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350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十一)一、基础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i)屋脊(j)翘起(qio) 翘首以盼(qio)B埋怨(mn) 接榫(shn)厦门(xi) 高楼大厦(xi)C额枋(fn) 空洞(kn)角色(jio) 凤毛麟角(jio)D穹窿(qin) 哺育(b)门槛(kn) 直栏横槛(jin)答案D解析A项,“脊”应读“j”;B项,“榫”应读“sn”,“高楼大厦”的“厦”应读“sh”;C项,“角色”的“角”应读“j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防碍模仿纺织防微杜渐B发掘崛起猖獗撅头撅脑C点缀辍学啜泣忧心惙惙D凛然仓廪磷峋麟凤龟龙答案C解析A项,防碍妨碍;B项,撅倔;D项

2、,磷嶙。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上午,与会代表围绕领导干部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从政等方面,提出了好的解决方法。B曾经,“土豪”可不是一个好词。土豪为什么被称之为土豪呢?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有钱,土豪除了“豪”,还必须“土”。C演员吴磊可以称得上“小鲜肉”中的“老戏骨”,童星出身的他在荧屏上已经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也和很多实力派演员有过合作。D由于在全球网络空间中的迅速崛起,中国将获得更多话语权和治理主导权,中国需要补充技术、产业等方面的短板,向网络强国进军。答案C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方面”后加上“存在的问题”。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之”。D项,

3、搭配不当,“补充”应改为“补齐”。4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_,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A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从所积累的经验中把它们提炼出来的B它们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从所积累的经验中被提炼出来的C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D是提炼出来的,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答案C解析空格前的表述主体是“词汇和文法”,空格处的表述主体也应该是“词汇和文法”,即选项

4、中的“它们”,这就排除了A项;再看B项,“它们是劳动人民从所积累的经验中被提炼出来的”句式杂糅,由此可以排除B项。再看D项,其与后文无法连贯起来,由此可排除。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为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写道:“该饮料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C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俱乐部!”D王老师给座谈会负责人留言说:“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

5、不能亲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答案D解析A项,绵薄之力,指微不足道的力量,谦辞。使用不当。B项,因是广播稿,“治癌”和“致癌”谐音,有歧义,可改为“治疗癌症的”。C项,荣幸,谦辞,光荣而幸运。使用不当。二、文本训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6、。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

7、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

8、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

9、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6作者运用“大文章”或“小品”的比喻,其本体是什么?答:_答案“大文章”比喻为宫殿、庙宇等等;“小品”比喻为山亭、水榭、一轩、一楼。7“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这里的“词汇”和“文法”该怎样理解?答:_答案“词汇”和“文法”用来比喻建筑的外在形式。8“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答:_答案

10、“可译性”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各民族建筑的问题。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同一性质的建筑物。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有不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B古典建筑体系都是从木材结构开始的。C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依语言和文学打比方。D各民族的建筑存在相同之处。答案A解析A项,某一建筑风格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三、拓展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

11、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

12、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

13、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14、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