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说明第三部说明本书是笔者所撰日本汉学史的第三部,论述的是1946一1971年日本汉学的历史。第一部起源和确立(1868一1918)、第二部成熟和迷途(1919一1945)曾分别于2002年、2004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关于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撰写体例、出版经过等有关问题,笔者在全书的前言(见第一部)和本书的后记中,已经有所论说。原来设想是三部书一起出版,读者自然就可以前后参见。但是,现在各部书分别单独出版,所以就有必要对第三部的相关问题再作一些简要的说明。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意、日法西斯联盟的覆灭,揭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战败后的日本社会,在美国为首的占领军控
2、制下进行了改造。日本的汉学也随着社会的变动,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日本汉学研究的社会基础有了转变。旧日本帝国一朝崩溃,被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战争强行推到后台的社会各种势力,又重新回到了舞台的前面;被压抑在地下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烈火,冲涌而出。其次,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在战争中,为当时日本帝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作为军国主义奴仆的糟粕被割弃,有价值的部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又长出了新的枝叶。由于西方学术思想的介绍和西方学术交流的加强,出现了大量从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再次,研究人员也有所更替。新涌现出的人员中,有不少到过中国,有过战争的苦难经历,这就使他们的研究,具有沧桑感,显出
3、深刻性。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经济的起飞,在日见丰厚的经济支撑下,日本的汉学研究向各个领域展开,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后一阶段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国际的冷战态势,自然也给这一时期的日本汉学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鉴于上述的状况,笔者把1945一1971年间视为日本汉学转折和发展的时期。从日本汉学的展开形态来看,最初是若干代表性的学者在传统的土壤上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其次是以东京和京都的帝国大学为支柱,成为专门的学科;再次,逐步扩展到各个旧帝国大学和私立大学。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旧帝国大学的改制、各地区出现的新的国立和私立大学吸收了大量的研究力量,使原来占有“霸主”地位的帝国大学的学术地位发生动摇,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研究态势。因此,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