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35835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407 大小:120.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7页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7页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7页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7页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7页
家国十年1966-1976_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pdf_第6页
第6页 / 共407页
亲,该文档总共4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家国十年19661976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张新蚕 著作者张新蚕11岁小学毕业照,从此步入少女时代作者自序家国十年19661976的“出土”和出版6编者荐语小抽屉里的大秘密121荒诞滑稽的小革命家2冒着冷汗的重温第一章 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1966年8月1日)15名家文章如入其境,毫发毕现 吴福辉171这是可能的事吗?2不要忘记自己3知道后怕了,才有希望补记1 分到油饼交给老福姥姥23补记2 为娶大姨买活期地25补记3 给军烈属寄老三篇,是粪就捡31补记4 小姨子给姐夫存入1000元31第二章 锋芒初试(1966年8月3日至1966年10月28日)43名家文章价值所在:宏大的现场感 张

2、颐武451置身其中的现场感2时代潮流席卷下的小城社会3红卫兵的精神史4我与那个时代对话补记5 人前一站比谁都低57补记6 两次离婚热60补记7 母亲一出场,“王熙凤”变“平儿”79补记8 清华蒯大富的今与昔86第三章 接受检阅(1966年11月1日至1967年3月18日)109名家文章历史之谜一个层面的破解 金春明1101.“文革”:20世纪中国最大的历史之谜目录42.真实而生动的佐证补记9“小马列”想当一次“宋要武”121补记10 给“三爷”拜寿和写错语录歌124补记11 庙里的木鱼,天生是挨敲的货130补记12 怕小人不算无能142补记13 棋子“猫进”稻草垫148补记14 北大聂元梓的今

3、与昔153第四章 风狂雨骤(1967年3月19日至1967年11月24日)171名家文章侧影,脚印,乐章,回音 何镇邦173补记15 女性世界的骄傲 王海容访问记195补记16 母亲的伟大与不朽 王光美老人印象记214补记17 若云非云,郁郁纷纷 与关锋的会面与辞别232第五章 军训岁月(1967年12月8日至1968年9月19日)239补记18 母亲与干娘244第六章 广阔天地(1968年10月13日至1970年10月11日)261补记19 邢燕子的“愚钝”与辉煌266补记20 国民政府为爷爷立牌坊:“孝子不愧”291第七章 抽调回城(1970年10月15日至1973年6月27日)321第八

4、章“建工”生涯(1973年8月11日至1975年3月3日)339补记21 熠熠生辉的“徐君宝妻”351第九章 临近毕业(1976年1月9日至1976年8月3日)355补记22“常裴钱”与“张赔钱”362第十章 巨星陨落(1976年8月4日至1976年12月26日)369补记23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375补记24 李敏、李银桥印象383补记25 曼妙自尊,不可复制 张玉凤印象39456作者少女照家国十年19661976的“出土”和出版作者自序1.原生态与涂金大字“红卫兵”家国十年19661976 写于“文革”时代,时间跨度为10年(19661976年)。46年之后出版这本日记,缘于上苍的眷顾和恩惠

5、。有一天我有一搭无一搭地翻找旧物,突然翻出了一个又小又旧的日记本,前后大致翻了一下,懵懵懂懂中居然开始怀疑日记的真假,因为毕竟几十年没有翻看过,市场经济的喧嚣,早已将红卫兵时代的呐喊湮没得无影无踪,“文革”时代毕竟远矣!后来我将日记本先搁置一边,过段时间重新拾起,一气呵成,反复阅读,最后确信日记的作者非己莫属。有一天,我突然感觉有灵感降临书房犄角处那个最不便翻腾的旧木柜至今尚未打开过。我迅疾奔向木柜,结果另有4本日记安安稳稳地躺在里面,它们是红皮的、蓝皮的、黑皮的和浅粉皮的,在红皮的封面上,还刻有3个涂金大字:“红卫兵”。“红卫兵”仿佛会说话,也仿佛在跟我开玩笑:“哈哈,我们已经沉睡了半个世纪

6、了,早就不该睡在这里啦!”此刻,连我自己也万分惊讶小小见长、颜色各异的5本日记跟随我46年居然没有走失。其间,上山下乡、抽调进机关、选送上大学、分配回四平、结婚去长春、迁调进北京在跨越了近半个世纪之后,除了1966年上半年的日记至今无法找到外,其他5本均完整无缺。5本日记以小见大,以短积长,既写到了“我的家”和“我的祖国”,7中学红卫兵手举语录,宣读誓词“文革”中,红卫兵小将大串联1966年11月18日,作者串联时用过的火车票8也浸透着个人成长一步一步的足迹。为了冲淡少年时代日记写作的平铺直叙,该书从头至尾共插入25篇“补记”,里面既有“小家”充满了 人性化有趣的故事,又有“我的祖国”曲折而厚

7、重的历史;另请出金春明、吴福辉、张颐武、何镇邦、王海泉等诸位名家、教授,从考证、注释、点评、夹评、夹叙等多方位屡屡进场,一展大家手笔,相信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收获。2历史的沉冤与英雄主义气概在整理汇总旧文稿的那些日子里,5本日记宛如5个稚童,它们渴望娇宠,争抢着向我的怀里扑奔。在极度兴奋的拥抱中,奇迹慢慢地出现了那些看似已经忘却的岁月,一经阳光和水分的光顾,那些早已被时间的风吹散了的生活的记忆,一时间竟飘飘忽忽、由远及近地向我走来,而且一天比一天日渐清晰。“文革”10年,我家住在四平地委家属住宅区,这让我认识了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一一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从稚嫩可爱的少女之心出发

8、,我同情爱戴他们,就像同情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在本书的前半部,作者零零散散地记叙了他们的境遇和遭遇。如今,“娇宠万般”的它们哭着对我说,当年你14岁,你左邻右舍的那些当权派,后来的结局千差万别,某些干部的遭遇已经酿成了历史的沉冤,例如四平地委第一书记王,于1966年10月1日国庆日的凌晨,在其工作楼层的男厕所内自缢身亡;监委书记罗,作为国民党特务被批斗关押多年,获重病而去。“文革”结束后,很多老同志、包括上述提到的这两位含冤去世的老同志,虽然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但他们的家眷,比起那些熬过寒冬、重新恢复领导岗位的干部们的眷亲来说,在各个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八十年代初,我曾回家住了些日子,有机会

9、走访并帮助过蒙难干部的夫人及子女,当时她们极为困难的生存状况令我瞠目结舌。自1968年10月以后,全国所有的初、高中毕业生,其分配去向一律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历届中学生的毕业分配,均依此策而行,连续数年持续不衰。在本书后半部,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了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生活场景。当年,为了实践心中的理想,十六七岁的我们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献身农村,战天斗地,不怕苦不叫累,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在精神领域,始终洋溢着一种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若干年来,人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文化大

10、革命的产物之一。作为“时代的牺牲品”,我本应为之抱憾、抱怨、抱恨,然每每环视“知青经纬”,却禁不住上涌一种丰富而激越的思想的火花。2006年12月,我第二次回访了“战天斗地”的故乡梨树县喇嘛甸公社王家园9作者当年用过的书包和红宝书作者11岁小学毕业照,从此步入少女时代子大队第二小队。为了迎接我,乡里特地组织起一个秧歌队,借用一位农民兄弟的话说:“为了欢迎老知青回家,一大早,秧歌队就开始化妆了,里面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和老太太,个个像过节似的浓妆艳抹,敲锣打鼓”又据一位乡干部介绍:“今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便接到通知,听说你要来,饲养员就手放倒了一头小笨猪”眼观那些热烈感人的场面,聆听如此朴实真

11、挚的话语,宛若一眼眼清泉流淌在乡间小路,不停地滋润着一个老知青的心田。3说说母亲2003年9月,红色少女日记 出版后,母亲和大姨夫这两个人物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反馈回来的信息令我感动。为此,新版的 家国十年 19661976,作者增添了多篇补记,尤其充实了母亲和大姨夫的内容,但愿广大读者能喜欢。母亲去世于2001年1月,转眼11年过去了。每一年的清明祭扫,我都泪流满面,啜泣不已。那些年家里多达11口人,在她那曾经丰满的羽翼之下,她把自己无私的爱,给予了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同时也尽己所能,给予了老家所有她曾经接触过的亲友和奶娘,以及一起出生入死、抗击日寇的老党员,也给予了她曾经挚爱的同事、部属和老上

12、级。母亲从离休到临终,时间跨度长达15年之久。令人惊讶的是,在为母亲送行的那个上午,上至四平地委的老书记,下至厂矿企业的干部和职工,聚棺泣别者多至千人。伴随低沉的哀乐声,人们缓缓地经由她的遗体,时间长达近1个小时。由于人力、物力和路途的关系,我们没有给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城市、乡村发去唁函,否则送行的场面更会因气氛悲切而摇撼人心。104很聪明很有特点的小姑娘经多方打听,有一天我给中学的数学教师刘老师打通了电话。远在上海的刘老师说:“张新蚕啊?我教过的学生,我怎么会不记得?!当年你是一个很聪明很有特点的小姑娘嗳我今年75岁了,已退休在家,每月享有退休金,身体还可以吧”听后,我激动万分,刘老师他还活着

13、!他居然还记得我!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刘老师是南方人,出身不好,父亲是上海一带的大资本家。他的长相与众不同,个头不高,脑袋却很大,要比平常人大出许多。虽然他由南方调至北方,不过是给中学生们上数学课,但听说他经常在国内知名的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在数学界颇具知名度。刘老师不仅数学出类拔萃,音乐、语文、英文同样呱呱叫。当时他正值青壮年,才华横溢,精力旺盛,周日或放学以后,他有兴趣、也有精力教一位地区专员的女儿学习手风琴。他教得不错,而且就在学校广场进行,不怕任何人说三道四。有时候他自作主张,悄悄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语文和英语老师上课。到了下午自习的时候,他能给学生们同时辅导三门课程,渐渐在学生中拥有

14、了不少崇拜者,后期学生们嚷嚷着要听他讲语文,讲英语,引发这两个科目的教师大为不满。1966年6月至1968年10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学生们破四旧,立四新1,停课闹革命,揭批校领导,揪斗“牛鬼蛇神”。运动一来,刘老师便不再是才子和可敬的数学老师,而成了阶级敌人和革命队伍中的异己分子,遭至残酷斗争和备受折磨的体罚。当我得知他还活着,不禁佩服他的心胸和体能,比起那位自杀了的地委第一书记(情节请参见1966年10月1日的日记),刘老师显然要幸运得多。在1966年9月12日的那篇日记里,作者扼要地描述了学生们批斗刘老师的场景,读来让人唏嘘不已。5红墙内外及“文革”风云人物家国十年 19661976

15、涉及人物众多,里面有我的亲人;有我熟悉的农村社员和知青同学;有雷锋、王杰、刘英俊、麦贤得等英雄人物,有尉凤英、李素文、邢燕子等全国劳动模范;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作为一名14岁至16岁的女红卫兵,用手中的笔做刀枪,猛烈批判、炮轰了刘少奇和王光美。若干年后,正是这位增添了根根白发的女红卫兵,又不遗余力地约见红墙内领袖人物的后代及身边工作人员。沉浸其中,南徙北往,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王光美、李讷、李敏、张玉凤、王海容、李银桥、关锋伴随着一个个人物的撰写和一篇篇补记的脱胎而出,作者心中那根时时颤动的生1.何镇邦注释:“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文

16、革”初期,“破四旧,立四新”一度是大中院校红卫兵奉行的“革命口号”和“革命行动”。11命之弦,也一直处于心存芥蒂的谨慎之中。与这种“颤动”和“谨慎”相呼应的,还有依身于全书的、作者对于当年叱咤风云的5位学生领袖的跟踪与研究。他们是北京大学的聂元梓、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聂元梓有幸在63岁那年保外就医,两年后获假释,现年91岁,是5位学生领袖中至今仍健在的唯一高龄女性,现居住北京;另外3位男性学生领袖,均有幸存活下来,获释后不仅组建了新的家庭,也养育了自己的亲生儿女。蒯大富、韩爱晶目前住在深圳,王大宾住在成都。谭厚兰一生未婚,壮年夭折,临终惨淡。关于她的死因,请翻阅新版第14篇补记:北大聂元梓的今与昔,里面写有谭厚兰在狱中服刑的扼要片断。回眸这5位学生领袖,写作聂元梓和蒯大富的今与昔,最震撼、最启迪作者心灵的莫过于这样的感受:今日的胜利者和成功者,或许就是明日的惨败者。胜利者在趾高气扬、无所顾忌之时,人生战场最致命的一击正悄悄向他们靠近,而志得意满的他们却全然不晓,直至人生大厦骤然崩塌,一切都悔之晚矣。以上所述人物众多,读者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