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发展与金融 管理研究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数据农业发展与金融管理研究/许学梅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2,2018.12 ISBN 978-7-5180-5540-1 978-7-5180-5540-1I.农 .许 .农村金融改革研 究一中国.F832.35832.3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2018)第250457250457号 策划编辑:策划编辑:曹一鸣责任设计:责任设计:林昕瑶 责任印制:责任印制:储志伟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地 址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407号 楼 邮政编码:100124政编码:100124http:
2、/www.c-E-mail:faxingc-textilcp北京市迪鑫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182018年1212月第1 1次印刷开 本:787本:787mm 1092 1092mm 1/16 印张:12.75 1/16 印张:12.75字 数:280数:280千字 定 价字 定 价:45.0045.00元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1前 言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具有重要的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的研究,可以为整体中国金
3、融制度改革提供素材,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内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精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水平。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研究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 42.65%在乡村地区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金融制度的良好发展,将对农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农业金融组织机构可以
4、筹集和分配资金,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无论是农业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乡镇产业,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都需要由农业金融组织机构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农业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关系极大,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从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来分析,本书是从金融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出发,研究和分析国外有代表性国家的金融制度的特征、功能以及在金融业中发挥的作用,并依据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别进行论述,进而对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进行综合论述。本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金融实践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特点。从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来分析,必
5、须明确,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农业金融制度的选择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改革和完善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是更为必要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各项制度功能,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再进一步分析,政策性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益、长期目标相联系,具有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主的特点。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结合中国国情,为支持发展农业,中国应借鉴国外设立和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有益做法,从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制度。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副产品
6、收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业绩,但在制度建设的许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如农2业发展银行在组织机构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来源上和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而在资产运用中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负债与资产的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运转缓慢。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逐步解决,否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因此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运行机制,应是着重解决的问题。解决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问题,应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来解决问题,建立财政借款制度,建立资本金补充制度。在强化资产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优化农业政策性信贷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并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
7、资产运用范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内部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现代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制度是有关支配商业信贷交易活动的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是信贷交易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中国农业银行在现阶段是以经营农业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而我国的农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产权制度差异。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产权实现了法人所有权制度。现阶段中国农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有缺陷的产权制度,表现出中国农业银行根本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因此对中国农业锒行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势在
8、必行的。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稳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现有既定的框架下实行动态调整,主要是进行经营机制创新,调整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结构,向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合作金融作为合作经济的一种,在西方国家有了近 200 年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合作金融事业也已经历了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 60 多年的制度变迁和发展,中国的农业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已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所以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今后的走向如何分析,成为理论界、政府和银行实业部门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取向,不在于是否一定坚持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
9、而在于是否能做到坚持对“三农”有利。因此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改革,应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对传统的合作原则应有所“异化”,同时鉴于中国乡村地区幅员辽阔,差异较大,在改革方式上不应以一个统一模式、一个统一方案进行,应因地制宜、体现差别,并按照市场规律和运作法则进行。在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改革中,针对制度外民间金融的存在实际,应对制度外民间金融合理引导,趋利避害。从构建新型的农业金融组织体系方面来分析,现阶段中国已形成了政策性机构(中国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类机构(农村合作信用社)并存的组织结构。中国的农业金融组织体系必须建设成为多种形式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信用形式,
10、以符合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即必须建立符合中国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由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保险为代表的合作类机构,以农业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公司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民营性机构,沿着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者职能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方向,共同组成多元化、复合式的中国农业金融组织体系。3选择多元化、复合式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经济和金融业(包括农村金融业)发展变化,已初步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化特征而得出的必然结论。在金融业内部,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金融总量也迅速扩
11、大,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金融机构也呈现多元化。同时,在农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复合式的金融组织体系,是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组织、其他各类金融组织作用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必然选择。复合信用式的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发挥优势,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1目 录第一章 农业发展战略 1第一节 20 世纪 90 年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1第二节 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特征和政策.4第三节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途径.11第四节 质量农业发展
12、战略.14第二章 21 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19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目标.19第二节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20第三节 发展我国农业的有利条件.24第四节 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26第三章 农村金融管理 31第一节 农村存款管理.31第二节 农业贷款管理.33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管理.58第四章 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74第一节 金融制度的基本问题.74第二节 金融制度发展的现实特征.82第三节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852第四节 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类型与组织体系.91第五章 中国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综合性发展 99第一节 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中相关的基本问题.99第
13、二节 代表性国家的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特点及启示.105第三节 发展和完善中国农业金融制度的重要性.110第四节 中国农业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发展研究.114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金融管理 121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开发以及政策性金融推动问题研究.121第二节 再谈信贷扶贫到户问题.124第三节 基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思考.126第四节 政策性银行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131第五节 基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金融思考.136参考文献 1411第一章 农业发展战略第一节 20 世纪 90 年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就主要点来说,可以表述如下:以市
14、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农村工业化为先导;以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和城市化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促使农村进入小康。其中,农业的发展,以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加强科教为动力;使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一、战略目标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应确立两方面的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使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身份。随着人口增加和向小康水平过渡,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
15、保证这方面的有效供给,以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2000 年,全国粮食产量要求达到 5 亿吨;棉花产量达到 525 万吨,同时,进一步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1993 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 45 648.8 万吨,要达到上述指标,每年要递增 1.3%;同期棉花只达 373.9 万吨,要达到上述指标,每年要递增 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较多,要完成上述的增产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保证社会需要,不仅要在数量上增加,还要在质量上提高,要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过去为了满足
16、温饱和便于制订计划,只强调单一的数量,如粮食只有简单的数量指标,现在对粮食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就很复杂,只在总量上平衡,远不能达到供需平衡。因此,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质品种,这也是一个很艰巨复杂的任务。农民的切身利益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要增加收入,在 20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是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即要变成现代农业劳动者、农村工人和城镇居民。2农业发展与金融管理研究目前,前一方面的要求已引起较多人的注意,后一方面的要求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后一方面,就难以全面了解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动向,难以满足农民的要求。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和满足农民增加收入要求两个目标中,应该把哪一个摆在主要地位呢?在当时条件下,应该把后者特别是增加农民纯收入的目标提到主要的地位。因为农村经济已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农民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生产什么要以收益为转移,农民得不到利益,便没有生产和出售的积极性,要想按计划取得农产品就很困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过去考核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都以产值和产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