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天一,更从当时县周围的寺院内迁移各种碑石,连同小学存放的数块,统一集中放置县内西仓,命名“耀县碑林”四.关于雷天一搜集碑石以及耀县碑林的创建与风波,石璋如先生曾有过详细的记载:耀县保安大队队副雷天一氏,系本县人,他有很深的嗜古癖。民国十四年防守耀县,因职务的关系,常游寺庙及坟园,所见碑志非常的多。他想把那些零乱而散漫的碑志集中保存。还没有举办就奉命他调。二十二年又调返耀县,他觉得机会不可错过,便从事搜求。恰好二十五年七月间,山洪暴发,从漆、沮二河中发现八九石,他家本来藏有十九石,于十月间,他把以上三处的碑志全运到“民众公园”,归公保存。县长嘉勉他的义举,呈请陕西省政府褒奖,但奖尚未到而雷已先
2、死了。自雷死后,县绅等组会管理,建房保存。时正值西安积极整建碑林,并竭力搜求遗石,故省府命令将古碑运省交碑林保存,同时,监修碑林委员会也派员来县提运。但士绅等坚决反对。严令数申,民意屡抗。形成不可解决的僵局。适二十七年春,敌机轰炸西安不已,事遂暂缓,而碑仍留县。保存之处也题额叫“碑林”。2当时,碑林中共存碑63通,小学存碑5通,中学存碑3通,总计71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下,1955年又将原碑林的所有碑石,移置县文化馆,建廊房24间,妥加保管:1971年再迁药王山,纳入“药王山石刻”统一保护。加上以后陆续出土特别是1981年文物普查前后发现、迁回的30通,目前,药王山
3、共有各类碑石279通。其中北魏16通,西魏9通,属于北魏或西魏,但无具体年代的22通,北周23通,隋35通,唐13通,五代梁1通,北宋4通,金8通,元19通,明48通,大顺朝1通,清77通,民国3通。药王山碑刻数量较多,内涵丰富。尽管其大部分属宗教碑石,但所反映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为研究社会、民族、宗教、医药、古地理、古民俗以及文字、文学、音乐、绘画等都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珍贵史料。魏晋之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来到关中,形成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当时的北地郡(即今耀州区),是关中主要杂胡聚居区域之一,史有“北地胡”之称。
4、那里胡人之多之杂,当为关中之冠。从一百多通“合家”、“合邑”甚至“合三县”的邑子造像碑题名中,无不展现出这些部族聚居的情景。仅就其中普六茹、弥姐、儁蒙、夫蒙、同蹄、荔非、钳耳、折婆、宇文、吐卢、屋引、擒拔、夏侯、屈男、嶲、瓽、杨、雷、吕、姚、段、苻、苟、鬲、苦、郝、白、金、毛、梁、高支、康、焦、潘、杨、周等近百个姓氏分析,其部族就含有匈奴、鲜卑、氏、羌、羯、休屠各、卢水胡、支胡、粟特、苦水、丁零、乌丸等。这么多的族人,从何而来?他们的家】见贺梓城、程学华药王山石刻(目录),陕西省文管会、耀县文教局1963年3月内部发行。2】见石璋如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台湾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3此指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药王山石刻”。4见晋书卷五六江统徙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