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生的亲证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宫静译章坚校商務印書館2010年北京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生的亲证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宫静译章坚校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710)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民族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ISBN 978-7-100-02175-31992年8月第1版开本85011681/322010年11月北京第6次印刷印张45/8定价:13.00元Rabindranath TagoreSDHANThe Realisation of LifeLeipzigBernhard Tauchnitz192
2、1根据德国莱比锡伯恩哈特托赫涅茨出版社1921年英文版译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92年先后分六辑印行了名著二百六十种。现继续编印第七
3、辑,到1997年出版至3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4年3月目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作者序言一个人和宇宙的关系二灵魂意识三恶的问题四自我的问题五在爱中亲证六在行动中亲证七美的亲证八无限的亲证附录人一人二超人三我是他译后记作者序言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
4、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印
5、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1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6、。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关于Sdhan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
7、,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2一个人和宇宙的关系古希腊的文明孕育于城墙之内,实际上,一切现代文明都有其砖块和泥灰砌成的摇篮。这些壁垒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深深地留下了痕迹,使我们在思想上建立起“分而治之”的原则,以至在我们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用加固和使之互相分离的办法来保持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由此把国家与国家,知识与知识,人和自然分开。有了这种习惯便对于这个屏障以外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任何事情想得到我们的承认都要经过一番艰难的斗争。最初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时,印度是广阔的森林地带,新来的人们很快就利用了这些有利的条件。森林给他们提供了隐蔽所,以躲避骄阳酷暑和热带暴风雨的袭击,并为家畜提
8、供了牧场,供给祭火以燃料,为建筑房屋提供了木料。后来不同的雅利安部族及其首领定居于不同的森林地区,这些地区为他们提供特殊的自然保护,以及充足的水源和食物。这样,在印度,文明的诞生是始于森林,这种起源和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印度的文明被大自然的浩大生命所包围,由它提供食物和衣服,而且在各方面与大自然保持最密切、最经常的交流。这样一种生活,可能会被认为有使人类智力趋于愚钝3的倾向,并且由于降低了生活的标准而阻碍对进步的刺激,但是在古代印度,我们发现这种森林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压抑人的思想,没有减弱人的活力,而只是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倾向,使他的思想在与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产物的不断接触中,摆脱了想在他的
9、占有物周围建起界墙以扩展统治的欲望。他的目的不再是获得而是去亲证,去扩展他的意识,与他周围的事物契合。他认为真理是包容一切的,没有绝对孤立的存在,并且认为亲证真理的唯一途径是使我们的生命融汇于一切对象之中。古代印度林栖圣哲们的努力正是为了亲证人类精神和宇宙精神之间的这种伟大的和谐。后来当这些原始森林开拓为良田的时候,到处都兴起了富裕的城镇,几个强有力的王国建立起来了,这些王国与世界上一切强大的势力有了互相交往,但是,甚至在物质生活繁荣的时代,印度人仍然带着敬仰的心情回顾狂热的自我亲证的早期理想和遁居森林的单纯生活的高尚,并从这智慧的宝库中汲取最大的鼓舞。然而西方人似乎将征服自然引以为荣,好像我
10、们是住在一个敌对的世界里,我们所要的任何东西都必须从不情愿的、异己的东西的安排中掠夺过来,这种思想是以城墙习惯训练头脑的产物,由于生活在城市,人自然而然地将他的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这样就在他和他所寄居的大自然之间造成了人为的分离。但是印度人的看法是不同的,他们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强调在个人和宇宙之间的4和谐,他们认为如果宇宙对我们来说是绝对无关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能与周围环境有任何交往了。人对自然的抱怨是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大多数的需要。是的,不过他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他每天都在取得成功,这表明在人和宇宙之间有一种合理的联系,因为除非真跟我们有联系,否则我
11、们永远也不能把任何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条道路,一种观点认为:它与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是分离的,假若这样,我们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通过力量、冲破障碍而取得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条将我们引向目的地的途径,因此它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踏上这条路已经是我们胜利的开端,越过它就能获得它所提供给我们的一切。这后一种观点就是印度人对自然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人和大自然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人能够思索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周围事物是一致的,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是因为他的力量同宇宙的力量是和谐的,而且长期以来人类的意图同贯穿在大自然里的意图永远不能互相冲突
12、。西方人普遍认为自然只是无生命的东西和兽类,由于自然界发生了无法解释的突变,人类的本性由此产生。按照西方人的看法在生命的梯级上任何低级的东西几乎都是自然的,凡是在它上面留下理性和道德这类完美痕迹的东西才是人类的本性。这好像将花和蕾分隔成两个孤立的范畴,将它们的美德归功于两种不同的、相反的原理。然而印度人在承认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与万物的牢不可破的联5系时从不会有任何踌躇。宇宙之根本统一对印度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哲学思辨,而是要在感情上和行动上去亲证这种伟大和谐的生活目标。用瞑想和礼拜,用对生活的调整,去培养他们的意识,任何东西在印度人看来都具有精神意义。地、水和光,花和果,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物理现象
13、,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它们正像每一个音符对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样,也是获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观地感到这个世界上现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我们得充分考虑到它,和它建立一种自觉的关系,这不仅是受对科学的好奇心或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所驱使,而且是以欢乐、平和的伟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亲证它。科学家认为世界不仅是呈现于我们感官的样子,他们认为地和水实际上是力的作用,而对我们却表现为地和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能部分地理解。同样,具有灵智的人认为地和水的最终真理依赖于我们对永恒意志的理解,永恒意志是有节奏地活动并且以我们在那些方面所发见的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不像科学那样是纯粹的
14、知识,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感知。它不像知识一样带给我们力量而是带给我们欢乐,这是亲近者结合的结果。一个对世界的了解不比科学方法了解得更深刻的人,永远不能理解具有精神的洞察力的人在这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事物。水不仅洗涤了四肢,由于触及了灵魂而净化了心灵;地不仅支撑了身体,而且使精神愉快,因为与它的接触不仅是一种物质接触它是生命的体现。当一个人认识不到他6和世界的密切关系时,可以说他是住在被墙壁隔绝的牢房里。当他认识了万物之中永恒的精神时,于是他就解脱了,因为他发现了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最完美的意义,到那时人发现自身是在完全的真理中,并且与万物建立了和谐。在印度,人们被教导得完全觉知他们与周围事物(物质
15、的和精神的)具有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向朝阳,向流水,向果实累累的大地祝福,将它们看成同一种生活真理的显现,他们自己也置身于这种真理的怀抱中。这样,我们每天沉思的课题就是圣诗,它被认为是全部吠陀的集中体现。由于它的帮助我们才尝试着去认识人的灵魂意识和宇宙是根本统一的,我们才学会去理解这种统一是由永恒的精神结合而成,它的力量创造了大地、天空和星辰,同时也用意识之光照亮了我们的思想,而这种意识存在和运动于与外部世界不可分割的统一中。印度人决不会试图忽略不同事物的不同价值,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做就不可能生活。在创造的梯级上人类是优越的,这种观念不曾离开他的头脑。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优越感的真正所在有自己的看
16、法,它不在于他所拥有的力量,而在于联合的力量。因此,印度人选择朝圣的地方,无论在哪里必有特殊的崇高和美丽,以致他们的思想能够从狭窄的必然世界走出来,而认识自己在无限中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印度曾经是食肉的人们放弃肉食,而培养对生命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原因,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事情。印度人知道当我们受到精神和肉体的障碍而极度地脱7离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时,当我们仅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时,我们就会提出困惑不解的难题,并且割断了解释它们的泉源,我们试图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去解释,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困难。当人离开了他在宇宙中栖息的地方,而行进在人性的单一的绳索上时,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摇摆或跌落,他不停地绷紧每一根神经和肌肉,以便在迈步时保持平衡,随后,在他疲倦休息的时候,因为想到自己曾受到万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声斥责神明并在内心感到自豪和满足。但是这不能永远继续下去,人类必须认识自己生存的全部,认识人在无限中的地位。他必须知道尽管他可以努力,但在小小的蜂房里永远也不能酿出蜂蜜,因为终年供给他生活的食物是在蜂房以外。人类必须知道当他断绝了与生气勃勃的和纯洁的宇宙之间的联系,而为了食物和健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