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3616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465 大小:16.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5页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5页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5页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5页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5页
人文的互联网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by 徐贲 .pdf_第6页
第6页 / 共465页
亲,该文档总共4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博雅人文徐贲著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霾池玄/浄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徐贲著.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博雅人文)ISBN 978-7-301-30239-2I.人I.徐III.互联网络一应用一人文素质教育 MG40-01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08316号书名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RENWEN DE HULIANWANG:SHUMA SHIDAI DE DUXIE YU著作责任者 责任编辑 标准书号 出版发行 地 址网 址电子信箱 电 E卩 经ZH

2、ISHI徐贲著张文礼ISBN 978-7-301-30239-2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100871新浪微博:北京大学出版社http:/ 邮购部 010-62752015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新华书店889毫米x 1230毫米2019年7月第1版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79.00 元发行部 010-62750672 编辑部 010-62767315A5 14.625 E卩张 370千字刷 销话者者定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

3、2756370目次前言/001导论 互联网时代的知愚识智/。5一 读写与知识/006二互联网时代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13三互联网时代的愚蠢与智慧/020上篇阅读知识学问第1章 与时俱进的书籍和读写/O29一 书籍的“去优雅”和“去神圣”/。30二 现代世界的读写/。37三 互联网时代的微贱写作/。44第2章学习阅读由浅入深/O53-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54二 深度阅读离不开书籍/。57三阅读的五个进阶/064四 深浅有别的阅读/072第3章亦药亦毒的阅读/078一口语文化和书写文化/078二网络公共厕所和阴沟里的卢梭/。85三网络时代的阅读“毒害”/。92第4章共同联网和个人知识/100

4、*互联网时代的“知识”/10!二知识能“下载”吗/1。4亠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学习/no第5章数码时代的大学知识/119一书籍印刷和大学知识体制/9一数码时代的网上知识产品/123二数码时代的大学危机/128四知识的新旧交替和交融/134第6章网络上的知识与说理/140一区分网上的知识来源/14。二网络知识不是书籍知识的数码化/珂4二网上百科的非原创性知识/149四网络上有争议的知识/153第7章“学问”因何贬值/159一什么是“学问”/160二互联网的“功利阅读”/164二互联网的“信息太多”/170四学问因何而有价值/175第8章 从鹅毛笔到键盘鼠标的学问技艺/182一 古代的学问技艺/183

5、二学问技艺的演化/189三 笔记与记忆/195四记忆与写作/202第9章 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209一 知识信息处理与百科全书/210二百科全书可疑的“立场中立”/219三 启蒙和不自由的百科全书/226四互联网时代的维基百科/231下篇真实自由认知平等第10章 真实为何依然重要/243一 真实是怎样的“自明之理”/244二 作为道德伦理和政治价值观的真实/247三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真实/253第章知情公民和公民陪审/260一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知识/261二知识信息与理解力/265三网络“知情公民”的认知缺陷/268四 公民不及格/271五 网络时代的美国陪审团/275第12章读写教育与人的启

6、蒙/283一互联网阅读使大脑浅薄弱智吗/284二网络阅读争论的五个方面/288三从读写教育到人文启蒙教育/296第13章情绪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3。6一互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308二犬儒主义的“情感智力”/3!0:犬儒主义的“自欺”和道德缺失/314第14章数码技术改变了交谈和情感智力吗?/323一私人交谈的公共生态环境/324二面对面交谈/328二同理心和同情/332四机器时代的情感智力教育/336第15章历史文化转型时期的隐喻/342一隐喻是一种怎样的语言认知/343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和“花朵”/348二启蒙运动想象的“黑暗”和“光亮”/356四五“机器”时代的隐喻/363人与机器:

7、谁是谁的隐喻/369第16章隐喻之惑:“人造人”还是“人造奴”?/374一数码时代的机器人和机器奴/375二恶托邦的兽人与兽民/38。三“人造人”会毁灭人类吗/387四保护机器人与保护人类/394第17章数码时代的交谈技艺和末日焦虑/4。1谁害怕智能机器人毁灭人类/4。2二与智能机器人“畅谈人生”/4O7三后奇点时代的物种、政治和对抗/414第18章机器智能测试告诉我们什么?/422一通俗科幻作品中的图灵测试/423二图灵测试的两种模式/427三测试机器还是测试人/43。第19章互联网的真实、自由和认知平等/44。一新型社会传媒与虚假信息/440二共同认知规则的公共价值/445三互联网时代的批

8、判性思维/450四互联网的认知平等原则/454刖 5我不是一技术控。相比起技术的互联网(the technological internet),我更关心的是人文的互联网(the humanistic internet)。它所展现的现象和 行为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问题:历史、政治、社会、心理、认知、道德、价值观,它让我们能用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方式重新思考人 的思维、记忆、理解力、想象、审美、知识好奇、价值判断,尤其是 人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autonomy)。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人为了知道什么是人,只能同两种异类来比 较,一种是动物(尤其是禽兽),另一种是天使。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 天使,因此

9、人其实并不知道如何拿人与动物或天使来做比较,勉强比较 的结果是,人对自己是什么一直只能获得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人工智 能的机器人让人有了第三个维度的比较对象,人工智能是人自己创造 出来的,所以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可以胜过动物或天使,人与机器人 比较,其实是人与人的代理(proxy)的比较,这个比较让人对自己的认 识有可能胜过人与动物或天使的比较。这第三维度的比较不再只是千百 年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事情,而是需要人文学科的思考者也来加入。这样的知识合作会为今后的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开拓出新的天地。人文的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考,它拒绝沉溺于互联网或计 算机的技术世界,而是把技术和机器当作历史和现实世

10、界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每位个体使用者都有重要的当下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如 果没有人或者不是为了人,技术和媒介都不具有独立的存在意义,而且从一开始就不会诞生到人的世界中来。我对互联网抱有浓厚的兴 趣,是因为它给我本人从事多年的人文阅读和写作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我在此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读写和知识问题,是希望互联网也同 样能给他人带来便利。我也关心互联网的发展趋向和技术人士对互联网未来的乐观或悲 观预言。我本来就对古代先知的预言或现代作家的恶托邦(dystopian)预言抱有同样的兴趣。自古以来,人类对预言就有一种神秘的敬畏之 情,也许是人的天性所致。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太有限,与人难以穷尽 的好奇心太

11、不相衬。人只能用想象力来弥合有限经验和无限好奇之间 的裂缝。当今人们对互联网有两种对立的未来想象,一种认为互联网代 表人类自由民主的未来;另一种则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只能是浅薄、粗 鄙和混乱。我不赞同这样的极端想象。从我们今天的经验来看,一方 面,互联网不会自动带来自由民主;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上确实有 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和行为,但互联网文化却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 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化转型都因为提升了人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 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启蒙运动的伟大遗产是人的自由意志,互联网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产物。互联网带来的后果是知识太多,而文艺 复兴也是因

12、为面临知识太多的问题,才酝酿出一系列至今仍然有效的 处理知识积累的新方法。因此,人的自由意志和知识处理这两大节点 将互联网时代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文化历史上联系到了一起。互联网文化是否也能起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类似的历史作用 呢?我无意对此做出预言,因为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因素,人并不 具备及时识别转折点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更关注的是,当下时刻 的不同利益和价值理念群体正在如何争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主导权。技术人士经常对互联网或数码科技的未来有所预言,一个似是而 非的观点是: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自动获得了预测互联网未来的资 格。不幸的是,在这方面他们做得很糟糕,他们的预测甚至连大众科 普的

13、价值都不具备。例如,有涉入网络颇深的人士预言,“也许有一天 我们连手机都不需要了,只需要一个传感器,或者贴在身上的一张贴 纸、大脑中的一个芯片就可以联网”,却没有告诉我们要传感器做什 么。是窥测个人思想暗藏什么“能量”,还是网上赚钱、爱国、购物、打车、玩游戏的意向,抑或是吃喝拉撒和性要求的低人权欲望?这样 的传感器为什么不也装在家中宠物,或谁饲养的猪和羊身上?这就是 我们要展望的数码化未来吗?技术人士不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努力毫无 价值。小说家同样无法预言人类的未来,但那些预言未来的恶托邦小 说,却仍然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果读者们相信作者的预言能力,可以把他当预

14、言者来重视;如 果他们不相信,那就不妨把他当作一个写小说的。因此,批评家安德 鲁马丁(Andrew Martin)说,在预言和想象性文学之间有一种隐秘 的亲缘类似”(secret affinity),介于预言和文学之间,预言未来的文学很 少有长久被当作“伟大作品”的。批评家瑞恰兹(I.A.Richards)说,“预言者担负着双重任务,他既 要用自己的言辞影响未来,又要成为一个真实的预言家-个不出 差错的预言家”。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不是预言作家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文学是对世人的警示,他们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 在就有所行动,不要让这样的未来成为现实。他们使用的是预言的言 辞,但是,如果

15、他们真的能影响世人,阻止可怕未来的发生,那么他们 的预言就会落空,他们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真实的预言家了。同样,技术控关于未来每个人头脑里都会有一个传感芯片的预 言,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个警示,而不是值得期待的科技展望。对互联 网未来的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 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如果说我们不把传感器的预言只是当作耸人听闻 的诳语,那是因为我们反对这种传感器所包含的非人化价值观念。为 此,我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用启蒙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 知识能力就是这样的行动。在这个欲望亢奋、文化凋零,经济膨胀、思想萎缩的互联网时代,重申这种人文教育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理 念,就是为了永

16、远不让这样的传感器落到我们或我们的子孙身上。于南帕萨迪纳 2017年10月导论互联网时代的知愚识智我们常说,互联网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不是知道而是 思考,不是零碎的常识而是贯通的学识。我们甚至将此视为互联网时 代的“知识危机”。但是,在互联网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难道不都 是这样吗?历史上有过一个信息和知识等量齐观,知道和思考齐头并 进,常识和学识没有差别的时代吗?为什么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才特别 意识到这些欠缺和不足呢?我们是在什么特别的时代环境中关注这些 现象并将之视为一种危机的呢?今天,我们把这个危机问题提出来,予以特别的关注,是因为我 们对知识与读写(literacy)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许多互联网现象 让我们看到,把信息直接当作知识,对知道的事情不加思考,用常识 来代替学识,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千千万万上网阅读和在网上发声的 民众那里发生。他们不是文盲,不是睁眼瞎,而是看上去已经具备了 读写能力的人。他们上过学,其中不少接受过不低的教育,但是他们 的读写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分辨信息与知识、知道与思考、常识与学识 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并非“文盲效应”的不智和愚昧?他们的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