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的中央办公厅工作格局,至今变动甚小,可见他的举措既符合当时的领导工作需求,又有比较长远的思考,是经得起历史发展考验的。田恒贵:中南海里的工程师/159从1954年到1958年,围绕毛泽东居住的菊香书屋的改造问题,曾多次做过计划和设计。原来中直修办处的两位工程师做过精心的设计,并于1954年就画好了改造的图纸。但毛泽东一直都不让修,说国家困难,能节省就节省。于光远:中共秀才们的那些事/224于光远先生不同意我的这种感觉:“刘少奇的地位比周恩来重要。我们党的高层领袖中,思想深邃、有理论探索精神的,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任弼时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和毛泽
2、东争辩,可惜他去世得太早了。他病逝后,刘少奇的理论地位更显示了出来。周恩来、朱德则属将构想变为现实的大干才。”王敏清:五进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1王敏清:五进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也许是旧史读得多的缘故,说到负责国家政权最高层人物的医疗保健者,便不由得想到已经尘封久远的“御医”一词,同时朦胧觉得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总与从医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但在采访“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时,笔者却得知他祖上似乎并无什么行医之人。王敏清的爷爷,是山西南部乡村的一个劳苦农民:他的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初即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然而,在本世纪初,外强凌辱、内政腐朽的旧中国,在一些热血爱国的青年人中,又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叫作“大医医国”。如果投身救国革命,即算是对弊症群集的国家加以医治的话,王敏清的家庭,也可谓从父辈便同“行医”沾上了关系。或许这样联系有些牵强,但这的确对王敏清后来成为党和国家最高层人物的保健医生,乃至人格的塑造和一生的遭际,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同王敏清交谈愈深,对他所受父辈风节濡染的感受也愈重。笔者以为,倘若没有事关他父辈的章节,那么关于他的人生叙述和阐释将显得残缺和乏力。正像他所说的:“我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这不太寻常的经历,都同我的家庭、我的父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