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598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98 大小:87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内部讲义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内部讲义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中学)(中学)山香教育专用讲义山香教育专用讲义姓姓名名联系方式联系方式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理念第一章第一章教育观教育观第一节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二、理解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

2、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三)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4主体性5发展性6合作性7未来性(四)素质教育的目标1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这是中小

3、学教育的根本目标。2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五)素质教育的任务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素质的基本分类,素质教育显然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素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素质。(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第二节第二节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3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

4、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二)学校教育中

5、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四、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与社会主义

6、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因而必须尽力克服这种消极现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第三节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目的分数和选拔,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教育内容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7、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4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教育方法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教育评价标准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教育结果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二、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

8、生”。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笔记整理: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5第二章第二章学生观学生观第一节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思想概述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

9、展的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四)_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三、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方向、动力、灵魂;智育认识基础;体育物质保证;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

10、性。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四、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二节第二节学生观概述学生观概述一、学生概述(一)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1)依据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

11、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6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自我意识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就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能违背其发展规律,揠苗助长;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其潜能的开发。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概述(一)现代学生的基

12、本特点我们要遵循时代的要求,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建构现代学生观的理论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性学生观、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三)“以人为本”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1)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循环能力;(2)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3)

13、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4)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

14、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表现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7“一锅煮”;最近发展区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

15、间的互补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因材施教注:值得注意的是,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主要是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则主要指不同个体(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

16、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这表现在以下几点: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在于建构学生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笔记整理: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8第三节第三节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二)两种对立的观点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