玉器,比“半个蚕茧”的发现意义更大。这也印证了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妻嫘祖养蚕

6、缫丝制衣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至少由红山文化的蚕玉器寄托的信息得到部分诠释。红山人创造的适宜生业方式,与开放的交换有关。彩陶罐、陶钵等就是交换、交流的物证,在外形、纹饰等方面都可以与仰韶文化的同类器相对应。那个时候,人员的往来频繁,物物交换发达。交换促进红山文化与周围各群体共享生业文明成果。红山文化时期人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在女神庙中,人神和动物神同处于一个庙宇之中,共同被人们供奉。一说明人与动物关系和谐,二说明当时的人们依赖于动物提供生活的资料。红山人在创造适宜生业方式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持和谐,这一点对今人也有启发意义。红山人的开放、交流、交换,从女神庙后面的山台可以看出它的线索。山台作为供人

7、们交流、交往、交换的固定场所,促进种群之间交流、交换的同时,也促进生业方式在多样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提高,同时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一直保持下来。第二,红山古国的智慧之光放射在居所追求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样式。人类祖先能够从山洞走出来,一定要以生产力的发展、建屋技术的进步为重要前提条件。能够建屋,才能用房屋代替山洞御寒,达到温暖的要求。红山人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使房屋的建筑技术提高、建筑样式多样化,而且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样式。我们在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看到了半地穴式的、木柱支起的房屋样式,这种样式是方形的,一直影响到今天。我国北方尤其辽西地区今天的民居,灶也是在房屋当中,往往是有东间房、西间房,当中是灶房。灶房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