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3531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153 大小:1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英汉翻译入门_杨岑著.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汉翻译入 门杨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翻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两种语言结构的转化,而是更多地触及到两国文化的沟通。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交往中,翻译也成为交往形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活跃在中国舞台,越来越多的经典外国名著被译为汉语供读者学习,英译汉作品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译汉翻译实践,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翻译理论和一些实用翻译技巧,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参考。本书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着重介绍国内外著名翻译理论、翻译标准及翻译过程;第二章从五个方面探讨英汉语言差异;第三章用大量例证分析

2、英译汉中词汇的翻译方法;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不同英语句式的翻译方法;第五章探讨了实用翻译技巧;第六章用大量例证阐述了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每章都有一篇英译汉的文章,通过文章的翻译探讨实用的英译汉技巧。本书在编写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收集了大量英译汉例证,使读者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由于主要依赖语料库检索和筛选素材,鉴于语料提取技术目前尚不完备,且编者教学经验不足,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缺点、错误,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前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英汉翻译入门/杨岑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6ISBN978-7-206-16129-2.英.杨.英语翻

3、译.H31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07337号-英汉翻译入门著者:杨岑责任编辑:李沫薇助理编辑:王璐瑶封面设计:周凡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7548号 邮政编号:130022)印刷:常州越典印刷设计广告有限公司开本:880mm1230mm 1/32 印张:4.5 字数:127千字标准书号:ISBN 978-7-206-16129-2版次:2019年6月第1版 印次:2019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36.8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翻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两种语言结构的转化,而是

4、更多地触及到两国文化的沟通。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交往中,翻译也成为交往形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活跃在中国舞台,越来越多的经典外国名著被译为汉语供读者学习,英译汉作品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译汉翻译实践,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翻译理论和一些实用翻译技巧,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参考。本书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着重介绍国内外著名翻译理论、翻译标准及翻译过程;第二章从五个方面探讨英汉语言差异;第三章用大量例证分析英译汉中词汇的翻译方法;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不同英语句式的翻译方法;第五章探讨了实用翻译技巧;第六章用大量例证阐述了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每章

5、都有一篇英译汉的文章,通过文章的翻译探讨实用的英译汉技巧。本书在编写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收集了大量英译汉例证,使读者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由于主要依赖语料库检索和筛选素材,鉴于语料提取技术目前尚不完备,且编者教学经验不足,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缺点、错误,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前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英汉翻译入门/杨岑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6ISBN978-7-206-16129-2.英.杨.英语翻译.H31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07337号-英汉翻译入门著者:杨岑责任编辑:李沫薇助理编辑:王璐瑶封面设计

6、:周凡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7548号 邮政编号:130022)印刷:常州越典印刷设计广告有限公司开本:880mm1230mm 1/32 印张:4.5 字数:127千字标准书号:ISBN 978-7-206-16129-2版次:2019年6月第1版 印次:2019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36.8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1-第 1 章翻译概论.01第一节翻译史简介.03第二节翻译的标准.05第三节翻译的过程.07第四节翻译技巧应用.12第 2 章英汉语言对比.21第一节形合与意合.23第二节物称与人称.25第三节静态与动态.26第四节主语显著与话题显

7、著.27第五节主动与被动.28第六节翻译技巧应用.30第 3 章词汇的翻译.39第一节词义的选择.41第二节词性的转换.47第三节词义的增减.51第四节副词的翻译.60第五节翻译技巧应用.63目录英汉翻译-2-入门第 4 章句子的翻译.75第一节长句的翻译.77第二节被动句的翻译.83第三节定语从句的翻译.87第四节名词性从句的翻译.91第五节翻译技巧应用.96第 5 章实用翻译技巧.107第一节直译与意译.109第二节正反、反正译法.114第三节形象与语气的处理.118第四节翻译技巧应用.122第 6 章习语的翻译.131第一节直译.133第二节意译.134第三节套译.135第四节翻译技巧应

8、用.136参考文献.145第 1 章翻译概论英汉翻译-2-入门第 4 章句子的翻译.75第一节长句的翻译.77第二节被动句的翻译.83第三节定语从句的翻译.87第四节名词性从句的翻译.91第五节翻译技巧应用.96第 5 章实用翻译技巧.107第一节直译与意译.109第二节正反、反正译法.114第三节形象与语气的处理.118第四节翻译技巧应用.122第 6 章习语的翻译.131第一节直译.133第二节意译.134第三节套译.135第四节翻译技巧应用.136参考文献.145第 1 章翻译概论第 1 章翻译概论-03-第一节翻译史简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了解翻译体系的发展

9、脉络,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本书结合历史背景和主流翻译活动,尝试将翻译史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翻译发展。一、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兴旺,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匠玄奘,他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出发去印度求经,17 年后才回国。20 年间主持译出 75 部,共 1335 卷经文。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的一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

10、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到了北宋时期,佛经翻译已经远不如唐朝的极盛时期。僧人、佛教史学家赞宁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佛经翻译的“六例”,详细探讨了翻译中六个方面的问题。这是对唐朝以来的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宝贵财富。二、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欧洲国家逐步建立了科学体系。传教士携带科学书籍进入了封闭多年的中国,在明末清初引发了一个科技翻译高潮。徐光启、李之藻等翻译家把西欧各国科第 1 章翻译概论-03-第一节翻译史简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11、史。了解翻译体系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本书结合历史背景和主流翻译活动,尝试将翻译史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翻译发展。一、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兴旺,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匠玄奘,他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出发去印度求经,17 年后才回国。20 年间主持译出 75 部,共 1335 卷经文。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的一部

12、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到了北宋时期,佛经翻译已经远不如唐朝的极盛时期。僧人、佛教史学家赞宁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佛经翻译的“六例”,详细探讨了翻译中六个方面的问题。这是对唐朝以来的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宝贵财富。二、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欧洲国家逐步建立了科学体系。传教士携带科学书籍进入了封闭多年的中国,在明末清初引发了一个科技翻译高潮。徐光启、李之藻等翻译家把西欧各国科英汉翻译第 1 章翻译概论-04-05-入门学著作引入中国。比较

13、著名的译作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这些译者和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的科学与翻译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这段时期,最著名的是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18891911)这 13 年间潜心翻译,所译作品多为西方政治经济著作,如赫胥黎(T.H.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等。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后来的翻

14、译理论影响重大,是我国首创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三、清末和“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翻译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开始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20 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帷幕正式开启,并于“五四运动”时期形成高潮。林纾于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开始翻译小说。他与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 160 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之处甚多。“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20 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和白话翻译的新纪元,语言从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翻译大家,如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茅盾等。鲁迅对翻译标准

15、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针对他人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引入新的表现形式,保持原作风貌。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媒婆论”及“风韵说”。朱自清论述了“诗译”的问题,主张“把原文的本义介绍给读者,让读者的收益与读原文一样”。第二节翻译的标准一、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或行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一篇译文在定稿之前,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达到较高水准。一部名著经常会有多种译本并存。一个译本反复修改,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各

16、有千秋,都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译者在进行创作时,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入语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并不容易,甚至比原著更难创作。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二、翻译的标准在中国,早在唐朝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玄奘就提出了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观点,这句话就包含了翻译的标准问题,即翻译既要忠实于源语,又要注意变通,为译入语读者服务。但是对翻译标准影响最深远的,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清代翻译家严复于 1898 年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译者首先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任意增删的现象。其次,还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即对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完整保留。“达”即“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通晓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严复对“雅”字的解释,今天英汉翻译第 1 章翻译概论-04-05-入门学著作引入中国。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