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3613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193 大小:36.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图说老子道德经.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93页
亲,该文档总共1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方韬 编著图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选题策划:创 造 阅 读 享 受责任编辑:崔保华 特邀审校:刘玉娥文图编辑:姚晓华美术编辑:李树香 金 萍封面设计:阮剑锋版式设计:孙阳阳 阮剑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北京京都六环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80千字 7871092毫米 116 12印张2012年12月第1版 2012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5502-1113-1定价:19.9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联系调换。电话:010-82082775图说老子道德经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图说老子道德经/方

2、韬编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1(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ISBN 978-7-5502-1113-1.图 .方 .道家道德经通俗读物 .B223.1-49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259956 号前言大众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在现代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越来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依然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经典和品位。经典是被大众公认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品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影响和指导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的结合,正是一切精

3、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的精神旨归。“图说天下典藏中国”这个套系就是按照经典和品位的标准来打造的一套大众文化读物。先来说说经典,在这个套系中,所遴选的都是大众公认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读物: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史记、资治通鉴反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个性、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再说“品位”,这套“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对“品位”的塑造,不仅从传统的注释、翻译和解读去体现,而且将其精神内涵和由之演绎出来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和流传于世的书法、绘画、雕塑、瓷玉杂玩等艺术品相结合,因为这些东西的精神实质就是从经典中获得的,是对经典的精神内涵的艺

4、术化。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印刷工艺,对经典进行“图解”和“图说”,营造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视野,满足大众高品位的阅读需求。“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作为一套全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出版物,带给读者的享受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可以满足典藏需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大众读物。目录道经 第 一 章6第 二 章8第 三 章 10第 四 章 13第 五 章 15第 六 章 18第 七 章 19第 八 章 22第 九 章 24第 十 章 26第十一章 29第十二章 32第十三章 34第十四章 36第十五章 38第十六章 41第十七章 44第十八章 46第十九章 48第二十章 50第二十一章 53第二十二章 55第二十三章 58

5、第二十四章 60第二十五章 62第二十六章 64第二十七章 67第二十八章 69第二十九章 71第三十章 73第三十一章 76第三十二章 78第三十三章 81第三十四章 83第三十五章 85第三十六章 87第三十七章 88德经 第三十八章 90第三十九章 94第六十一章144第六十二章146第六十三章148第六十四章151第六十五章154第六十六章157第六十七章159第六十八章162第六十九章164第七十章166第七十一章168第七十二章170第七十三章172第七十四章174第七十五章176第七十六章178第七十七章180第七十八章182第七十九章184第八十章186第八十一章189第四十章

6、 96第四十一章 98第四十二章100第四十三章102第四十四章104第四十五章106第四十六章108第四十七章111第四十八章113第四十九章116第五十章118第五十一章120第五十二章122第五十三章125第五十四章127第五十五章129第五十六章132第五十七章134第五十八章137第五十九章139第六十章1426第 一 章道 经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却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

7、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常:一般的,普通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母:母体,根源。常:经常。妙:微妙的意思。徼(ji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谓:称谓。此为“指称”。玄:深黑色,玄妙深远

8、的含义。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译文“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白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7图说老子道德经道经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评析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道”。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

9、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的是韩非子,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关于什么是道,在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司马迁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论衡一书中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到魏晋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玄学家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随后佛教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

10、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8第 二 章道 经道可道“道”这个哲学概念,最先由老子提出。这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老子一书中频繁出现,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完全可以体味到老子对“道”的那种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推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体认,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

11、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同时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解悟和深刻的体察,这根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带有楚地风味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本章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12、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9图说老子道德经道经注释恶已:恶、丑。已,通“矣”。斯:则,就。相:互相。形:此处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倾:充实、补充、依存。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作:兴起、发生、创造。弗恃:不自恃有恩于万物。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

13、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评析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

14、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这些积极进取的因素存在。10道可

15、道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而又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合理政治制度模式。他提出的一系列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例外地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

16、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各诸侯国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中,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状态下。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类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状态。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指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是他进步的一面。第 三 章道 经11图说老子道德经道经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