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革性创新美加里皮萨诺 著何文忠 桂世豪 周璐莹 译中信出版集团目录序言与致谢引言 创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一部分 制定创新战略01 开启创新之旅 创新战略的规划与重点02 规划创新路线 创建你的创新组合03 百视达遭遇了什么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竞争04 派对真的结束了吗 为什么你不应该总是吃自己的午餐第二部分 打造创新体系05 到你的主场外去冒险 搜索: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方案06 综合:将各种想法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创新 把碎片组合起来07 何时抓紧,何时松手 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项目选择的艺术与科学第三部分 建设创新文化08 创新文化的悖论 为什么企业文化不都是令人轻松愉悦的09 领导者:
2、企业文化建筑师 重建企业的文化基因10 如何成为变革性创新领导者参考文献献给爱丽丝她从不让我太把自己当回事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大公司有很多机会对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但成功与否不在于公司规模,而在于管理实践和理念,在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以及如何巧妙应对。虽然在短期需求和将资源投入到更大但有未知的变革之间实现平衡绝非易事,但至关重要。加里皮萨诺在书中解决了许多问题,来帮助改进应对变革所需的支持与战略。艾德卡特姆皮克斯和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总裁,创新公司作者创新是发展经济的核心。这本书提供了解读创新的知识框架,阐述了在资源充足的大型组织中实现创新所需要的领导才能、战略、文化和技能。一路走来,
3、从工业革命早期到现在的FAANGs脸书(Facebook)、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网飞(Netflix)、谷歌(Google)时代,这些法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康纳基欧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终于有本书向我讲述(实际上这几年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者都期望有本书讲述)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我们的公司规模进行创新了。今后要是你听到人们谈到创新只关乎初创企业的事,那就让他们坐下来阅读这本书。约瑟夫希里斯福特汽车公司全球运营总裁在这本极具吸引力的书中,皮萨诺的出发点来自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创新很难实现与维持,有时特别难。皮萨诺在解释公司如何逐步形成其对创新的理解和方法上同样引人注目、条理清
4、晰,他认为创新不是空灵、随机或近乎神奇的东西,而是经过一系列努力,通过关注文化、组织以及用创造性方式汇集思维模式和想法的自然结果。任何想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司的企业家或高管都将从皮萨诺的真知灼见中获益颇丰,并被其平易近人又不乏幽默的语言折服。努巴阿费彦博士旗舰先锋风险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不仅是一本专注于技术创新的书。皮萨诺展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例子,对现实世界中商业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如果你是一位高管,或者是一位正在寻求创新的新兴领导者,这本书将为你未来的战略及其实施提供重要且实用的见解。藤野道格本田飞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书强调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的棘手难题,同时
5、立足于战略、组织和领导才能构成的理论思考,绝对实用。维姬萨托生命科学公司顾问,福泰制药公司退休总裁序言与致谢大型企业很少被视为创新源泉。过去几十年里,一系列图书、新闻报道和讲座让我们习惯了一条“规则”,即企业规模扼杀了创新。舆论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组织僵化、曾经的主导地位不再巩固的困境,从而对创业公司“破坏性”的创新攻击无能为力。不幸的是,这一令人沮丧的故事已经上演了很多次。但事情的走向并不一定总是如此。本书向所谓的教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不可避免地失去变革性创新的能力)发起挑战。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与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合作过从最小的初创公司到世界最大的公司。当然,我见
6、过许多大企业因为自身惰性、官僚主义、短视行为和文化而无法从事最新的创新。即使有些企业试图通过某种“创新举措”来恢复活力,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些案例似乎证实了规模大和创新不沾边的普遍假设。然而,随着我深入思考,我开始意识到,这一难以捉摸的问题的根本以及许多创新举措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与管理实践和领导才能有关,而非与组织规模有关。当然,组织规模使创新变得复杂,使企业难以维持或更新创新能力。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更多地将小型初创企业的经验与大公司相比),我愈加坚信,如果利用得当,企业规模实际上可能成为创新的优势,而非创新的阻碍。带着“大型企业可以实现高度创新”的假设,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案例撰写
7、和咨询之旅,以便更好地了解哪些管理实践能够使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创新能力。我还深入研究了几十年来有关创新绩效驱动因素的学术文献。通过我的研究和经验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得出结论:公司的成长和规模并非意味着组织创新时代的终结。创新绩效源于战略、组织系统和文化的结合,这些都受领导层的影响。本书探索了成长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制定战略、设计体制和建立持续创新绩效所需的文化。许多管理书都声称为复杂问题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在创新方面,我不相信存在这样的秘诀或配方。创新很难,提出成功的商业创新想法很难,创建能够不断创新的组织更难。世上不存在有助于创立持久创新企业的灵丹妙药或最佳模式。
8、关于创新,不同企业有不同方法,因此我没有为即时创新成功提供简单的蓝图。相反,我为深思熟虑的实干家写下本书,他们都在寻求有充分根据的原则和框架,希望本书能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其组织的创新道路。创新路上总是荆棘遍布、充满磨难。我希望本书能在你的创新旅程中激励你,使你未雨绸缪。虽然我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哈佛商学院从事学术研究,但我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我担任过企业顾问、公司联合创始人以及多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工作,使我对本书探讨的问题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实践与学术在本书中得以相互交融。在引用自己和他人对创新的学术研究时,我尽可能地使之通俗易懂。我希望写出一本严谨但不失活泼的
9、书。本书离不开许多组织和个人的帮助与支持。我很感谢哈佛商学院慷慨资助本书的研究。本书中使用的许多例子来自我撰写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在参考文献中都有列出),这要归功于哈佛商学院的资助。除了学术研究和案例撰写,全球许多行业(包括制药和生命科学、特种化学品、医疗器械、制造业、金融服务、消费品、电子产品和电信行业)的公司都接受过我的咨询,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在复杂组织中经营的从业者面临的真正挑战。通过咨询,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假设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如何运作。从众多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对我来说价值非凡。书中许多章节都采用我的咨询经历作为案例。如果案例可能涉及公司专利或敏感信息,
10、除非得到相关个人和公司的明确许可,否则我不会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本书中涉及的大多数公司案例都来自公开信息,其中一些例子包括我碰巧咨询过或以某种身份与之相关的公司。为了与哈佛商学院的利益冲突政策以及我对透明度的个人信念保持一致,本书提到的公司中,我咨询过的、担任过董事的,或是相互之间有超过1万美元经济利益的公司名单如下:强生公司、基因泰克公司(罗氏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康宁公司、碧迪医疗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微软、泰瑞达公司和旗舰先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Axcella Health的主要投资方,我担任其董事)。我十分感谢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他们是我强有力的智囊团。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肯特鲍恩、金克拉克
11、、鲍勃海耶斯和史蒂夫惠尔赖特,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与埃米埃德蒙森、威利施和维姬萨托的合作和教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书中的问题。我还要感谢哈佛商学院的院长尼廷诺里亚,感谢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给予的友谊和支持。我很感谢安德烈娅凯茨,与她的一些对话让我认真全面地思考有关创新的问题,她对本书早期的大纲也提供了中肯的意见。我要特别感谢比尔科齐对本书提供的有益评论,我俩多年来的交流为本书建立了基础。我非常感谢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冯希佩尔,自从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次见面以来,他一直启发着我的工作,在本书的几个章节中他毫不吝啬地提供详细的评论和建议。我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合作者兼同事弗兰切斯卡吉诺
12、,她对特定章节做出评论,为本书涉及的主题提供建议。我尤为感谢阿歇特出版集团的编辑约翰马哈尼。自从我们就图书出版计划初次协商以来,约翰便对我鼎力支持,他堪称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编辑。我还要感谢我的经纪人丹尼斯特恩和他在斯特恩联合公司的团队从一开始就给予这个项目的支持和指导。我的长期合作者莎伦皮克再次甘居幕后,阅读、编辑草稿并提供有用的评论。这是我在莎伦的帮助下写的第三本书,我对她的每次付出都感激不尽。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助理杰西舒尔曼尤为勤奋,为本书做了大量的背景研究。我特别感谢索菲比克,她在准备出版手稿方面做的工作堪称一流。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妻子爱丽丝。我十分清楚你为我的工作做的牺牲,特别是在
13、过去的一年里。你容忍我不间断的旅行以及我无数次突然的写作冲动(不管我们的两个孩子当时处于何种混乱场面!)。你的耐心和无尽的支持让我意识到,能够有你在身边,自己是多么幸运,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为本书做出的贡献。马萨诸塞州康科德2018年引言 创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著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尤索林意识到:“如果奥尔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他就会精神错乱;如果任务减少,他就能保持神志正常;但如果他神志正常,他就得执行飞行任务;如果他执行飞行任务,他就会发疯,然后他就不必执行飞行任务;但如果他不想执行飞行任务,就表明他头脑没有发疯,他就得继续执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如此简单明了,令
14、尤索林深感佩服,不由自主地发出口哨声。这是个圈套!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个圈套!”尤索林可能也会对创新的悖论深感震撼,这种悖论堪称别样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按常理来说,企业发展导致规模扩大,但规模扩大似乎使创新变得更加困难。更糟糕的是,动态的竞争却又使创新愈加必要。竞争对手和新入行者最终会模仿你拥有的东西,或者推出更好的产品。你在创新上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要创新,但这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像心脏压力测试,每当你感到舒适时,医疗人员就会加快跑步机的速度。你甚至认为医疗人员是要干掉你你这么想并不为过。幸运的是,医疗人员(通常)在你心脏病发作之前就会中止测试。但竞争并非如此,没有人会
15、为你关掉压力表盘。而事实上,竞争对手确实想干掉你!公司靠创新来谋发展。很难想象,在过去的100年中,许多公司不依靠创新就能拥有庞大规模。20世纪的工业巨头杜邦、美国无线电公司、福特、通用电气、迪士尼、强生、麦当劳、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沃尔玛、柯达、英特尔、微软,以及21世纪的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不是在技术上就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创新方能进步,创新就是前途。这就是为什么2017年美国公司的研发投入高达3650亿美元。根据估计,2017年全球企业研发支出超过70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风险资本家在2017年投资155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谈到创新的必要性,这也
16、是为什么商学院的创新执行计划被超额认购。但是与其他前景一样,这个前景同样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70多年前,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一个观点,即成功的创新者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他描述了一个被称为“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现有的“经济结构”(包括现有企业)可能被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摧毁。熊彼特在1939年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即成功的企业很容易受到“创造性破坏之狂风”的影响:大多数新公司都是以某个想法和明确目的为基础创立的。如果这个想法或目的已经实现或已经过时,或者即使还没有过时,但已不再新颖,那么公司就会衰亡。这是企业无法永远存在的根本原因。当然,许多公司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其他公司则是“自然”死亡,就如人寿终正寝一般。对公司而言,“自然”死亡恰恰是因为它们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公司自身设定了其存在的时间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学术研究开始揭示为什么曾经成功的创新者最终会被“创造性破坏”之狂风击溃。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施乐、美国无线电公司、宝丽来、柯达、王安电脑公司、迪吉多、诺基亚、黑莓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雅虎以及许多其他公司展现出令人沮丧的画面。似乎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