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3490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300 大小:1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0页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0页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0页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0页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0页
民国课堂 大先生也挺逗.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0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潘剑冰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3ISBN 978-7-219-08237-9民潘历史人物-生平事迹-中国-民国K820.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310733号监制白竹林策划千卷传媒责任编辑田珅责任校对唐柳娜张雪芹印前制作麦林书装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社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6号邮编530028网址http:/发行全国新华书店印刷广西大一迪美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0mm1010mm1/16印张18字数260千字版次2013年3月第1版印次2013年3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 978-7-219-08237-9/K1411定价28

2、.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序言近日读刚过世不久的旅美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其中讲到1937年7月4日,即卢沟桥事变前三日,时为清华大学学生的何炳棣去教授吴宓家,和吴宓谈自己的“治学计划”,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10点半才离开,长达两个半小时。此事在吴宓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60多年后何炳棣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感慨万千,说:“我仍无法想象那时我这头天不怕地不怕的初生牛犊怎能有那么多的治学计划可以谈到150分钟之久;更难解的是雨僧师那样学贯中西、阅世知人的硕儒,竟能从头到尾耐心听而毫无愠色。”一个名满天下、诸事繁忙的大教授竟然愿意花两个半小时的宝贵时间来聆听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学生或许琐碎而不

3、切实际的想法,这让何炳棣深深地感动和困惑。对这件事,何柄棣最后给出了“无法解释的解释”几个字,他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清华精神”。其实,何炳棣“清华精神”的定义未免狭隘了一点,所谓的“清华精神”正是整个民国时代的大学精神,它并非个案,而是共性。在那样一个时代,学生好学向上、但有进兮,老师热诚传道、雍容大度,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纯粹是道德和学问,自由平等,不功利、不苟且,洋洋发育,其乐融融。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光!以至于何炳棣再回首往事时,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的清华园。”试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如此深情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大学时代?遗憾的是

4、,这样的黄金时光就像绝代佳人倾城倾国的一笑,来得突然,去得迅速。如果以1917年蔡元培入主北大为标志,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这样的好时光不过20年,即使算上西南联大及其后的回光返照,也不过30年。30年间,战乱频发,学潮涌动,实际时间大打折扣,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诞生了多少大师,培养了多少精英,创造了多少成果,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要解开这个谜,只有再回到民国去,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是淹没不了高峰。”这是法国作家莫洛亚在雨果传中说的一句话。可是当我把眼光投向民国那一片学术天地的时候,发现这里面远不止几座山峰,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群山

5、巍峨,高耸云天,在这样的海拔面前像我这样浅薄的今人未免感到几分窒息。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曾发出感叹:“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才怕孤独。民国的学人们何其有幸,这是一个天才如火山岩浆喷发而出的时代,大师们的谈道论学更像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吾道不孤”的信念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得充实而快乐。但我觉得“天才”这个词远远不能勾勒出民国学人们的风貌,“天才”更多的是针对一个人的智商,而民国的大师之大更在于他们的精神与气度。当辜鸿铭对着台下狂傲的北大学生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当陈寅恪所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刻上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当刘文典

6、冲着蒋介石喊出了“大学不是衙门”,当胡适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当吴宓在生命油尽灯枯之时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疾声而呼“我是吴宓教授”,这些冲破时空阻隔的声音告诉我们:这就是民国,这才是民国!限于篇幅,本书只选择了十六位民国时代的学术大师作为叙述的对象,他们或心底单纯、天真烂漫,或勇猛精进、悲歌慷慨,或坚韧弘毅、敢于担当,或狂放疯癫、风流尽性,或深沉雅致、温润如玉。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成功地做到了“自己”,仅此一家,绝无分店,即使从事的是同一个领域的工作,你也肯定不会把一个人误以为是另外一个人。反观我们现在的学者教授们,在一个相通的群体之内,把一个人的思想抽出来注入另

7、外一个人的大脑内,基本上不会发生排斥反应。这在民国绝不可能发生,我即使把写作的对象再扩大十倍,每个人的形象还是会那么熠熠鲜明,“个性”在当年是日用品,在当今则是奢侈品。一个时代的伟大既在于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能够有所为,更在于这个时代有多少人敢于有所不为。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了民国的学术和教育。本书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追寻“先生”二字的意义。有句关于企业的名言:“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我仿效这句话,也写了一个教师版的:“一流的老师给学生以思想,二流的老师给学生以学问,三流的老师给学生以成绩。”在当下,我对于一流的老师的存在基本上不抱什么太大的期望,问题是目前

8、连二流的老师都越来越少了,试问当今的大学校园,还有几个人是真正地在做学问?我们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再也不可能诞生陈寅恪、钱锺书这样的鸿儒了。这就是我们再回头向民国追寻的意义,当我们向一流的老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二流的老师,而向二流的老师看齐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三流的老师,如果你只是向三流的老师看齐,最后就会不入流。不管怎么样,能够多一些二流的老师,我们的未来还是会有希望的,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流的老师未必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但如果这个国家充斥的是三流的乃至不入流的老师,那就危险了。当我们站在蔡元培的墓前,站在胡适的墓前,站在钱穆的墓前,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就会浮上心头。奇怪的是,民国创

9、建至今已经不止一个世纪了,但是今天,我在书写这些民国大师的故事的时候,他们在我眼里依旧血肉丰满、青春洋溢,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个逐渐老去的时代的朝气蓬勃,反观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和事却似乎已经暮气沉沉。现在的中国有一个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体制外的人最害怕的事就是变老,而体制内的人最渴望的事也是变老。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变老意味着体力与精力的丧失,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情;而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变老却意味着媳妇熬成婆,意味着收割的季节到了,这又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这样的古怪现象折射到教育中,变成了如此情景:对于那些年轻的老师来说,年轻不再是一种本钱,而是一种代价,除了个别背景深厚的人,大部分年轻

10、老师除了变老,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人头地的办法。民国的伟大还在于它是年轻人的天下。1917年,当二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子胡适从海外归来,并放出豪言“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预示着一群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年轻人将彻底搅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当一个时代突飞猛进的时候,就是年轻人的天下,而一个时代因循守旧的时候,就是老年人的天下,这好像已经成了历史的定律。从1911到1949,民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不过存在了38年。而这短短的38年,却集体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大家,令我们至今敬仰。让我们再回到过去,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里的正能量吧。目录序言第一卷做大师,也做老小孩辜鸿铭:真正的中国人兼具成人的头脑和孩

11、子的心灵辜鸿铭档案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真正的中国人寂寞辜鸿铭吴宓:疯人、情人、诗人的三合一吴宓档案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千古多情吴雨僧我是吴宓教授金岳霖:做学问只是为了好玩金岳霖档案赤子之心亦师亦友林下美人后记:矛盾与和谐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林语堂档案相面打分的老师一点童心犹未泯自然的幽默第二卷用傲骨点亮黑夜章太炎: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章太炎档案大哉章师民国骂圣魏晋遗风刘文典:是真名士自狂狷刘文典档案把学生作为吹牛的本钱大学不是衙门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陈寅恪: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档案独为神州惜大儒种花留与后来人四海无人对夕阳著书只为颂

12、红妆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梁漱溟档案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中国的甘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三卷继绝学,开太平都是尽本分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档案不能马虎的“兄”与“弟”外面是海水,里面是火焰书成付与炉与火,了却人间是与非熊十力: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熊十力档案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我们国家有几个熊十力确乎其不可拔孤往精神黄侃: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黄侃档案最大牌的教授至情至性革命家与学问家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档案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长寿的秘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第四卷经风雨,方显书生本色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包

13、蔡元培档案只有“蔡先生”,没有“蔡校长”绵里藏针,刚柔并济北大不“大”,清华难“清”梁启超:每为天下非常事,已少人间未见书梁启超档案大师讲学,就是这样!多情之人变与不变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档案我希望作为老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名字骂我意味着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至今国士已无双叶公超:文学的气度,哲学的人生,国士的风骨,才士的手笔叶公超档案每一个弟子都是他的活纪念碑名士的脾气还是书生最自由第一卷做大师,也做老小孩这一部分几个人都有顽童的性质,学术上是大师,生活中却是小孩,这样更显他们的可爱与可敬,这几个人趣味性强,好玩,反功利,令人捧腹又令人深思。辜鸿铭:真正的中国人兼具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

14、心灵辜鸿铭档案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在民国之初的大学校园里,曾经有两根著名的辫子,分别属于曾经执教北大的辜鸿铭和曾经执教清华的王国维。他们固执地拖着这条象征着过去的辫子在昭示着未来的大学校园里招摇过市,成了民国初年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风景。相比土生土长的王国维,辜鸿铭的这条辫子无疑更具传奇性,这首先源于辜鸿铭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混血。辜鸿铭祖籍闽南,祖辈由福建惠安迁居南洋,其父辜紫云在马来半岛槟榔屿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当总管,其母却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辜鸿铭的父亲能讲闽南话、英语、马来语,母亲能讲葡萄牙语及英语,在多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容易得失语症,但是辜鸿铭却从小表

15、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橡胶园主、英国人布朗没有子女,喜辜鸿铭聪明伶俐,收其为义子,亲自教他读书。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10岁的辜鸿铭跟随义父来到了苏格兰进一步求学。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几年之内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学会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15岁即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达尔文、休谟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年仅20岁他就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爱丁堡,辜鸿铭在研修文史哲外,兼习俄、意等国文字,后来他在中国时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国语言,而且绝非哑巴外语,其中英、德、法三种语言尤为精湛娴熟,英语造诣更是登峰造极,林语堂盛赞其英语水平在中国“二百年无出其右”。谁能想到,这样一个

16、外国话讲得比中国话更好的辜鸿铭几年之后来到中国后竟然会变得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他脱掉了西装和皮鞋,换上了长袍马褂,放下了莎士比亚和歌德,捡起了四书五经,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近乎狂热的爱,他甚至在清朝灭亡后仍然顽固地把自己的辫子保留了17年,直到死去那一刻。爱丁堡毕业后,辜鸿铭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土木工程师的文凭。1907年,当蔡元培在辜鸿铭之后30年去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大名在莱比锡已经无人不知,俨然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以至于西方人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这也许是蔡元培当上北大校长后力排众议礼聘这位学长的原因,因为那时的辜鸿铭大概是全中国唯一一位世界性的学者。在北大,罗家伦曾经上了三年辜鸿铭所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几十年后,他对辜鸿铭第一天来上课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我记得第一天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